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九十七章 激動

鋼鐵廠事故,哪怕在後世都是一件常事。

大型設備,高溫環境,一千多度的鐵水,任何一方面有些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

所以,這件事朱瞻基並沒有放在心上,如果不是這家鋼鐵廠是內監的樣板工廠,專門為了煉製純鋼,給軍工廠供貨,這件事甚至根本不會彙報到他面前。

第二天上午,早朝之後,朱瞻基吃過早飯,第一時間就接見了內監的主管太監黃盛,鋼鐵廠的主事劉尚。

這場爆炸事故的原因至今還沒有查明,卻已經導致了近二十人死亡,十餘人受傷,一個冶煉車間被炸毀了大半。

不過當朱瞻基知道車間裡面存放了大量的硅鐵粉之後,想到了粉塵爆炸。

硅鐵是以焦炭、鋼屑、石英(或硅石)為原料,冶煉製成的鐵硅合金。由於硅和氧很容易化合成二氧化硅,所以硅鐵常用於鍊鋼時作脫氧劑,同時由於生成時放出大量的熱,在脫氧的同時,對提高鋼水溫度也是有利的。

同時,硅鐵還可作為合金元素加入劑,廣泛應用於低合金結構鋼、彈簧鋼、軸承鋼、耐熱鋼及電工硅鋼等。

大明雖然在這個時代不能詳細了解硅鐵粉的化學作用,但是絕不缺少應用技能,硅鐵粉加入鋼水鍊鋼,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開始應用了。

了解了情況,朱瞻基讓人叫來了藍煙,給他們上些人普及了一下硅鐵粉的爆炸原因,然後讓他們今後不要把硅鐵粉直接存放在高爐旁邊。

同時,他要求內監和工部嚴查各處工坊的安全防範,杜絕今後有這類事件發生。

關於撫恤金,鋼廠利潤豐厚,是不會在乎一點賠償銀子的。

這個時代的老百姓也不會漫天要價,更多地把生死看做是自己的命。

不過朱瞻基還是做出了指示,今後朝廷管制的夾江工業區,所有的工坊,撫恤金都不能少於一百二十兩銀子。

一百二十兩銀子不是一筆小數目,大多數百姓一年也攢不下來十兩銀子。

打發走了他們,藍煙依舊在那裡思索,最後嘆氣說道:「我的專業不是這個方面,要不然,可以好好地寫一本各種化學普及書,加強工廠的安全防範。」

旁邊的劉萬聽到藍煙的話,心裡有些疑惑不解,卻也不敢表現出來。

他只是離開了皇宮半年,現在藍煙在朱瞻基心目中的地位就突然變得格外重要。

有金闊和孫林在,他很清楚這些時日發生了什麼事,也知道了藍煙斗姆娘娘的轉世身份。

可是現在,這個專業指的什麼呢?

朱瞻基卻不在乎這些,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麼都知道。

藍煙的最大作用是她能普及大明的醫學和化學研究基礎,並且引領發展的方向。

真要讓她去做研究,她一個人,又能做得了多少事呢?

就像朱瞻基一樣,他的作用是調整大明走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而不是去領軍打仗,或者是去做技術研究。

「化學基礎叢書,你寫了多少了?」

「已經快整理完了,胡良侍這些時日日以繼夜地在整理。」

胡良侍是藍煙身邊的女官,也是被藍煙帶出來的徒弟。朱瞻基見過她幾次,在一些化學知識理論方面,遠遠超過了他。

她雖然是個女人,但是朱瞻基也預備要重用的。別的不說,到化學研究院當個主事,或者去羽林衛學當個教授,肯定是合格的。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這幾日我要專註秋闈大事,待過了這幾日,我去看看你們的成績。」

今日已經是八月十七,是九天鄉試的最後一日。不管是咨情司,錦衣衛,還是都察院,六科,現在都不敢馬虎,盯著全國的二十個考場,防範舞弊。

大明有兩京十四府,一共十六個省級單位,這就是十六個考場。

另外,大明有十六個都司,一些都司與布政司交叉不算,另有西南四都司設立一個考場,西北七軍衛設立一個考場。

再加上交趾承宣布政司,舊港宣慰布政司,一共組成了二十個考場。

只不過,交趾和舊港都在南洋,他們那裡的讀書人不多,能達到大明要求水準的更少。

今年在那裡設立考場,不是為了當地的百姓,而是為了那些進行文化援助的讀書人。

朱瞻基出海之前,大明就派了數千秀才,甚至是舉人去南洋各國進行文化傳播,教當地人說大明話,學寫大明字。

他們直接都被授予了學官一職,有些人已經絕了科考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想走正統出身。

雖然即使中了舉人,考上進士,進了官場也不會又更高的地位,但是進士的上線能做到二品大臣。

他們如果不走這條路,上限最多也就只能做到知縣,這是完全不一樣的。

也是因為他們,朝廷已經決定,明年的春闈,也就是會試,將會延遲到三月舉行,給他們這些考上的學子,留下充足的進京時間。

朱瞻基實際上對這些之乎者也的春秋大義沒有任何興趣,但是這些是如今朝廷的選材標準,朱瞻基在沒有普及其他學科,沒有代替性的考試之前,也必須按照這個規矩來。

所以這天下午,他在解縉,胡儼的陪伴下,來到了應天府國子監,給考試結束的學子們鼓勁。

應天府國子監是大明的最高教育機構,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詔令建成的明代國家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

應天府國子監的正式名稱應該是大明國子監,設於應天府雞籠山以南,佔地數千畝。

這個大明的最高教育機構在永樂十二年的時候,學生人數達到九千人,永樂十五年,人數突破了一萬人。

只要進了學校的大門,就意味著這個學子的身份已經完全改變,即便以後科舉不中,想要補個吏員的差事,也是易如反掌。

雖然這裡的學生人數已經突破了一萬人,但是並不意味著這裡好進。

應天府當地的學子想要進,最低也要是個秀才身份,而外地的學子,只有舉人才能進。

而且他還必須要有當地官員的舉薦,一個州府,一年舉薦的人數也不超過五個,而且還要經過考核。

這裡可要比後世的北大,清華難進的多。

除了大明學子,這裡還有不少日本和朝鮮,交趾那邊的學子,人數也有好幾百。

他們大多是那些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國家的優秀精英,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來到大明之後,就不願意再回去,一心想要變成真正的大明人。

作為帝國的未來,帝國的希望,原本經歷了九天折磨的那些秀才學子們,見到朱瞻基到來,立刻原地滿血復活。

他們的瘋狂可要比後世的學子們狂熱的多了,即便是羽林衛的嚴陣以待,依舊被他們衝擊的一片混亂。

面對這些未來的官員,羽林衛的將士們根本不敢粗暴對待,只能手臂環著手臂,艱難應對著他們的衝擊。

後世的學子們都經歷了思想開化,人人平等的思想。

但是現在是儒家當道,天地君親師的倫常思想已經融入了每個人的血液里。

見到朱瞻基的出現,無數學子激動地痛哭流涕,泣不成聲。

朱瞻基像後世的領導人一樣,一邊跟眾學子揮手,一邊龍行虎步地走向校場的檢閱台。

胡儼看到這一幕,忍不住低聲跟朱瞻基說道:「殿下,這大明學子,對你可是尊崇備至啊!」

事實的確是這樣,雖然一直有朱瞻基不喜歡儒學的傳言,但是對整個大明來說,朱瞻基依舊是絕大多數人最信賴的繼承人。

因為朱瞻基的能力,已經經過了多年的歷練和呈現。

永樂十二年,十六歲的朱瞻基就親自上陣,殺敵四十三人。

也是這一年,北明山銅礦被發現,這裡出產的金銅不僅緩解了大明的錢荒,更因此帶動了整個大明北方的一個經濟循環圈。

讓大明在北方的駐軍變的不再是負累,然後徹底改變了北方的局勢。

長城不用再修了,因為大明疆域已經遠至漠北,長城一帶變成了腹地。

特別是永樂十三年,新式火槍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戰爭的局勢,草原的騎兵不再佔據任何優勢。

一個經過簡單訓練的士兵,手拿火槍,就能對付好幾個經過多年訓練的騎兵。

草原上的人數本來就少,以前他們靠騎兵機動性成為大明的心腹大患,但是現在,根本形成不了威脅。

然後,朱瞻基在下馬橋建立了各種研究院,雖然這些在一些人看來是奇技淫巧,但是沒有人能否認,這些奇技淫巧已經改變了大明,讓百姓的生活越來越便利。

而且,朱瞻基在幼年時期就大力發展貿易,永樂十三年以後,更是將原本的勘合貿易改成了自由貿易。

這不僅讓朝廷大肆獲利,更帶動了民間經濟的發展,讓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而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