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一百三十章 靜與動

永樂十九年四月二十七,太子朱高熾歸天,這讓京城還在為新科進士們而激動的氣氛變得平靜了下來。

眾多酒樓的紅翎還未拆掉,就立刻換上了白布,以示哀悼。

太子朱高熾雖然一直不曾親政,但是仁孝之名卻傳遍內外,在士林之中名聲很好。

他的離世,對朝政並無影響,但是在民間來說,轟動還是比較大的。

眾多百姓將他跟前太子朱標聯繫在一起議論,這大明朝,克太子啊!

如今的大明經歷了三個皇帝,兩個太子,兩個太子都是福薄,沒有登基就薨了。

不過朱瞻基可要比朱允炆的皇位穩定的多,朱允炆雖然在朱元璋沒死之前,就已經被培養成一個皇帝,卻沒有像朱瞻基一樣,擁有過監國大權。

現在朱瞻基已經監國一年多,民政,軍政大權一手在握。

而且,朱元璋時期,藩王勢大,他有二十六個兒子,還有一個侄兒,幾個乾兒,各個手握重權。

朱棣上台以後,延續了朱允炆削藩的政策,現在藩王一個個被限制了起來,再也沒有了半點權力。

朱棣也只有三個成年兒子,漢王現在已經被削為平民,趙王天天鑽進了錢眼裡,根本沒有人會成為朱瞻基的威脅。

所以,雖然朱高熾與朱標一樣,是薄命太子,但是朱瞻基這個太孫,卻要比當初的朱允炆強勢的多。

朱棣尚在,這個太子的葬禮自然不能大辦。四月二十七日晚間朱高熾歸天,第二日開始百官拜祭。

他的屍體被封入棺槨,要在別院停靈七日,然後運到鐘山靈谷寺,接受百官和百姓拜祭。

也就是說,他的屍體不能運回皇宮,只能在寺廟停靈。至於放多久,還要等朱棣的聖旨。

按照大明的習俗,基本上要等朱棣回來看一眼,才會下葬。

鐘山南麓,從紫金山開始,一直到靈谷寺一帶,這一片區域已經全部被劃為皇陵。

如今朱棣的墓穴已經在建設之中,但是這是朱棣為自己挑的墓穴,不可能讓朱高熾這個兒子佔用。

所以,眾多衙門也都聯合了起來,在鐘山南麓為朱高熾挑選墓穴。

在這件事上,如今朱高熾已經去世,張氏就具有非常大的話語權。

墓穴的挑選並不是隨便選的,這要符合朱家整個一支家系的尊卑,主次。

張氏以後是要跟朱高熾合葬的,所以挑選墓穴她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只要不逾規,她的意見就擁有決定性。

這也給張氏減輕了不少負擔,要知道如今這個時代,守孝可是最辛苦的負擔。

由於身份尊貴,不談迎客往來的應酬,光是每日哭孝三次,就辛苦無比。

沒出五日,朱瞻垠,嘉興他們幾個孩子就一一病倒。

即便如此,他們仍然抱病守孝,主要不是病的起不來,就要一直守在靈前。

只有朱瞻基輕鬆一些,他是監國太孫,國不可一日無君。

前七日一過,他就攜靈回京,將靈柩寄存在靈谷寺大殿。朱高熾的妃妾們和其他子女依舊要留在寺廟守靈,而他就能每日拜祭一次即可。

朱高熾的陵寢被選在了朱元璋墓與朱棣的墓穴之間的一處高崗,因為不是皇帝,規制也要小的多了。

不過依舊預留了足夠的位置,因為他雖然沒有當皇帝,可是父親是皇帝,兒子將來也是皇帝,他到時候也會被追封成皇帝。

張氏對這個地方也很滿意,這個時代,人們對身後事的重視,甚至要超過對活著時候的重視。

整個應天府禁止娛樂一月,那些青樓畫舫戲院都停止一月營業。

但是,這些場所也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因為教坊司這邊劃撥了不少經費,為朱高熾的離世排戲,可以彌補一些他們的損失。

整個京城陷入了平靜之時,解禎期他們這些新晉進士的安排卻沒有停頓下來。

解禎期原本按照慣例,會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但是這次被安排到了呂宋布政司東山州從五品知州。

呂宋如今被分為四片,主島北方以後世的科迪勒拉山脈為界,東側的屬於後世的卡加延河谷,是一大片平原,有內地幾個府大,全部都是平原和良田。

由於人口稀少,只被劃作一州,稱為東山州。

這片區域現在還沒有經過開發,在朱瞻基的計畫里,這裡不僅是以後的水稻,甘蔗產區,也將會是橡膠的主要產區。

將解禎期安排在這裡,朱瞻基也是希望他能保持本心,好好做點事。

而科迪勒拉山脈以西,這裡是主要航道,資源豐富,呂宋最大的金礦碧瑤金礦,也位於這裡。

因為這裡經常要跟商人,礦監打交道,人事關係複雜,朱瞻基不願解禎期早早被染黑。

在碧瑤以南的大部分區域,以後世的馬尼拉,現在的北明街為中心,被劃作了北明府,這裡給許柴佬家族留了下來。

他們家族在這裡已經發展了近二十年,當地的農業,手工業,都是許柴佬發展起來的,要是派了別人來摘桃子,反而會造成不少矛盾。

反正許柴佬年紀已大,沒幾年好活,想要往北明府摻沙子,等他死了也不晚。

而呂宋南方的大片島嶼,包括卡拉棉群島,巴拉望島的大片區域,如今這裡還屬於是過渡區,被設為千島州,如今屬於海軍代管。

這片區域跟蘇祿國接壤,蘇祿國如今已經變成了大明蘇祿承宣布政使司,不過大明只是委派了少數官員監管,主要還是依靠原本的三王管轄。

只有貿易權,被內監拿了過來,因為要依靠貿易獲取盈利,這樣才能對他們進行援助和幫扶。

以督馬含為首的土人首領,他們並沒有認識到經濟大權的重要性,對他們來說,大明的商船源源不斷地給他們運來改善生活的物資,投靠大明就是划算的。

而且,有了大明海軍的保護,他們根本不用擔心周邊的部落起來造反,也不用擔心海盜。

他們如今在內監的引誘下,也都拿出了大筆資金進行香料種植,被內監的一幫太監徹底腐化。

解禎期被任命為知州,這可是一州主官,如果是在大明境內,是不可能安排如此高的級別。

但是因為在呂宋,所以並沒多少人反對。

這也是因為解家滿門在朝中的影響頗大,若是一個普通的狀元,恐怕早就被彈劾了。

而榜眼劉矩,探花于謙,按照慣例,被安排在了翰林院編修。

劉矩、于謙和解禎期不同,他們兩人從來沒有進過官場,所以他們兩人不可能像解禎期一樣,直接就想到底層去歷練。

對解禎期,他們只有羨慕,卻沒有嫉妒。因為解禎期自身的條件是他們根本不能比的,沒有幾個人能夠像解禎期一樣,不僅父輩位於權利中樞,還是跟太孫一起成長起來的。

劉矩是個喜歡做學問的人,進翰林院是他自己所期望的。

但是對於謙來說,他卻更願意做點實事,因為他自幼接受的家風教育,主要就是以職事官為主。

不過,他沒有解禎期的底蘊,所以並不敢向吏部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他想來,進翰林院也好,他們家族三代已經遠離京城官場多年,在京城的關係大多已經淡薄,也需要他在京城重新奠定關係網。

有了關係網,以後不管是做事官也好,外官也罷,在京城不至於毫無援助。

于謙他們進入了翰林院,開始熟悉官場,熬資歷,解禎期卻被暫且擱置了起來。

這主要是因為朱高熾離世,朱瞻基雖然身為監國,但是也要守孝七七四十九天。

這四十九天內,程序性事務各部自決,除了重大突發事務,官員委派這樣的事務,都暫時停頓了下來。

但是解禎期也沒有閑著,因為他的任命雖然被推遲,卻不代表他就閑著聽候任命。既然要赴海外擔任一州主官,又是一新設大州,這各級官員,都需要他自己來配齊。

同科進士中的二甲,三甲進士,如果沒有被選為庶吉士,就可以直接謀任,他需要大力拉攏。

還要給自己尋找一個經驗豐富的客卿,為東山州的發展進行規劃等等。

雖然朱高熾的去世對朱瞻基來說,算是去除了登上王位的一個障礙。但是他的去世,對整個京城,整個大明,並沒太大的影響。

一切依舊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就連朱瞻基,受到的實際影響也不大。

而在上萬里之外的西北,大明與帖木兒國的戰爭,經過了兩個多月,數千里的追擊與攔截之後,進入了最後的決勝階段。

北路軍的鄭亨,很清楚自己的職責是什麼。

雖然他這次攜帶了十七萬的騎兵,僅僅大明的騎兵就有十萬之眾。

但是他也知道,這次與帖木兒國的大戰,他並不是主將。

既然不是主將,就不能搶去了主將朱棣的風頭,否則,這不是有功,反倒是有過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