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六十四章 朝議

應天府。奉天殿。

朱瞻基高坐在第三層的寶座上,在他的左右身前,分別是內侍,鴻臚寺,錦衣衛的官員,他們站的位置比龍椅的漢白玉石台矮了半米多,不會擋住朱瞻基俯瞰全場的視線。

內侍是皇帝的助手,發音器,鴻臚寺安排朝會程序,錦衣衛負責維持秩序。

在他的左右兩邊,靠後的位置站著內閣和翰林院的學士們他們的位置更低一些,幾乎與第二層持平。

每一件拿出來討論的事件,都會經過他們的整理,給朱瞻基提供詳實的解決方案。讓皇帝不至於因為不懂輕重,做出錯誤的決定。

在他的身前下面,二層平台上兩個位置都在空著。那裡原本是屬於朱瞻基和朱高熾的位置,但是現在朱瞻基監國,朱高熾療養,沒有人坐在那裡。

第三層才是大臣們站立的地方,左邊以蹇義為首,右邊以張輔為首,文武大臣涇渭分明。

而三品以上官員站立的位置,實際上比其他大臣站立的位置還要高了差不多兩層台階。讓整個大殿內顯得層次眾多,形成了一個立體的議事大殿。

在大明與海外貿易加強了許多的時候,從南亞運回來的地毯風靡全國。

朱瞻基早些年也弄出了木地板,如今大殿內也鋪上了木地板和地毯。

根據地毯的顏色,每個大臣就能知道自己站立的位置。

大殿的中央,是寬度將近五米的紅色地毯區,這裡是分界線,也是大臣出來奏報,或者辯論的位置。

這個時候,吏部尚書蹇義側著身體背對朱瞻基,斜站在二層平台的台階上,面對眾官。

官員是不能直接背對皇帝或者朱瞻基這個監國的,縱然要主持廷議,也只能斜著身體面對百官。

在他面前的中央紅地毯區,戶部尚書夏元吉彙報完了固原地震的情況,現在正在與其他各部堂官進行事件的闡述。

固原地震,這屬於是天災,面對這種事件,朝廷官員不會有太多立場,也不會進行激烈的辯論,一切以救援為主。

除了在特使的委派上禮部尚書呂震與夏元吉有一些分歧,呂震想要讓禮部侍郎袁復擔任特使,卻遭到了夏元吉的強烈反對。

夏元吉推薦的是襄陽知府俞士吉擔任特使,因為襄陽距離固原更近,同時資源豐富,朝廷就近可以調集糧草支援固原。

永樂三年,浙西發生嚴重饑荒,朱棣命夏原吉率領俞士吉、袁復和左通政趙居任前往賑濟。

他們發放了三十萬石糧食,並供給饑民耕牛和種子。

在這場賑濟過程中,夏元吉對俞士吉和袁復的能力都相當了解,認為俞士吉比袁復更適合擔任賑濟特使。

雖然俞士吉現在是襄陽知府,作為一地主官離開地方有些不妥。但是這也代表了一個信號,那就是夏元吉想要提醒朱瞻基,這個俞士吉是有能力之人,應該得到更大重用。

台下在激烈辯論,朱瞻基回頭問了一下右下方的楊榮。「這俞士吉與袁復,愛卿認為誰更合適?」

楊榮低聲說道:「俞用貞偉度洪量,袁仲仁多謀善斷,都不同反響。」

楊榮此人的人品還是很剛正的,這兩人能得他如此稱讚,讓朱瞻基有了一些興趣。

他向著不遠處的孫林勾了勾手指,吩咐讓他將兩人為官經歷的資料找出來。

孫林很快就讓人找出了兩人的檔案,呈交了上來。

袁復此人為官一直比較順利,一直是職官,穩步上升。

相比之下,俞士吉的經歷就要豐富的多了,還曾因家人犯事被牽連,貶為事官,後來更是被打發出京,擔任襄陽知府。

見朱瞻基很快就看完了資料,王彥這才提醒道:「殿下,這俞用貞和袁仲仁二人同為一科進士,關係莫逆,還是兒女親家。」

朱瞻基越發覺得有趣了,笑問:「既然如此,這呂震和夏元吉卻各自推薦一人,顯然是為了拉攏他們,說明兩人能力都很不錯。」

王彥點頭說道:「兩人都曾多次賑濟,熟悉賑濟進程,都為可信之人。」

高台之下,雙方的爭辯已經告一段落,在蹇義表達了對俞士吉的支持之後,就進入了投票環節。

這個時候,早有準備的夏元吉顯然獲得了更多的支持,他推薦的俞士吉獲得了更多的票數。

隨後,蹇義就定下了俞士吉,然後向朱瞻基報告複核。

朱瞻基是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任何決議,決定,他如果不同意,大臣們就要重新再議。

但是朱瞻基既然對這兩個候選人都也認同了,大臣們選出了俞士吉,他自然也不會無故反對,同意了下來。

內閣這邊,解縉立即奮筆疾書,寫出一份聖旨出來。

討論完了戶部事務,輪到了禮部。

如今已經是四月,今年有秋闈,現在到了該決定各處學官,學正,考官的時候了。

禮部需要拿出候選人,先與吏部進行商議,然後再拿出來供朝臣評議。每個候選人,只要沒有惡行,劣跡,基本不會被否決。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每個人被委派的區域不同,油水,名望也就不同。

西北地區,北方地區,西南地區,自然是沒有人願意去的。因為那裡人口稀少,文風不盛,能考出來的官員自然少一些。

而兩湖,中原,包括川中,屬於中等地區,每年考取的進士雖然不多,但是也不會少。

東南地區就是人人都想去的地區,因為每一屆的進士,都是以這裡的人居多。

身為考官,在他負責區域出來的進士都是要拜師的,這種現成的老師,沒有任何一個大臣會不願意當,這可是一大筆政治財富。

如今朝廷取士還沒有區分南北,將舉人分為南北,嚴格控制南方取士六成,北方取士四成,這是朱高熾上台後才確定下來的。

在那以後,幾百年間,明清基本都是按照這個比例取士。

禮部與吏部拿出來的候選人會在今日之後張貼成榜,並且寫進邸報,有人反對,也要在半個月之內進行彈劾。

半個月以後,沒有人彈劾的官員,才會分配去處。

所以,今天的禮部只是討論候選人雖然進行的很平和,但是等半個月之後的大朝會,討論起各地的人員安排的時候,絕對會吵的不可開交。

所有人選定下來之後,蹇義又再次向朱瞻基奏請,朱瞻基依舊是同意了下來。

不過,朱瞻基又說道:「孤的五個弟弟,如今已經到了成親的年紀。另有各大王府宗室,適齡人也不在少數。故此,禮部當與宗人府合議,儘快統計人數,為適齡宗室選妃。」

呂震站了出來應道:「臣遵旨。」

選妃並不是完全的盲婚啞嫁,因為各大王府其實是有一定的自主權的,他們可能早就有了心意的目標,為子女定親。

這種事都是要上報到宗人府的,宗人府進行統計,然後會統一請皇上賜婚。所以禮部要選妃,就必須先跟宗人府進行溝通,統計人員,不能高出藩王已經為子女訂婚了,還又被列入選妃候選人的烏龍事件。

以前的宗人府宗正是由宗室親王親自擔任,但是建文帝之後,為了限制藩王權力,宗正一職就空了下來。

如今的宗人府雖然依舊號稱文臣第一衙門,他們的位置也排在承天門外首位,還在吏部之上。

但是實際上,這個衙門已經沒落,除了事官,大部分事務都歸禮部在管。

總之這件事,主要就是以呂震為主來管,無可推脫。

接下來,就是如今的重中之重兵部事務,朱棣西征,如今的大明主要精力就放在了為西征服務上面。

朱棣在的時候,執行的是嚴格的毒菜政策,嚴禁文官插手戰事。

但是,因為兵部屬於文官系統,他們負責為軍隊提供後勤和服務,等於間接控制住了軍隊的後勤。

所以,文官雖然沒有直接插手軍事的機會,但是圍繞著對軍隊控制的爭權,一直沒有停止過。

如今朱棣出征,北路軍的各大將領也都被確定了下來,但是並不代表文官們就放棄了對軍權控制的奢望。

畢竟,他們控制著軍隊的後勤。

這個方面,即便是朱棣也無可奈何,因為他不可能讓文官放棄對武將的制約,那樣的話就太危險了。

前宋的黃袍加身,過去了才幾百年。在歷史這一事件之後的幾百年間,即使的皇帝也不敢讓武將們掌握太大的權力,文官制約是必須的。

所以,朱棣的獨斷專行,也只是一定範圍內。他依舊要靠文官來控制後勤,不肯讓武將們自己掌握了領兵權,調兵權,還有經濟大權。

武將需要制約,就給了文官們機會。

在廷議上,他們針對西北的駐軍調動,又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計畫。並且在爭論了一番之後,拿出了一個妥協下來的方案。

兵部將會從西北各軍衛,抽調五萬人,在騎兵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