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一百一十章 工序

大明的滿朝武將中,鄭亨獲得的評語是持重、敦厚,善於安撫士卒,以聚斂民財為恥。

這代表了此人的操守可信,另外,鄭亨還有一個優勢是他從來沒有在京城待過。

鄭亨的父親鄭用因追隨朱元璋征戰有功,累封至大興左衛副千戶。洪武十六年,鄭用年老退休,由鄭亨襲取父職。

洪武二十五年,朝廷招募官員去韃靼宣諭,鄭亨應募而往,到達斡難河,回來後升任密雲衛指揮僉事。

朱棣起兵靖難,鄭亨率部歸附,並在真定之戰時先登破敵,進封指揮使。

後來鄭亨屢立大功,朱棣登基,定靖難功臣次序,鄭亨名列第五。因此升任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加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武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獲賜鐵券,並留守北平。

朱棣第一次北征,鄭亨功列第一,第二次北征,他驍勇善戰,身中兩箭不退,回合大軍擊退馬哈木。

這一路,鄭亨鎮守燕山,北平,宣府,開平,北明山,一直都是在北部邊軍,從來沒有在京城任過任何職位。

正是因為這種跟京城世家,勛貴,沒有太深瓜葛履歷,朱瞻基看中了鄭能,想要把他變成一條勛貴中的鯰魚。

在京城,論資歷,比鄭亨高的人不少。但是像成國公,英國公,魏國公他們這些家族,都跟京城的勛貴們形成了緊密的同盟。

想要靠他們來肅清京城勛貴中的這些腐敗,他們難免畏手畏腳。

鄭亨想去撒馬爾罕,想要這個肥差,那也要先給朱瞻基當一把刀。

鄭能聽到朱瞻基的話,抱拳道:「殿下請吩咐,微臣定當全力以赴!」

朱瞻基卻笑了笑說道:「快過年了,就先過個好年,待年後再說……」

對朱瞻基來說,事有輕重緩急。

明初的武將們大部分都還是比較靠譜的,雖然有一些貪腐,吃空晌現象,卻也沒有影響到整個大局。

對他來說,現在更重要的問題是為自己的改革奠定基礎,所以對京城武將們的考核,可以等到二月再進行也不晚。

在梳籠完文官們之前,京城勛貴這邊不能亂。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想要在得到朱棣的戰況之後進行勛貴們的清理。

戰況順利,亂一會兒不怕,但是要是戰況不順利,還是要以穩定為主。

打發走了鄭能,朱瞻基無心處理政事,來到了下馬橋農莊的化學研究院。

半年的研究過程中,藍煙對她本專業的醫用化學研究一直處於理論奠定階段,沒有太大的突破。

這主要是朱瞻基不讓她親自試驗,讓她先教會一部分人,讓他們來進行研究。

另一方面是因為青黴素需要大量的甜瓜,當甜瓜過季以後,研究就拖慢了不少。

反倒是在炸藥方面,因為了解詳細的方程式,加上原材料容易收集,所以屢屢有了突破。

從最開始的硝化棉炸藥,到硝化甘油,苦味酸炸藥,一直到小年的前一天,終於研製出來了無煙火藥和TNT炸藥。

硝化纖維炸藥和苦味酸炸藥很不安定,將其研製成膠質,再壓成片狀,切條幹燥硬化,便製成了無煙火藥。

這一發明具有極重要的意義,無煙火藥燃燒後沒有殘渣,不發或只發少量煙霧,卻可使發射彈丸的射程,彈道平直性和射擊精度均有提升。

而被譽為炸藥之王的TNT炸藥是一種威力很強而又相當安全的炸藥,即使被子彈擊穿一般也不會燃燒和起爆。

而且,TNT炸藥的威力雖然略遜於苦味酸炸藥,但也只是略遜。在綜合性能方面,這種炸藥被譽為最好的炸藥,所以才被公認為炸藥之王。

TNT炸藥的主要成分是三硝基甲苯,這種原料主要從煤中提取出來苯和甲苯,然後進行硝化。

因為毒性很大,所以朱瞻基也不會讓藍煙親自試驗。

但是藍煙製作出來的炸藥,已經讓整個化學研究院的人為之拜伏,成為了真正的權威。

有藍煙規划出來的方向,他們這些人並不怕毒性和危險,很快就通過試驗,得到了樣品。

實驗室階段很容易,但是想要大量規模化生產,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化學研究院這邊,通過手工得到製作TNT炸藥的全套程序,每一個程序都需要設計相應的工序。

而且,這些工序還要分開,每一道中間嚴格保密。

最少在幾十年之中,這一整套工藝絕對不會公開,更不會去申請什麼專利。

設計工序,其實就是整個工業時代發展的基礎。

一切應用普及化,都需要相應的工序,而工序就是科技應用的最合理手段。

任何一項科技,從理論到試驗,從試驗到成果,從成果到普及,都需要相應的手段,這種手段,才是真正能改變世界的東西。

就以TNT炸藥的生產為例,首先需要煤焦油,煤焦油的提煉和生產,都需要相應的技術手段。

其次需要對煤焦油進行硝化和硫化,這個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毒素,一點產品還能採用手工提煉,但是大規模的生產,就需要設計相應的安全手段。

什麼是安全的手段,那就是去人工化,封閉化,這就又涉及到了整個工業的蒸餾技術拓展。

蒸餾技術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但是一直沒有完整,或者說是更先進的改進技術。

因為不管是篜酒,還是煮鹽,都不要太封閉的環境。

蒸汽機的發明,不僅僅是動力的提升,在蒸汽機的應用中,各種管道的設計,壓力的測試,其實就是一種蒸餾的技術改進。

把蒸餾技術應用到化學工業的生產,每一道工序就需要周密設計。

從動力來源,到蒸餾封閉,每一步要想達到預想的效果,就需要研究院的人進行多番論證和試驗。

只有在他們這裡實現了可能,這項技術才能推廣,普及。

這是因為有朱瞻基的存在,他可以毫無顧慮地直接點明科技的發展方向,加以應用。

但是實際上,除了機械方面的技術是循序漸進。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化學技術的應用,絕大部分突破,都是由無數偶然組成的。

哪怕到了後世,依舊是這樣。

化學研究院這裡,為了籌備三酸兩鹼的生產,已經制定了多達百萬字的筆記和工藝流程。

看到這些省略到極點的文言文筆記,朱瞻基第一時間就大發雷霆,他今天不是來指導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發脾氣。

藍煙雖然貴為良娣,但是因為她不能直接跟外臣接觸,所以與研究員們的溝通,都是通過手下的女官。

她雖然是理科生,但是文言文也學的比朱瞻基強多了,兩個人一個是學渣,一個是學霸。

朱瞻基當然是前者,而藍煙是後者。

藍煙是后妃,他就是有脾氣也發不出來,大部分時候,只能起一個指導作用。

她數次提出了科學研究需要用更詳細的數據,更通俗的語句來記載,不應該追求文字的精鍊,但是這些人置若罔聞。

朱瞻基得到了這個消息後,也看到了這些人的記載。

漢字的精鍊,這是任何一種文字都比不上的。但是如果用在闡述工藝程序,記載數據上,就精鍊的有些尖酸刻薄了。

東方注重師徒的傳序,而且喜歡講究藏一手,更注重經驗傳授,而不是數據。

在藍煙的要求下,他們勉強在記錄裡面加上了數據,但是,對於文字的表達,依舊遵循以前的習慣。

在文言文裡面,主、狀、謂、定、賓、補,六種語序與現代語言是有差異的,這倒不算是大問題。

但是文言文為了追求精簡,經常會有一些省略,這就形成了主謂賓混亂。

經常是寫的人寫一句話,從來不會寫的清清楚楚,習慣性讓人來猜。

就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一直就有三種解釋。

這在文科方面來說,沒有多大的關係,最多會有一些分歧和爭執。但是對嚴肅的科學來說,簡直就是災難。

以一個簡單的軸承為例,就分了內徑,外徑,內外壁厚度,寬度,硬度,鋼珠尺寸等尺寸。

一台機器,需要用大小不一的軸承無數,相互銜接的部件無數,每個部件要詳細地描述,銜接的力度又有規定。

結果整整一頁紙上,就只見到各種尺寸,主謂賓定語少的可憐。

不要說不懂的人,就是朱瞻基這種懂的人都看不懂寫了什麼。

這些還好說,畢竟有圖紙,可以照圖來對照。

但是一些加工工藝,更複雜的推論,還有一些設計的想法,這些寫出來,更讓人難以理解了。

百萬字的工藝計畫書,看似很多,其實在後世也就是三本書而已。靠著三本書,就把要建三酸兩鹼的工廠的計畫全部囊括了進來,朱瞻基是不相信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