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一百二十八章 病危

朱瞻基一行快馬加鞭,抵達別院之時還不到申時。

別院之中,上至楊士奇,楊溥,下至守門的小黃門,一個個神情嚴肅,不敢有絲毫喧嘩。

太子身體不好,他們這些人卻不敢勸阻,由著他的性子浪蕩。

現在出了事,他們這些人都有責任。

就連負責守衛這裡的府軍前衛指揮使,豐城侯李彬,這個時候也不敢在朱瞻基面前招搖,帶著朱瞻基進去,等他進了朱高熾安睡的後殿,才長舒了一口氣。

朱瞻基倒不是喜歡遷怒之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朱高熾身體不好,還性喜女色。

為了追求刺激,還冒雨在野外激戰,這就純屬於找死了。

這一次他倒是沒有吐血,不過面色蠟黃,躺在床上緊閉雙目。要不是還微有呼吸,胸腔略有起伏,讓人還以為他已經不行了。

四個太醫此時正守候在床邊,後門處,還熬著幾爐草藥,讓大殿裡面藥味十足。

朱瞻基盯著朱高熾的臉看了半晌,給所有人施加了足夠的壓力,才沉聲緩慢問道:「父王情形如何?」

四個太醫都跪下身來,太醫院院判袁長田俯首道:「殿下,太子殿下縱慾,又風邪入體,如今尚處於危險之中。」

朱瞻基轉身面向他們說道:「人力有時窮,只要你們盡心儘力,孤不會遷怒你等。但若讓孤知道你們為保己身,不肯用藥,孤誅你等三族。」

袁長田身體微顫,連忙說道:「臣等不敢,定當全力以赴。」

朱瞻基又裝腔作勢地問了一番病情,吩咐他們用心救治,隨後問何純:「昨日父王是讓誰陪侍?」

「是日本大阪鎮守使胡康年前送來的兩個日本少女……」

朱瞻基鬆了口氣,說道:「將她們關押起來,為父王祈福。另……」朱瞻基轉過身來,跟身後的王彥說道:「派人接替胡康之職,將這個佞臣給我發配中都。」

王彥立即說道:「內臣接旨。」

朱高熾不是自己發病,而是屬於意外,那麼就必須有人承擔責任。如果他是跟宮裡有牌碟的妃子歡愉,處置起來還有些顧慮,但是既然是沒有地位的美人,那就可以隨便處罰。

至於那胡康,明知道朱高熾身體不好,還要送女人給他,這次算他倒霉了。

安排了這些瑣事,朱瞻基又看了看躺在床上的朱高熾,雖然心裡巴不得他早點死去,但是表面上還是要裝作擔憂無比。

這個時候,劉萬輕輕喊了朱瞻基一聲。他扭過頭來,看到是殿門口以良媛張氏為首的朱高熾的一眾妃子和妾侍。

看到李氏的表情,朱瞻基就知道她有話要說,他轉身走出了大殿。

張氏是張輔的女兒,她地位高,雖然入宮晚,但是在一眾沒有子女的妃子中間頗受尊重。

在別院這裡住的都是沒有子女的妾侍,有了孩子的李氏,郭氏,趙氏等,都以照顧孩子的名義,留在文華殿那邊。

朱瞻基對她和聲說道:「見過良媛。」

張氏不敢受他的禮,一群女人連忙側過身體,又跟他回禮。「見過殿下。」

朱瞻基回頭看了一眼,說道:「不要吵到父王,我們去大殿敘話。」

朱瞻基一馬當先地走向了主殿,一群女人在張氏的帶領下,跟在了他後面。

她們不說,朱瞻基也知道她們在擔心什麼——怕被殉葬。

說起來,她們大都是年輕女子,小的才十幾歲,大的也不超過三十歲。

在後世,她們恐怕都還是沒有結婚的年紀,但是現在,卻要擔心生命的終結。

在大殿坐定,張氏怯聲問道:「殿下,初六大朝會,殿下頒布了《廢除殉葬令》,可能當真?」

張氏有張輔在身後,自然不會讓她殉葬,但是其他人就擔心了。這恐怕不是她想來問,而是替其他女人問的。

朱瞻基露出一絲笑容道:「孤代陛下監國,這《廢除殉葬令》可是用過大璽,良媛不用擔心朝令夕改。」

一眾女子都鬆了一口氣,齊身跪了下來叩拜。「殿下仁慈,妾身謝過殿下。」

朱瞻基說道:「你們只管安心在這裡住著,細心侍候父王。不過從今往後,任誰也不能再夜間侍候,否則與那日本兩美人同罪。」

朱高熾這樣三天兩頭的病危,讓一幫女人都成驚弓之鳥了,哪裡還敢去勾引朱高熾,都連忙說道:「妾身不敢。」

「你們都去吧。」朱瞻基擺了擺手,又跟劉萬說道:「傳豐城侯,楊士奇,楊溥見駕。」

李彬,楊士奇,楊溥他們幾人本就在外候著,聽到傳召,連忙進了大殿。

楊士奇和楊溥兩人臉色灰敗,如喪考妣。他們身為太子近臣,卻不能力諫太子讓太子為所欲為,導致犯病。

即便朱瞻基不認為這是他們的錯,但是那些言官也不會放過他們。

在這個時代來說,他們的責任不小,今後是別想再有發展的機會了。

作為朱高熾的近臣,他們被邊緣化了。但是朱瞻基為了顧全父子感情,如果朱高熾薨了,還是會給他們安排個清貴的職位,讓他們養老的。

現在朱高熾這個樣子,如果病好了,他們還有好結果。

要是朱高熾就這樣升天,他們不進監獄都是好的了,更別說一官半職。

二楊也無話可說,他們在這裡就如同坐牢,時間長了,自然也就散漫了一些。

昨日殿試傳臚唱名,他們兩人得到了抄錄的新晉進士們考卷,就一直在閱讀。對他們來說,讀到一篇好文章,比吃一頓美食還要暢快。

而且昨日又下雨,誰能想到朱高熾會在下午到山上去野戰啊!

現在他們只能期盼朱高熾像以前一樣,儘快好起來。

朱瞻基這個時候只能是寬慰他們一番,在朱高熾生死未卜的時候,他不管做出什麼反應都是錯的。

見到楊士奇,他又想起了遠在美洲的楊道。「前幾日,從美洲回來了四艘船,帶回來了探險隊的消息。」

楊士奇驚訝地望向了朱瞻基,卻沒有開口,等待朱瞻基繼續往下說。

「如今艦隊的任務大部分已經完成,不過需要在當地滯留一年,研究那些需要移植的橡膠樹,金雞納樹的習性,以便移植回來。那些玉米和土豆,紅薯,現在已經運了一些回來。我已經讓人在我的皇莊裡面栽培。」

提到這些,朱瞻基就顯得神采飛揚了起來,有了這些,他就不會再擔心大明遇到天災,百姓就會餓肚子。而等到明年,第一批橡膠就能運回來。

只要在呂宋,海南,婆羅洲那邊種植橡膠,過個幾年,就到了收穫的季節。

有了橡膠,大明目前的車輪都能套上輪胎,今後的運輸能力,將會有巨大的提升。

木製車輪對運輸的制約是在太大了,後世的一輛結實的板車,只是用人拉,就能拉兩千斤。用牛馬來拉的時候,裝幾千斤也沒有我問題。

可是如今的木製車輪,裝一千斤已經是極限了。即便如此,車輪的損壞率還高的驚人。

如今大明的驛站,幾乎都變成了修車鋪,那些驛卒,基本上都成了修車匠。

也有人試過鐵制的車輪,鐵質車輪一開始使用挺好,除了傷路,費力一點,能載很多貨。

可是使用不過三天,車輪經過碾壓,就開始變形,只要有一處變形,這個車輪就會以極快的速度崩潰,變成廢鐵。

如今鋼鐵價格雖然因為大規模的生產,降下來了大半,但是依舊跟銅的價格差不多。

一兩白銀可以換兩斤多銅,也不過換四斤鐵。

而做一個車輪,隨便就要十幾斤,甚至幾十斤鐵,如果用不到三天,那是誰都用不起的。

現在普通百姓一年才賺十幾兩銀子,兩個車輪一下子就沒了,誰用得起?

所以,鐵制的車輪根本不現實,只有有了橡膠,才能造出耐用的車輪。

除了這些農作物,艦隊還帶回來了大量的黃金和白銀,而這,僅僅是艦隊跟一些小部落交易換來的。

印加帝國,阿茲特克帝國,那才是交易的大頭。

大明是所有金屬都缺,雖然朱瞻基已經額外賺回了幾千萬兩白銀的財貨,但是這些對整個大明來說,依舊不夠流通。

當然,全世界的黃金和白銀都運到大明來,也不可能夠流通,因為黃金的數量是有限的。

不過最起碼,朝廷有了這些金銀,就能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讓百姓得到福利。

而南洋運回來的糧食,也足以讓朱瞻基現在不用在農業方面操太多心。

農業問題是老大難,這個可不是工業,知道思路就能發展。

土壤改良,種子改良,那是需要幾代人,甚至幾百年的時間來改進的。

沒有雜交稻,不能提高糧食產量,就只能先從規模上來滿足需要。

至於糧價太低,損害到農民的實際利益,可以用服勞役來增加收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