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一百二十三章 巨蟒

永樂十九年的正月到三月,楊道經歷了神奇的三個月。

從東洲南大陸的最南端,沿著海岸線一路北行,眼前這個嶄新的世界讓他時刻都滿懷驚嘆。

東洲大陸的東西兩側,一邊的大陸巍峨的群山,荒漠。另一邊,卻是平坦的草原。

這裡有些像大明,在大明的東部沿海,地勢平坦,但是西部卻是高原荒漠。

但是跟大明不同的是,這裡到處都是平原,森林,肥沃的土地,還有那各種各樣的稀奇動物。

更讓他驚訝的是,人類似乎並不是這片土地上的主宰。這裡雖然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土著,但是這些土著的規模都很小,許多部落都在五百人以下,他們在這裡艱難地生活,看到大明人也沒有交易的興趣。

或者說,他們根本沒有交易的意識。

這些部落更加原始,更加落後。

而他們佔據的土地遼闊無邊,似乎要比原本的大明更加龐大。

從去年六月抵達東洲北大陸,他們花了半年的時間才抵達東洲南大陸的南端。

光是這個距離,就已經超過了從大明到南洲的距離。

如此大的兩塊大陸,卻只有一些土人生存,大量土地荒蕪,實在是暴殄天物。

特別是來到東洲的東部之後,這種感覺越發強烈了,因為這裡到處都是肥沃的土地,卻只長著荒草。

西部的土人生存條件更加惡劣,他們卻已經有了文明,但是東部這裡,是真正的土人。

作為先遣探索隊,楊道沒有征服這裡的想法,他只是偕同下屬,將這裡的地形記下,每一處碰到的土著全部詳細記載了下來。

原本他還有些好奇,為何這裡的土人寧願生活在險惡的西部,卻不佔據肥沃的平原。

但是等他來到這裡之後,才知道真正的原因。

首先,這個被太孫殿下命名為大西洋的海洋,比大明洋雖然小的多,但是風大浪險。

他們的艦隊雖然都是新式船隻,但是在這裡航行三月,遭遇的暴風大浪已經超過此前一年還多,船隻屢屢受損。

他們的船都不行,土人的小船想要在這裡航行,那就更加艱難。

其次,西部雖然荒蕪,但是終究還是有大片的土地耕種。但是這裡,野生動物遠遠超過人類,人類的生存環境比西部更加惡劣。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這片土地上因為沼澤,草叢,河流,森林眾多,導致瘴氣橫行,生存不易。

楊道不知道的是,他看到的只是一些皮毛。

真正的原因是美洲大陸因為是南北走向,生存氣候、環境大不相同,生存條件不一,這就導致了人類很難適應。

而且美洲大陸的土人雖然沒有天敵,但是文明發展滯後,他們的人數始終提升不起來,自然也就沒有生存壓力。

特別是南美洲,因為是南北走向,中間的亞馬遜地區又不適宜生存,導致了人類的遷徙艱難。

南美洲的土著從西北一直緩慢地向東南發展,主要還是從後世的玻利維亞向南美大陸中心遷移。

但是後世的白人到來改變了這裡的發展趨勢,白人們在征服了這片土地之後,發現殺了土人就沒有了人口發展,才會在後世遷徙黑人來這裡。

南美洲的土人一開始主要生活在北方和西北方,也就是哥倫比亞,秘魯,智利,玻利維亞。

而巴西和阿根廷生活的土人,少的可憐。雖然是因為這裡瘴氣多,動物多,這主要還是他們的文明發展緩慢,導致了人口沒有快速擴張。

看到這裡如此大片的無主土地,整個艦隊的人精神都無比亢奮。他們很清楚,回到了大明,這就是大功一件。

沿著南美大陸的東海岸一路北行,除了阿根廷的南部高原只適合放牧,其後就是綿延幾千里,上萬里的平坦草原。

這裡大部分地區都非常適合種植糧食,而且還有狩獵。

這一路上,艦隊士兵只要上岸狩獵兩日,就能收穫到足夠吃半個月的肉食。

不過在亞馬遜河的出海口,他們登陸的時候,沒有想到當地有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一上岸,就呼吸了瘴氣。

雖然他們有各種治療瘴氣的藥物,沒有人因為瘴氣死亡,但是當地的鱷魚,食人魚,甚至是螞蟻,螞蟥,都能輕易地奪去人類的性命。

登陸的四百人,探尋了兩日,損失了二十人,其他人驚慌失措地上船,差點連同僚的屍首都沒有能帶回來。

一路跌跌撞撞,或驚險,或平淡,或緊張,或無聊。艦隊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終於抵達了太孫殿下在地圖上標註的南大陸北部半島(哥倫比亞瓜希拉半島)。

據說當初的麥哲倫在這裡發現了一座超級大的泥炭礦,而艦隊的泥炭早就用光了,後面一程都是伐木晒乾,提供動力。

而且,楊道也已經發現,波浪的大小,對泥炭的耗費也是大不一樣,在這風高浪險的大西洋,泥炭的耗費,要比在大明洋裡面多了三成以上。

所以在船上無聊的時候,楊道也一直研究這裡面的關係,用他不算高深的數學,計算著風浪與動力之間的作用力抵消。

來到南洲的北部,這裡的風浪顯然要小的多了。此時距離跟易信總兵的會見還有兩個月,距離跟狄平夏的會見還有半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如果他們能順利地找到那座泥炭礦,儲備上豐富的泥炭,他們就能有一個短暫的假期,可以好好休養一番。

而且南洲的北部也要比南部富饒的多,這裡生活著許多部落,而且這些部落對他們都充滿了友好。

他們這支艦隊雖然不是以貿易為主,但是內監也派了一個三十人的代表團,加上從沿途徵召的一百多土著年輕人,他們組成了一個貿易團隊。

每到一地,雖然語言不通,但是他們都能迅速地用語言和動作與當地土著達成貿易協議。

這裡的黃金真的非常豐富,許多部落裡面,連小孩子的脖子上,都掛著金晃晃的金項圈。

許多孩子為了一塊方糖,都願意用金項圈來換。

這些內監的人當然不會如此沒品,寧願拿出一百塊糖,換取一個重達將近一斤的金項圈。

還有那明晃晃的琉璃珠,是當地土人的最愛,能用一個金項圈換取一串琉璃珠項鏈,他們開心無比。

船隻抵達了一個叫馬拉祖費的部落,這裡也是後世的馬拉開波,世界最大的石油基地之一。

不過這個時代,這裡只是一個普通的小部落,因為四周都是沼澤地,這裡的發展遠比其他地方更落後。

馬拉祖費在當地話裡面的意思是蛇比比皆是的地方。大明士兵一上岸,許多人就嚇的連忙回到了船上。

這裡的蛇是在太多了,而當地的部落卻絲毫不怕。他們與蛇混居,以蛇為食物,許多器具也是蛇骨製成。

楊道就親眼目睹了一條巨大的蛇骨,足有十二三米長,粗若水桶,足以吞下一個人,被這裡的土著視若神物。

這裡距離殿下標註的泥炭礦只有不到兩百里地,但是這裡的土著從來沒有見過駕船而來的白色臭人。

這讓楊道有些疑惑,當初的那些白膚臭人,到底是從哪裡登陸的呢?

進入半島海灣的時候,他們已經仔細勘察過,這個半島的東側都是淺灘,不適宜登陸,難道是從半島的另一側登陸的嗎?

另一個與楊道同在羽林衛學畢業的千總韓進說道:「楊兄,我們是有殿下賜予的地圖和地球儀,自然走到哪裡都是有的放矢。而當初那些臭人,沒有地圖,全靠摸索,或許是將海灣口的兩個半島當成了小島,漏掉了這個海灣。」

楊道點了點頭說道:「那我們就繼續前行,繞過半島,從北側登陸。這個部落的蛇太多,是在有些滲人的慌。」

耗費了兩日功夫,艦隊抵達了半島北岸一處海灣,這裡有一處深水港,而且距離標註的泥炭礦只有八十里地。

雖然才是三月,但是這裡氣候炎熱,四季如夏。

這處海灣周邊的區域也有不少土人部落,他們駕著最多只能容納十人的木舟,在淺海處打漁。

登陸的大明士兵一上岸就被當做了天神,眾多的部落民眾紛紛前來跪拜。

因為氣候炎熱,這裡的男女大多身無寸布,只是在胯間用草簾遮擋,連那女人哺乳之物都摟在外面。

不過他們格外重視頭飾,每個人的頭上都有飾物,還有脖子上,手腕上,都有貝殼,黃金製成的飾品。

這些大明士兵已經逐漸習慣了土著女人的裸露,但是到了這裡,依舊有些吃不消。

這些女人,裸露的地方是在有些太多了。

而且這幾個月一直忙於勘測沿岸的水情,大陸的邊界,士兵們憋了幾個月,看到這些皮膚光滑,豐滿的女人,就有些憋不住了。

韓進也有些吃不消,將目光放在了船下一個健壯的女人身上,輕聲說道:「楊兄,為了泥炭,艦隊就在這裡休整一月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