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一百三十七章 禪位

唯一讓朱棣有些不滿的是,如今議會大樓因為要儘可能多地設計座位,並且每排座位前面還有長桌,所以沒有了跪拜的地方。

也就是說,凡是在這裡召開會議,商議國家大事,不管職位高低,都不再跪拜。

如此看來,這裡只能作為廷議的地方,遇到慶典之類的朝會,還是要放在奉天殿才好。

這也正是朱瞻基的目的,要將朝堂各位大臣頭髮鬍子一把抓的現象糾正過來,首先就是要改變官員們的議事環境。

當工作環境被隔開了,所有人習慣了各司其職,就不會再有一個刑部官員,對兵部事務也能隨便置喙的做法了。

當然,這也會造成一個後果,那就是議長的權力大增,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是也有了丞相的權力。

只不過,朱棣現在還沒有看到這些。

他對議會大樓滿意,除了能居高臨下地看清每個大臣,還因為這個龍椅,要比奉天殿的那個金絲楠木龍椅坐的舒服的多。

在享受方面,朱瞻基比任何人都講究,議會大樓裡面的所有座位,都是按照真皮沙發那樣的設計。

而他所坐的龍椅,以檀木為架,九龍盤踞,上面和背後包裹彈簧,棕蓬,再塞入棉花,外面綳上明黃九龍絲綢。

椅背高達兩米,能並肩坐入兩人,一個人坐在裡面,能當床睡。

這樣的龍椅,朱棣坐進來,就感覺份外舒服。

他看了看搬來一個錦凳,坐在自己斜前方的朱瞻基,心中又猶豫了起來。

如今繁雜事務有這個孫子費心,自己可以偷懶一番,這個皇位,又讓他捨不得了。

從這兩年的變化也能看出,自己這個孫子雖然勤政,但是也是一個享受派。

他現在把朝廷議事改的面目全非,抓大放小,實際上還是為了偷懶。

不過,朱棣也不擔心,因為現在雖然他把許多事務都放給了大臣們,但是同時限制了各位大臣對其他事務插手的資格,絕對不會出現一個權傾朝野的大臣出來。

如今的蹇義雖然身為議長,看似權力大增,但是沒有執行權,根本干涉不了其他各部的事務。

坐在寬大的龍椅上,朱棣打開了今日的議事手冊。

這也是朱瞻基弄出來的新花樣,每次大朝會,必須要各部先把需要議的事提交上來,然後按照程序執行。

蹇義這個議長,負責的就是控制議事紀律和進程。

所有人要奏事,都必須按照程序來,這也減少了在朝堂上扯皮的過程,加快了議事進程。

看到面前這個小冊子,朱棣就知道了今日朝堂要討論那些事務,什麼人會上台發言,會討論哪些事。

而他只需要看到這個小冊子,心裡就對許多事務已經有了判斷。

但凡群臣討論的結果符合他的想法,就可以通過,而不符合他想法的,就能打回重議。

這不僅可以節省許多時間,更讓他能對朝廷事務有最直觀的認識。

只要不是一個庸才,今後當皇帝,就不會隨隨便便被大臣蒙蔽。

這裡面唯一不好的一點是都察院想要彈劾哪位官員,就不可能一開始瞞著眾人。

不過這樣也好,沒有確鑿的證據,靠風聞奏事就隨便彈劾官員的事會出現的少的多。

朱棣心裡也在奇怪,朱瞻基一直在強調要提升都察院的地位,為何現在反而限制了他們的權力呢?

特別是六科,他們本來就是一個監督機構,靠的就是風聞奏事立足。

如今他們等於是被綁住了手腳,以他們的級別,如果沒有聖裁,他們根本沒有權力調查六部可能的貪腐現象。

想到這裡,他敲了敲面前的木桌。

可不曾想,這個木桌的前面就是擴音的銅管,這個銅管從四層一直通到二層主席台下面的擴音裝置上。

經過銅管的擴音,他敲桌子的聲音響徹了整個議會大樓。

主席台上,烏茲別克族的代表,剛遞交了國書,準備向朱棣跪拜。

聽到巨響,忍不住愣在了那裡。

主持會議的蹇義揚起了頭,向著朱棣抱拳道:「陛下有何吩咐?」

朱瞻基也回頭看了看朱棣,見他面色詫異,知道朱棣可能是習慣性動作,卻不防被所有人聽到了。

朱棣鬧了個笑話,不過也並沒有放在心上,面對這種情況,他遊刃有餘地說道:「烏茲別克族在面對帖木兒國的戰鬥中,表現英武,今特例嘉賞馬刀五千。」

應天府的特種鋼廠專門研究的就是各種合金鋼,如今雖然火槍已經成為了大明的主要武器,但是長刀,匕首這些冷兵器並沒有被淘汰。

大明如今出產的特種鋼刀遠超各國鋼刀,大名鼎鼎的大馬士革鋼刀,在大明鋼刀面前也相形見絀。

而且他們的製作麻煩,造價高昂,根本不可能裝備全軍。

聽到朱棣的話,蹇義又開口問道:「宋尚書,五千馬刀,工部什麼時候能夠供應?」

大小九卿在主席台上都有位置,宋禮從自己的位置上起身,來到揚聲器前面說道:「安國公上月訂了一批馬刀,如今還未起運,可以先轉給烏茲別克人。」

這個時候,烏茲別克人的代表王叔木和溫跪了下來,先向著朱棣磕了三個頭,然後舉起了右手。

這是議事法則裡面代表想要發言的請求,蹇義點了點頭道:「卿可到台前發言。」

木和溫被鴻臚寺的官員教導了規矩,他走到台前的擴音器前,向準備離開的宋禮抱拳行禮,才面向朱棣說道:「陛下,外臣能否換一個要求?」

朱棣坐直了身體,說道:「且說來聽聽。」

木和溫道:「我烏茲別克人原本四海為家,逐水草而生。在上國的幫助下,如今我族大量種植棉花,並且收穫驚人。可我族只會人力紡織,還請陛下授我水力驅動之術,對我族來說,水力紡織之術,遠比五千馬刀更有用。」

朱棣聞言哈哈笑道:「此事太孫已經有了全盤計畫,這等小事就不要來煩擾朕了。不過,為了褒獎你等,這事我就允了。」

除了第一天晚上,朱棣太過勞累,好好睡了一夜。此後的幾天,他在忙碌之餘,一直在跟朱瞻基談心。

爺孫兩人就大明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內務,航海等等,都進行了廣泛的溝通,所以朱棣很清楚朱瞻基對西北各族的態度。

西北各族距離大明遙遠,只是轉運棉花,讓他們賺取微薄利潤,這件事不能長久。

大明想要把他們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除了武力威懾,必須要給他們更大的甜頭。

將水力紡織技術傳授給他們,是計畫的下一步,哪怕就是木和溫不提,朱瞻基也會逐漸實施。

只有讓他們像韃靼,瓦剌兩族一樣,完全依靠大明生存。大明從軍事,經濟兩個方面全面控制住他們,這種統治才可能穩定。

木和溫聽到朱棣這樣說,連忙又跪拜了下去,表示感謝。而在第一層的下面,烏茲別克人的代表,也紛紛向朱棣鞠躬行禮。

朱棣最享受的就是這種感覺,這種權力在握的滿足感,也是他現在猶豫,不想退位的主要原因。

習慣了手握大權,一時之間讓他放棄,任誰也有些捨不得。

會議在蹇義的主持下繼續進行,後面的那些國家看到烏茲別克人的要求得到了滿足,一個個也想將各種賞賜換成水力紡織技術。

甚至還有柯枝,榜葛刺等國,想要得到火車的生產技術。

這一點朱瞻基當然不會同意,現在公開水力紡織技術,已經足夠了。

何況,他們那些小國,連鐵都融化不了,根本不可能生產出火車。

這可是整個工業的升級,而不僅僅是一項技術。

提升不了爐溫,就不能融化鋼鐵,不能融化鋼鐵,就不可能鑄造鐵具。何況還涉及到了汽缸,活塞的合金製造。

這可不是他們想的那麼容易。

只要鍊鋼技術他們突破不了,大明就不會擔心他們能追上來。

在原本的歷史上,一直到十九世紀,才真正解決了鍊鋼技術的爐溫提升,那是四百年以後的事情了。

大明技術改進帶來的蝴蝶效應不可能讓這個時代依舊遵循原本的歷史,但是最少幾十年內,鋼鐵熔煉技術要儘可能地保密。

等到大明佔據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形成了絕對優勢,那個時候,就是讓他們獲得鍊鋼技術,他們也要有鋼鐵來源才行啊!

朱棣原本還很享受這種尊崇,但是很快就被各國無休止的要求弄的煩躁了起來。

到了後面,他縮在龍椅里閉目養神,根本不去管下面發生什麼事,一切讓朱瞻基回覆。

將所有外國使節接見完畢,他們退場,才又開始進行內部事務的議事。

這半個多月,本來就沒有多少大事,朱棣回國算是最大的一件事了。

那些程序性的事務,不僅朱棣,就連朱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