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八十七章 改變

杭州府。錢塘縣。

自從永樂十三年,滑輪鞋橫空出世,這種新型的玩具就成為了富家子弟最喜歡的玩具。

特別是在永樂十五年,杭州府的主要街道都被修了水泥路之後,滑輪鞋的銷量更是讓內監的內侍們賺的盆滿缽滿。

杭州府本就是魚米之鄉,如今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當地的富戶可不少。

一雙滑輪鞋再貴,也不過二兩銀子,除了給孩子當玩具,還能當代步工具。而買一匹馬,隨隨便便都要七八上十兩銀子,如果是能當軍馬的駿馬,少了二十兩銀子根本買不到。

要是那種能當種,馬的優良品種,一兩百兩銀子也很正常。

而且買了馬還要餵養,滑輪鞋只需要上一點油就可以了,所以在杭州府,能看到不少年輕人都踩著滑輪鞋,在大街小巷飛速前行。

現在就連一些酒樓的跑腿,也有不少被老闆分了一雙滑輪鞋,專門負責給各家傳信。

時近傍晚,杭州府學大門打開,一群穿著滑輪鞋的府學學生,一窩蜂地跨過了門檻,沿著門口的斜坡,就滑進了大街。

「於廷益,等一下我。」

于謙剛滑到大路上,聽見呼喚急忙雙腳橫豎交叉,熟練地剎車。回頭跟一個個頭瘦小的年輕人揮了揮手。「王兆南,什麼事?」

王乾王兆南是少數幾個沒有穿滑輪鞋的學生,一身青衫也洗的發白,腋下還有縫補過的痕迹。

他家境貧寒,父親去年病亡,更是讓他的家庭墮入深淵。

如今全家六口人,寡母替人漿洗衣裳,四個弟妹也都當了學徒,僕人,就為了供他讀書。

因他之前就中了秀才,在府學品學兼優,每月有六斗米發放。日子雖然過的艱難,卻也還能撐下去。

而于謙就與他是不同的典型,他的曾祖父於九思曾任杭州路大總管,祖父於文明洪武年間任工部主事,父親於彥昭隱居家鄉錢塘不仕。

雖然其父不仕,因家底豐厚,在錢塘產業眾多,算得上是豪門大戶。

早年間其父就與好友翰林庶吉士董鏞給於謙定下了親事,不過於謙心高氣傲,一定要等中了進士才肯成親。

在錢塘,于謙早已經是名滿錢塘的才子。

他少年時期即刻苦讀書,志向高遠。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氣節,懸文天祥像於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

七歲時,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

八歲時,他穿著紅色衣服,騎馬玩耍。鄰家老者覺得很有趣,戲弄他說:「紅孩兒,騎黑馬遊街。」

于謙應聲而答:「赤帝子,斬白蛇當道。」下聯不僅工整,而且還顯露出他非同尋常的氣勢。

雖然家境富貴,名滿錢塘,但是于謙並不是那種紈絝子弟。相反非常體恤民情,樂於助人,在杭州府學聲望一時無二。

王乾這樣的窮學生一般時候因為自卑,很少主動向于謙打招呼,基本上都是有事相求的時候,才會開口。

王乾走到了于謙跟前,長揖拜道:「今日謝師說朝廷春闈將會增添海外時政與風情考題,可鄙人囊中羞澀,想請廷益兄行個方便,能將海外概覽系列書,借我一抄。」

于謙笑道:「我還以為什麼事呢……這海外概覽叢書,有馬歡,候顯,陳誠,滇國公等人所著,我家中都有。且跟我回家,我將看過的都先借與你看。」

也正是因為于謙這樣的性格,王乾才會跟他開口。見於謙爽快地答應了下來,他又長揖道:「那請於兄先歸,貴府我是知道的,自然能摸上門去。」

于謙又想了想說道:「這一系列的書,一共有六人所著,總計九本,洋洋洒洒超五十萬字。你若是要抄,不知道要抄到什麼時候,耽擱了學業就不好了。這樣吧,九思堂有我於家份子,我可讓人先賣你一套,待你秋闈之後,只要中榜,還錢也就不在話下。」

大明當了秀才,就能免家中兩人勞役。若是中了秋闈,就變成了舉人,這個時候,不僅能全家免勞役,連稅賦也免了。

王乾學業不錯,今年的秋闈有很大把握。所以他雖然窮,有些自卑,內心卻也頗為自傲。

他若是中舉,自然有人舉家來投,哪怕他現在貧無立錐之地,很快就會有房有地。

所以幾本書錢,他雖然拿不出來,卻也不會在乎。

聽到于謙這樣說,他又是長揖道:「如此多謝廷益兄,小弟銘記在心。」

于謙本就比王乾高了半個頭,現在穿著滑輪鞋,高了一個頭不止。他大笑著拍了拍王乾的肩膀道:「你我同窗好友,說這些做甚,跟我來吧。」

府學周邊本就是各家書店的聚集地,九思堂在這裡也有一家不小的門面。

于謙這個少東家來了,夥計一看到就熱情地迎了上來。「少東家,今日來了內監新書,還是太孫殿下親自作跋……」

于謙一聽大喜,問道:「什麼書能讓太孫殿下親自作跋?」

夥計很快就拿出了一套三冊嶄新的書籍,說道:「這是我大明第一才子,解縉解學士寫的《天下·國家》,據傳明年春闈,大部分海外考題,都要從這裡面選題。」

于謙接過這印製精美,有普通書五六本厚度的書問道:「定價多少?」

夥計有些不滿地說道:「內監下了死令,這套書只讓以一百五十文價格售出,三本一起買,只能賣四百文。」

「這倒是便宜……」

大明老百姓為什麼讀不起書,是因為現在的筆墨紙硯的價格都相當於是奢侈品,一般家庭根本不能承受其價。

一百五十文一本的書,可以買五十斤糧食了,但是在世面上的書裡面,還算是便宜的了。

以于謙估計,這本書的成本恐怕都要一百二十文,剩下三十文給書鋪賺取,等於內監一文錢不賺。

而且,這還沒有算給解學士的潤筆費,內監出的這書,恐怕還要虧不少。

他拿出了第一本,隨手把第二本遞給了眼巴巴看著的王乾,然後翻開了書。

第一頁,就是太孫殿下那架構清奇的硬筆書法。

朱瞻基的筆跡這些年也傳遍了大明境內,因為不僅解縉的這本書,包括馬歡和陳誠他們寫的書,也都是太孫殿下作跋。

他的筆跡初一看覺得很醜,不太符合大明人的審美,但是字跡架構之間自有溝壑,充滿了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

如今的大明,就有不少學子開始學習朱瞻基的字跡,風格。

「天下,蒼穹之下。國家,國大之家。華夏,禮儀之邦。大明,應天之國。」

短短的四句話,于謙登時如同飲了一壺美酒,忍不住道:「說的好!」

王乾顧不得看自己手中的書,也湊了過來,看到了最上面的幾句話。

他感覺自己的靈魂一下子飛起,整個人渾身發軟,卻又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

他忍不住緊緊地抓住了于謙的手臂,激動說道:「廷益兄,誰說太孫殿下無才?殿下這是大才啊!」

于謙也很是激動,點頭道:「是,不要人云亦云,若是殿下無才,陛下如何會讓殿下直接監國。這幾句話說的真好,當浮一大白。」

王乾看著這幾句話,眼眶忍不住都紅了起來。「我也曾怨天尤人,認為自己命不好,但是看到殿下的這幾句話,卻覺得自己的思想狹隘,愚不可及。這天下是我大明之天下,身為大明學子,豈可只想到自己,應當心懷天下。」

于謙摸了摸自己的身上說道:「我身上還有五十文,走,趕緊挑了書,我們去炒幾個小菜,喝兩杯。」

要是平時,王乾就拒絕了,因為這樣的請客,他是還不起的。

但是今天,他卻沒有推辭的意思,長揖道:「如此就叨擾了。」

兩人選了開始說好的九本書,又加上這套新書,總計耗銀近二兩。

這對王乾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是于謙答應了讓他秋闈之後才歸還。他有信心能中榜,這個時候也顧不得這麼多了。

從書鋪旁邊找了一家小酒館,兩人點了三個菜,要了兩壺酒,剛好把五十文花的乾乾淨淨。

兩人都顧不得說話,接著又看了下去。

這本書雖然是解縉所著,其實卻是由朱瞻基確定了書的內容之後,由解縉加以潤色而成。

朱瞻基已經等不及孔家從儒學上闡述國家與民族的關係,而且這本書的內容也不涉及國內的意識形態鬥爭,更像是一本海外各國的簡史。

所以,即便是一些內容有一些爭議,也不影響這本書的發行。

有爭議更好,才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時候孔家再重新闡釋國家與民族的概念,那個時候會直接改變人們的觀念。

在這本書裡面,朱瞻基抄了許多後世才有的概念,比如政治制度形成,比如環境造就民族性格等等。

這些東西如果是寫大明境內的歷史,肯定會遭到許多指責和反駁,但是,現在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