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九十五章 八股

時間進入了八月,於家的下人們說話,做事的聲音都要小了許多。

於家的老爺子於文明一改往日不管世事的做范,每日里就搬一把椅子,坐在正房的門廊下,盯著整個家。

於彥昭因為應酬眾多,索性搬出了主宅,這幾日住進了別院,但是每日依舊要回家一趟,與兒子于謙聊上幾句,安撫他的心。

整個於家因為于謙臨近秋闈,全部動員了起來,只為給於謙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

於文明在洪武朝的時候,做到了工部主事,不過他並不是靠科舉晉身。

于謙的曾祖父於九思曾任杭州路大總管,遷居杭州錢塘縣太平里。明朝建立的時候,全國讀書人數量稀少,只要識字,基本上都能謀個一官半職。

於文明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做到朝廷的六品主事。

等到於彥昭這一代,他雖然天性聰明,卻不是讀書的料,不管經義,策論,他都能做的很好,偏偏是八股文,怎麼也做不好。

於文明見兒子不是這塊材料,逐漸也灰心了,將希望寄托在了孫子身上。

而這個孫子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從小就展現出了超人一等的才華,如今已經是杭州城有名的才子。

能否考上舉人,這是關係到於家百年大計的大事,任何人都不敢馬虎,儘力要為他創造出一個安靜的環境。

但是實際上,于謙對此並不在意,這些年來他閱覽叢書,精心學習制藝,做出的八股文受到一直推崇。

考舉人,一切盡在把握之中。

八月初七這一日,天還沒有黑,於家滿門就擺下三桌酒席,祖孫三代二十多人,開懷暢飲。

於彥昭平日對於謙管教甚嚴,但是這一日卻特意跟這個寄予厚望的兒子連幹了三杯酒。

天色暗下來的時候,幾個兄弟將有些醉意的于謙送回了房間,瞬間全府就都安靜了下來。

子時剛過,于謙就醒了過來,這個時候,一夜未睡的書童立刻進來伺候他梳洗。「少爺,老太爺和老爺都沒有歇下,就等著少爺去祭祖。」

昨夜于謙只是微醉,睡了一個好覺,登時覺得精神百倍。

今日穿的書生袍是大明的制式長袍,跟尋常長袍不同的是,這長袍不僅是單層,連扣子也不允許有。

這是方便考場嚴查夾帶,若是穿了有夾層的衣服,光是檢查就要耗費大量時間。

西院祠堂內,昏暗的燭光下,在外人看來,這滿是木牌的祠堂格外陰森。但是在於家人看來,這是家族最為安全的地方,因為有祖宗保護。

于謙跟在父祖的身後,恭敬地向著祖宗磕頭,讓祖宗保佑這次秋闈一切順利。

一套儀式下來,於文明看著眼前青春挺拔的孫子嘆道:「自你曾祖以後,我與你父都不曾科考得意過。我於家在你曾祖那時,做到了杭州路大總管,自那以後,每況愈下,一代不如一代。如今你的身上寄託了我與你父親的期望,只望你能奮發向上,一路考到奉天殿。」

奉天殿是科舉的最後一關,也是天子親自出考,若是能走到那一步,可以說是一個學子的最高榮譽。

于謙面對祖父跪了下來,叩首三次,方才抬頭說道:「孫兒不敢自傲,自當儘力而為,為祖父,為家族爭光。」

於文明也不敢給他太大的壓力,雙手將他扶了起來,笑道:「好孩子,去吧,祖父在家等你順利而歸。」

往昔的丑時,杭州城還處於宵禁之中。但是今日,處處火光通明,半個杭州城的衙役都沒有歇息,為科考的士子們保駕護航。

不僅僅是杭州城,在京城,在其他府城,無一不是這樣。

作為三大試第一考,鄉試是所有百姓跨越平民階層的第一關。

只有考上了舉人,才真正脫離了百姓的行列,有了當官的資格,更成為了免稅階層。

那些衙役面對普通百姓子爵高人一等,但是面對這些學子,一個個卻卑躬屈膝。

誰也不知道,這裡面會出現多少大老爺,有多少人能當上官員,改變自己的命運。

于謙坐在自家的馬車上,一直靜靜地看著外面的景緻,心裡雖然有一些激動,更多的卻是平靜。

這些年來,他已經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至於能不能考上舉人,更多地交給命運了。

錢塘在杭州城的南方,西湖的東南角,考場則在杭州城的通越門外,距離他家並不遠。

馬車行進了一段,就因為堵車過不去了。執勤的衙役們點著火把,攔下了馬車,梳理著交通。

一些外地的學子還不樂意,想要耍一些威風,那些衙役一邊解釋前方已經堵死,一邊陪著笑,卻態度堅決地請眾人步行前往考場。

于謙見過多次科考,知道歷年這一天堵車已經是常事。所以早有準備地從書童的身上取過來了考箱。「你就不要跟我進去了,這一路擁擠,你這小身板可受不了。」

書童不依,抱緊了考箱說道:「少爺,我要親眼看著你進考場,要不然,回去了老爺會打死我的。」

「那還是我來背吧,這裡面放了乾糧,有些重。」

「小的長大了,背的動,哪能讓少爺背……」

于謙笑著在他腦門上彈了一下。「是,小竹子長大了,到了娶親的年紀了。你背被子,這考箱還是我自己背。」

小竹子也不害臊,將被子抱了起來,率先下了馬車笑道:「小的可是知道,老爺已經託人去永豐縣傳話,等少爺考完,就要成親了。」

于謙笑了笑,心裡也泛起了一絲甜蜜。

他的父親於彥昭雖然自己不曾中舉,卻有一好友董鏞當初中了進士。

當時的於文明還是工部主事,於家又是錢塘大戶人家,董鏞雖然被選了庶吉士,卻也依舊跟於彥昭關係莫逆。

兩家早年給於謙和董鏞長女定下了婚事,如今董鏞在江西永豐擔任縣令,一家也全部搬去了江西。

今年對方滿了十六,就主動提起了婚事。

于謙為了秋闈,推遲了婚事,卻也不能推的太久,等到女方十七再成婚,難免會惹人非議。

於家已經準備好,等於謙秋闈考完,不管能不能中舉,都先舉辦婚事。

要是不能中舉,就先在家生兒育女,等三年再考。

要是考中,成親了之後再去京城春闈,也不怕被京城的官員,富商拉郎配。

大明在某些方面,還是繼承下來了前宋的一些習俗。未婚的進士們,可是京城官員,勛貴,包括富商們最青睞的聯姻對象。

這裡面固然有一些玉成好事,但是大部分都不是那麼盡如人意。因為用這種手段來拉郎配的,能有幾個出眾女子呢?

但是這個時代可不會給你選擇的機會,你開始只要上當了,進了對方的家門,那你就絕對不可能出爾反爾。

要是落個不好的名義,對方勢大,你這官也別想當了。

杭州府學前名臨安府學。建於宋紹興元年,以凌家橋西慧安寺故基重建,有十齋。

紹定四年,府尹余天錫增置學田。淳祐八年,重修並增置學廩。

此後,元明兩代屢毀屢修。最近一次損毀是在永樂十七年,一場大火將府學燒的只剩下戟門。

現在的府學是去年剛又重新修葺好的,考場也經過重修,說起來,于謙他們還是第一批修葺後的考生。

秋闈又叫鄉試。洪武十三年才正式確定下來了考試規範。鄉試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不過因為是在秋季舉辦,老百姓一般還是稱之為秋闈。

考試舉辦地點在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所在的地方考試。

到了鄉試這個級別,各省的學政是不能主持鄉試的,由朝廷選派翰林、內閣學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鄉試。

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八股文等,各朝所試科目有所不同。

初六日考官們入闈,先舉行入簾上馬宴,凡內外簾官都要赴宴。

宴畢,內簾官進入後堂內簾之處所,監試官封門,內外簾官不相往來,內簾官除批閱試卷外不能與聞他事。

考試共分三場,每場考三日,三場都需要提前一天進入考場,即初八,十一、十四日進場,考試後一日出場。

雖然是連續考九天,但是中間會有半天時間讓衙役進入補充食物,飲水,還要將考生的便溺之物倒掉。

因為考官,考生都不能隨意進出。剛進考場的時候,這考場的氣味還能聞,到了考試的後期,這裡的氣味能熏死人。

如果身體不好,這一場考試,都能要人半條命。

雖然來的早,但是到了于謙進場的時候,已經是天色漸明的時辰了。

負責檢查的衙役基本都不是杭州本地的衙役,而是從外地調來。當然,杭州的衙役也要調去外地執勤。

檢查人員仔細查看了考箱,于謙的衣裳,並且將特製的被子直接打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