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八十四章 火車

一場戰爭,特別是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可從來都不是提刀就上。

那樣的話,也就不叫戰爭,而叫戰鬥了。

朱棣雖然在印度當敗家子,充當冤大頭,其實大明並不是沒有收穫,甚至可以說是得大於失。

他在印度的動作,讓這片土地上的幾百個小國家一個個都臣服在大明的面前,這些國家雖然實力很弱,但是人口卻不少。

在政治上穩定了這些國家,這片土地也就變成了大明的傾銷地。

這裡的王公貴族眾多,他們除了迷戀黃金,更迷戀從大明傳來的精美瓷器,柔軟的絲綢,還有那能夠「包治百病」的茶葉。

印度人對茶葉的迷戀,甚至要超過那些真正能治病的中藥。他們認為茶葉不僅能疏通腸道,更能夠凈化心靈。

在原本的歷史中,英國人佔領了印度,一直到清朝末期,才開始在印度東部的山區成功移植茶葉,讓印度變成了一個茶葉大國。

但是現在還是明初,整個印度大陸除了野生的苦茶,根本沒有茶葉,大明的茶葉也就成了最暢銷的商品。

朱棣在印度的停留,也並不是沒有意義,因為他主要還要配合北路軍的出征。

北路軍的出征被安排在了明年過年之後,南路軍的進攻雖然會提前一些,但是也不適宜超過半年。

何況,南路軍還要等羽林衛學畢業的新兵,在中亞區域建立完善的情報系統。

只有南路軍和北路軍建立起來了聯繫,那個時候雙方才能配合起來。

所以,今年的南路軍,雖然抵達了印度。但是除了會建立前沿陣地,準備糧草,軍馬,打通印度進入中亞的通道,暫時不會對帖木兒國進行攻擊。

這種大規模的戰爭,拼的永遠不是士氣,不是陰謀,而是整體國力的競爭。

何況,現在的大明還有武器上的絕對領先優勢。

所以,如今的黃淵是最忙的一個,除了他以外,大部分將領操心的是如何能找來更多的女人,安撫好自己的屬下。

大明當然有營妓,但是這次遠征,需要出海坐船,那些營妓都沒有帶上。

從南洋開始,許多人口販子跟前幾年朱瞻基抵達的時候一樣,把雞寨安排在大明的軍營旁邊。

但是這次的大軍數量太多,那些幾女根本不能滿足大軍的需要。

一直到了印度,這種不滿才緩和了一些,因為印度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女人。

黃淵要忙著調配軍糧,要忙著籌集火油,並且安排工匠們幫忙製作火油彈。更要到處收購軍馬,為大軍出征做準備,忙的不可開交。

他的能力在這種忙碌之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就連朱棣這個皇上,也對黃淵表現出來的能力大加讚賞。

從黃淵身上,就能看出黃福的能力,這個時候的朱棣,忍不住也有些後悔,早些年沒有重用黃福了。

而在京城,朱瞻基這個監國太孫,在黃福抵京的第一時間,就接見了這位老臣。

望著坐在上首,端坐如鐘,不怒自威的朱瞻基,黃福的心裡充滿了慶幸。

幾年前,因為兒子入了海軍,他不得已也投靠了這位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太孫。

那個時候,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為了家族以後計畫。

在他想來,皇上龍體健康,太子年雖不高,最少在十幾年內,他們黃家還是要被朝廷中的文臣勢力邊緣化的。

可是太孫一舉拿下日本,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威望,而他投靠了太孫,也很快就被調進京城,並且擔任了兵部尚書一職。

但是太孫出海,為了西征,他又被排擠去了西北,負責糧草調集。這讓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想在這個朝廷站穩腳跟,並不是那麼容易。

在文臣中,他並沒有真正的敵人,但是錯就錯在他的聲望太高。

洪武二十年,如今的朝廷大部分大臣們都還沒有出仕的時候,他以二十歲的年紀就已經擔任工部侍郎了。

那個時候的蹇義,夏元吉,都還是他的後輩。

到了永樂朝,他就被朱棣任命為工部尚書,位高權重。

而後十幾年,他幾番浮沉,一直在外任官。而他的後輩們一個個身居要職,不願意朝中出現一個跟自己不是一條心,卻又德高望重的大臣。

當他在西北接到消息,皇上竟然撇開太子,直接讓太孫監國,他知道自己終於否極泰來。

因為這件事也就意味著與那些大臣關係密切的太子,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

太孫提早掌權,對他黃家,對他黃福是一件好事。

隨後自己的兒子被任命為西征軍的後軍總兵官,映證了他的想法,父子兩人都同為兩路大軍的總兵官,這種榮耀是歷朝歷代都極為少有的。

他當然知道這個時候應該怎麼做,父子二人同時掌管大權,即使為了避嫌,他也該上書請辭北路軍後軍總管。

再然後,他就等來了方賓和金幼孜前往西北替換他。

這是太孫掌權的第一步調整,也是他黃福以後真正走進權力中心的第一步。

既然方賓被派來西北,調他回京,也就意味著要讓他擔任整個兵部的掌印尚書。

所以他用最快的時間與方賓交接了工作,並且將一應官員全部推薦給了方賓,就踏上了回京的路。

這次回京,他將不再是個過客,哪怕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兒子隨陛下出征,在陛下沒有回京之前,在黃淵依舊擔任南路軍後軍總管之前,他就一定會坐穩在兵部掌印尚書的位置上。

所以他這次回京的感覺與往昔有著很大的不同,在閱江樓碼頭登上應天府的土地的時候,他就遇到了第一個驚喜……

馬琪,這個曾經擔任交趾總採買的宦官,他不過是一個中官,在整個內監系統最多也只能算是個中高級官員。

但是因為他是能貼身伺候皇上的內侍,因為內監系統與文官系統完全不相統屬。他這個完全算不上太監的內侍,就把身為尚書銜,並且擔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的他,折騰的灰頭土臉。

官場險惡,很多時候,越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卻越是能製造出巨大的麻煩。

鎮守中官馬騏心思偏激,橫行霸道,虐待平民,並且引發了交趾大規模的民變。

可是此人竟然惡人先告狀,向陛下密信,妄稱自己謀反。幸虧陛下英明,在對方查證後才證實了這件事是馬琪引發,並沒有治自己的罪。

而馬琪也因為多方斡旋,得以脫罪,並且造就了一個生死大敵。

沒有人知道那些年黃家有多危險,表面上,他黃福身為交趾第一人,位高權重,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黃家危在旦夕。

他黃福早些年不懂變通,得罪了不少文臣,這才被誣陷去職,從工部尚書一職入獄。

後來雖然被放出獄,戴罪立功,但是他黃福因得罪了大部分文官,一直難以回京。

現在又得罪了宦官系統,等於朝廷的三大系統,他已經得罪了兩個,朝中連替他說話的人都沒有了。

身為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看似風頭出盡,實則危在旦夕。

也是在這樣的壓力下,長子黃淵毅然投筆從戎,進了唯一抱有著友好合作的武將系統,當了一個大頭兵。

當時的他與兒子已經抱定了保護家族的延續的決心,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步棋,竟然因為太孫殿下,而走活了。

因為受到殿下的重視,黃淵從一個小小的把總,一路升為守備,授勛福安子。這以後,更是以子爵之身份,直接躍升侯爵,伯爵之前,成為陛下御駕親征南路軍的總兵官。

而當初跟黃家不死不休的馬琪,現在就在他抵達應天府的第一時間,被押送到閱江樓碼頭旁邊的刑場行刑。

他當然知道這一切是因為什麼,馬琪的死亡是他自取滅亡,沒有人會同情。

但是能夠被安排在這樣一個時間,並且在他的面前行刑,這背後的意義更加重要。

他追隨看熱鬧的百姓,親眼看到了劊子手一刀下去,馬琪人頭落地。感到的不是恐懼,而是一種無以言表的感動。

再看到坐在上方的朱瞻基,他的內心裡只有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激蕩。

聽著黃福在地圖前面跟他分析完了如今西北的局勢,朱瞻基對照著自己手中的情報,對西北的軍政局勢也有了最清晰,最直觀的認識。

「這麼說,吳允誠與柴秉誠這兩人雖然都是異族,卻值得信賴咯?」

「是,柴秉誠原名倫都兒灰,此人有勇無謀,鎮守一方足以,卻不足以託付重任。但是吳允誠此人有勇有謀,又心向大明,可重用。」

朱瞻基又讓人拿來了兩人的身份情報,看後有些驚訝地說道:「不曾想這吳允誠的二兒子,竟然就在我的羽林衛學進讀。讓人將他的考核狀況彙報上來……」

吩咐之後,他回頭望著黃福說道:「潛九被孤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