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八十六章 秋闈

「宣,呂宋府知府許柴佬見駕……」

隨著內監的一聲聲傳喚,許柴佬帶著自己的兩子一女,戰戰兢兢地跟在內侍的身後,踏進了這個龐大帝國的中樞之地。

三十年前,當他因家貧不得不出海討生活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夠站在這裡。

如今水泥在應天府已經普遍存在了,外面的大街小巷都換成了水泥地,但是在皇宮中,除了太監宮女們走的是水泥地,大部分路面依舊是專門燒制的金磚。

走在這樣的路面上,看著眼前巍峨的宮城,許柴佬的眼睛忍不住有些濕潤了。

他仰起頭看了看天,卻想起這是逾規的表現,連忙又低下頭來。

不過這一下他注意到兩子一女都渾身發抖,顯得神情緊張。他連忙低聲斥道:「輕鬆一點,殿下你們又不是沒有見過。」

這兩子一女是許柴佬最器重的後代,除了留在呂宋的長子,他對這兩個兒子的期望最高。

這兩個兒子不僅是嫡子,從小請了秀才教育,也是七個兒子裡面最聰明的。

而這個女兒,雖然是小妾生的,卻是他的女兒裡面長的最漂亮的。

三年前,這個女兒才十一歲,自然不能送到朱瞻基的面前。但是現在她已經滿了十四歲,他帶進皇宮,就是想要看看朱瞻基會不會對這個女兒有意思。

反正對他來說,沒有那些讀書人的虛榮,早年為了搶生意,搶地盤,他也干過不少黑活。

要不是遇到滇國公,給了他一個身份,他還在當海盜。

如果能成為皇親國戚,丟一點面子,落一個賣女求榮的名聲算什麼。

他已經老了,兩個兒子再能幹,也只是在商業上。也不可能像他一樣,能繼承知府的位置。

許家要是不想衰落,必須現在就開始想辦法。

他這次帶兩個兒子來京,就是想要把兩個兒子安排進羽林衛學去,只要能在那裡進讀三年,以後許家就不用擔心了。

進入謹身殿的偏殿,許柴佬驚訝地發現這裡不像早朝時候的大殿,朱瞻基高高坐在上面,連臉都看不清。

現在的朱瞻基已經換了一身明黃的常服,這身龍袍除了只有四爪之外,跟皇上身上穿的一模一樣。

不過,他現在翹著二郎腿坐在沙發上,像一個公子哥,而不是威嚴的帝國繼承人了。

一進門,許柴佬不敢怠慢,向前只走了一步,給三個孩子留下了下跪了位置,就跪了下去。「微臣許柴佬攜子女叩見殿下。」

朱瞻基擺了擺手,說道:「這裡不是大殿,不需要大禮,過來坐……」

許柴佬還在猶豫,跟他相識的解縉知道他不懂規矩,笑著說道:「到這裡可以自在一點,按殿下的吩咐……坐。」

今日只有六個顧命大臣在座,分別坐在朱瞻基身後的兩邊。但是加上站立的內侍和錦衣衛,依舊形成了強大的氣場。

許柴佬戰戰兢兢地順著李亮的安排,坐在了朱瞻基右手下位的第一個位置,目光有些好奇地盯在了上方朱瞻基面前的大茶台邊,一個美麗的身影身上。

這國之重地,怎地有女子出現?

不過看到她姿態優美地用一套紫砂茶具,泡好了一壺香濃的鐵觀音,他有些明白了過來。

茶泡好了,女子率先給朱瞻基端了一杯,其他幾杯被端給了幾位顧命大臣,還剩下了一杯,被一個內侍端給了許柴佬。

朱瞻基笑道:「許知府出身晉江,想必現在也知道福建成了浙江之後最大的茶葉產地了吧?」

許柴佬恭維說道:「微臣早些年一直嫌福建茶濃,不如龍井,毛尖這些名茶。但是在殿下的推廣之下,如今的鐵觀音價格大漲,實乃百姓之福。」

朱瞻基問道:「據聞你早些年一直在移植茶葉到呂宋,如今可有收穫?」

許柴佬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呂宋多風,多雨,一年只有兩季,茶葉遠遠比不上本土。」

在朱瞻基出海之時,南洲被發現,得到消息的朱棣就讓大臣們為各地重新命名。

南洲(澳洲),南洋(東南亞),西洋(南亞),西洲(非洲),歐羅巴,這都是被大明官方確定下來的名稱。

而這些地方的大明人稱大明,則必須稱本土。

這個本土的面積有點大,北到北冰洋,西北到烏拉爾山脈,正西以大清湖(巴爾喀什湖)為界,西南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界。

雖然目前是以大清湖為界,那裡暫時還是奕力把里和帖木兒國的地界,但是從朱棣將烏拉爾山脈都劃入大明,也能知道大明的野心遠不止此。

要不是歐洲實在太遠,人又太混雜,朱棣恨不得把整個地球都包圓了。

他執意要打帖木兒國,目的也是想把大明的西邊地界一直打到裏海去。他可是一直想要重現大唐榮光。

至於打下來之後如何管理,他才不會管。

與許柴佬閑聊了幾句,讓他顯得不那麼緊張後,朱瞻基詢問起了呂宋如今的情況。

呂宋的發展,實際上是出乎朱瞻基的預料的,在他想來,納吉即使以後成為大明的糧倉,也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但是許柴佬從永樂三年,被鄭和兒戲般地封為呂宋總督之後,那裡其實就也已經進入了良性的發展。

以前的時候,許柴佬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對當地進行開發。雖然他教會了當地的土人開墾荒地,種糧種茶,造船制陶。

但是他個人的力量太弱了,根本滿足不了整個呂宋的需要。

而且,呂宋的土人也太懶了,樹上的水果摘下來就能填飽肚子,為什麼要去辛辛苦苦幹活?

好看的衣服那麼貴,穿一段時間就壞了,我何苦要穿衣服?何況,呂宋根本不需要穿衣服!

所以,許柴佬雖然在當地發展了十幾年,卻一直沒有帶動整個呂宋的發展。

但是從朱瞻基發現南洲,在上面發現了大片金礦,消息傳回了大明,一切就不一樣了。

何況,在呂宋島上也有大片的金礦。

呂宋距離應天府的距離,實際上比到交趾還要近,只是沒有大陸相連而已。

現在,呂宋已經成了大明開發南洲的橋頭堡,受到的重視自然不一樣了。

原本福建的海禁,在東番島重新設立水寨的時候,就已經名存實亡。

如今,在官府的宣傳下,大批沒有土地的農民,在海軍和內監船隊的運載下,一批批地送到呂宋。

他們從南洋拉回糧食,從福建,江浙一帶人多地少的地方拉人過去,這樣船就來回都不放空。

官府的動員跟私人偷偷摸摸地開發是完全不同的,大批的百姓被運到了呂宋,那裡的土地就能隨便開發。

官府不僅可以借貸種子,工具,還能五年免稅。更重要的是,吃不完的糧食還能賣給官府。

雖然生活略有不便,但是內監的貿易船隊每隔一段時間,都能送來食鹽,布料,工具,甚至還有從西洋(印度)拉回來的牛。

從古至今,印度都是世界最大的養牛場,在後世,他們有三億頭牛,在現在雖然沒有統計,但是數量也不會低於一億。

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關鍵的原因就是在印度牛是神物,不能被殺。

印度教的歷史有兩千年,兩千年來,印度的牛除了自然老死,被殺的寥寥無幾。

這樣繁殖下來,才造成了印度牛的泛濫。

內監跟印度人做生意,眼過去布料,瓷器,茶葉,運回來的除了金銀,就是牛的數量最多。

這些牛被平價賣給農戶,只要哪能活過三年,還官府一頭小牛,就能少出一半的錢。

這也讓民間老百姓們的養牛激情都被調動了起來,如今大明不僅馬匹眾多,牛的數量也增加的很快。

呂宋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進入了迅猛的發展期。三年多時間,呂宋就增加了三十萬漢人,開發的土地超過兩百萬畝,再加上原有的三百多萬畝土地,如今的糧食產量能達到兩千萬石以上。

一畝地能出四石糧食,不是因為土地肥沃,完全是因為那裡一年三熟。

實際上,那裡的老百姓比大明的老百姓輕鬆多了,他們完全不需要精耕細作,除了除草,幾乎沒有任何投入。

當呂宋那裡的消息逐漸傳回了大明,引得大明的老百姓移民的心思更強了。

也因為呂宋增加了那麼多人,所以在朱棣抵達呂宋的時候,許柴佬就提出了在呂宋設置布政司,因為一個知府管不了這麼多的一塊地盤,這麼多人。

但是朱棣卻把責任推給了朱瞻基,他現在一門心思跟帖木兒國打仗,哪裡有心思管呂宋的事情。

許柴佬本就有心來京城向朱瞻基效忠,自然是開心無比。伺候走了朱棣,他就將一切準備妥當,來到了應天府。

朱瞻基對呂宋的情況比較了解,也知道光靠一個知府,很難管理好一個十一萬平方公里的海島。

在呂宋設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