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一百零九章 報紙

在宋代印刷術流行開來以後,報紙的印刷就沒有技術問題。

報紙之所以在古代沒有流傳開,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朝廷對輿論的控制,一個是成本問題。

封建社會,普通百姓對國家大事是沒有發言權的,實際上,普通百姓也根本不會去關心所謂的國家大事。

真正想要發聲的,都是讀書人,都是官員們。而朝廷缺乏對這方面的管理能力,所以乾脆執行的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策略。

皇帝不允許,而儒家思想的愚民政策,更是不會允許普通百姓開啟民智。

他們苦讀經書,為的就是以後當官,然後成為人上人。他們的所作所為,能讓百姓隨便知道,並且說三道四嗎?

實際上,明朝的邸報已經發展的非常普及,只不過,這種邸報只能在官員之間傳遞,最多一些秀才和舉人,能在縣衙看到朝廷的邸報。

皇帝和官員都不支持,就別想普通人能隨便了解國家大事。

後世的東林黨弄出了一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對聯。

這個對聯在後世具有不忘國家安危的褒義,但是實際上,這副對聯原本是失意的東林黨們對朝廷的控訴和不滿才出現的。

他們一開始並不是憂國憂民,只是為了爭權奪利。

另一個原因很現實,那就是成本。

在這個重農抑商的年代,報紙是沒有廣告的。報紙的成本高昂,賣貴了卻沒有人買,如何持續的下去?

要知道,如今的物資緊張,造紙大部分是手工作坊,紙張成本高的驚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今的一個饅頭一個銅子,一個肉包子兩個銅子,但是印刷一本五萬字的書,成本就一兩百文,售價還要增加五成以上,因為運輸成本也很高。

後世一張4開的報紙,紙張成本幾分錢,但是在這個時代,紙張成本佔據了報紙成本的八成以上,夠不少人下一頓館子了。

更別說還有印刷和油墨,包括運輸等人力成本。

不要說印製多張報紙了,一次只發行一張4開的報紙,不算運輸,紙張和印刷,人工成本都超過了二十文。

一張報紙的成本,夠老百姓吃三天飯了,誰買得起?

何況,大部分老百姓還不識字。

所以在了解這些以後,朱瞻基也就熄了辦報紙的想法。

但是在朱棣出征了之後,朱瞻基逐漸控制了全局,現在他就需要一個喉舌為自己發聲。

邸報雖然有用,但是僅僅邸報是不夠的,他需要更廣泛的影響力。

比如說山東糧食貪腐,官員陽奉陰違地針對移民政策,就是朝廷和老百姓之間脫節的關係。

像後世一樣,朝廷有什麼動靜,老百姓就能知道,那麼還有那個官員敢陽奉陰違?

如今的朝廷勢力雖然被朱瞻基控制,但是這種控制還很薄弱。

或者說,整個封建時代,皇帝對整個天下勢力的控制都很薄弱。

名義上皇帝是掌管天下,但是一個皇帝真正能管的,最多也就一個地方,那就是皇宮。

除了皇宮之外,封建時代的皇帝需要控制好三個系統,才能保證政令的實施,政權的穩固。

一個是皇家直管系統,在大明來說,這裡面包括了內監和錦衣衛,還有各京衛。

這是一個皇帝能不能坐穩自己的位置的基礎,沒有這個系統的穩固,也就沒有其他兩個系統的穩定。

第二個當然就是政令系統,這個一個皇帝權威的體現,任何施政方針,都需要通過這個系統來體現。

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威,就需要第三個系統,也就是軍隊系統來制約。

軍隊制約文官,文官制約內監,內監又制約武將。

在明初的這個時期,前幾任皇帝就是通過這種平衡來維持平衡,讓皇帝的權威得到最大的體現。

但是,這種制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在很多時候,三者之間的關係都是相互制約,這就主要看皇帝的手腕如何。

朱瞻基如果只是想要保持穩定,那麼他完全可以什麼都不用干,只需要維護好三個系統之間的平衡就好了。

但是他想改革,他想要讓軍隊對外征伐,想要文官們依靠專業治國,想要內監和直屬系統形成更嚴密的監控。

那麼他就必須要進行改變。

任何改變都會破壞三者之間的平衡,所以這種改變的調整,在小心翼翼之餘,必須要讓所有人明白他改革的決心和方向。

更要讓這三個系統之外的全國老百姓,成為皇室的第三隻眼。

封建時代的老百姓是不受重視的,他們沒有任何的權利,只是被剝削的階級。

但是這個階級如果利用起來,哪怕只是利用一部分,能夠發揮的作用一點也不小。

這就需要輿論的引導和宣傳了,所以成本哪怕再高,朱瞻基都要把報紙辦起來。

邸報是這個時代的官員信息渠道,那麼辦報紙的目的,就是形成一個全國老百姓都知道的信息渠道。

這個信息渠道還只能由皇室控制,任何人不能插手。

只有有利於統治的消息,只有有利於朱瞻基的消息才能發表,其他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干涉。

在這樣的思維下,朱有燉這個掌管天下文學,刊物出版的禮部郎中,就被朱瞻基推上了風口浪尖。

朱瞻基用他,不是因為他的禮部郎中身份,而是他的皇室成員身份。

身為朱家宗室,他幾乎不可能背叛朱家,站在文臣,或者武將的一邊。

在朱瞻基的安排下,他夏天就從禮部去職,開始組建《大明皇家報》。

除了少數禮部官員,這個報社有兩部分組成,一個是由錦衣衛,內監咨情司,還有通政司組成的內容部。

這個部門主要負責報紙的內容採集,編撰。朝廷的政令,各地的官員貪腐案件,還有朝廷的改革方向,都會通過這個部門搜集。

還有一個就是由內監印綬監,工部,內庫組成的發展部。

這個部門不管內容,負責紙張製作,印刷,廣告,還有銷售。

內監和工部現在是朝廷兩個來錢的大部門,他們生產的產品銷售全國。可以說,廣告根本不需要去找客戶,他們自己的產品廣告就能養活這家報紙。

朱瞻基原本是想直接成立宣傳部的,但是在考慮了一番之後,還是只成立了一個邸報司,歸屬皇室主管。

因為他現在不是真正的皇帝,想要進行執政改革,做事容易,但是進行改制,就名不正言不順了。

何況,一家報社已經能夠暫時滿足朱瞻基的需要,至於什麼名號,關係並不大。

朱有燉擔任了邸報司的郎中,朱瞻基將禮部的一些關於出版方面的職權也劃歸到了這個新的部門。

而報社的總編由解縉,胡儼他們這些內閣大學士擔任,報紙上除了廣告之外的任何版面,都需要通過他們的同意才能刊印。

在印綬監大太監金闊主持下,內監在應天府,北平行在,杭州府,福州府,西安府,益州府,洛陽府,武昌府,南昌府,長沙府,肇慶府,一共設立了十一個印坊。

這些印坊將會在應天府的報紙版面確定下來以後,通過通政司的驛站系統,以最快的速度拿到同樣的排版,其後刊印。

一開始,朱瞻基並沒有想要做成日報,而是半月刊,也就是每半個月印刷一次報紙。

至於時效性,暫時不去考慮,以如今的傳播速度,哪怕朝廷大力推動,一些邊遠縣城能在應天府出版一個月後拿到最新的報紙都是快的了。

而報紙上主要刊登政令方面的消息,也不怕失去時效性,只怕偏遠地區的百姓看不到報紙。

朱瞻基對報紙的重視,在將近半年的籌備時間裡,也讓許多人看在眼裡。

不要小瞧了這個時代人們的智慧,輿論宣傳,在任何時候都是重中之重。只不過,以前的時候,沒有人願意耗費如此大的成本,來進行輿論宣傳罷了。

為了一份報紙,這麼多部門聯合起來,成立一家新的機構。而後每一期的報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往外賣,虧的錢都不是小數。

在十年之內,朱瞻基都沒有想過能賺錢,除了像應天府,寧波這樣的地方可能會略有盈利。但是往邊遠地區賣一份報紙,虧的可能是好幾份報紙的成本。

因為這個原因,朱瞻基也不擔心會有人跟風辦報紙,因為除了他,沒有誰能虧的起。

何況,朱瞻基也不會允許跟風辦報紙,哪怕是六部想辦報紙都不行。

拿到孔家所寫的《國家與民族》,朱瞻基就已經考慮好了,第一期報紙將會在正月十六全國統一刊印,主要內容就是節選一些這本書裡面的內容。

從第一期報紙開始,就要在百姓心中樹立起國家與民族的概念。

不僅要讓百姓明白國與家之間休戚與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