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五十三章 風暴

北明街就是後世的馬尼拉,後世的巴石河,在這個時代被泉州人許柴佬稱作南晉江。

南晉江河口南邊,就是朝廷在這裡設立的海軍第四艦隊北明街水寨大營。

這個水寨有一衛人馬,士兵五千六百人,加上其家屬,親眷,人口達到了近兩萬。

水寨有一級戰艦三艘,二級戰艦二十七艘,另有數艘貨船與百餘艘傳令船,三級戰艦。

他們不參與呂宋府的管理,只管清肅呂宋北到大明福建,南到蘇祿國,馬魯古國海域的海路安全。

在水寨裡面,不只有海軍衙門,還有內監的轉運司,海關,朝廷的都轉運使司,提舉司等衙門。

如今的皇室別院就建在水寨的東側,這裡的百姓也都被轉移到南晉江的北側,在南晉江的北側,形成了一個超過十萬人的大縣城。

如今的北明街被稱作街,其實已經名不副實了,在大明的官方文件上,已經被稱作呂宋承宣布政使司北明府。

江北,北明府的府城並沒有城牆,所有的百姓都散居在朝廷修建的三縱三橫水泥路邊。

這是因為呂宋島上,再也沒有能夠威脅北明府的勢力,幾乎所有的土著,都已經歸附了大明。

但是,朝廷依舊在這裡設置了一個防禦衛所,負責島上的安全防禦,這個衛所隸屬於前軍都督府。

除了糧食,大明如今能夠從島上獲得每年不低於十萬兩黃金的收入,這些相當於百萬兩白銀。

兩個軍衛的一萬多人,每年需要開支二十餘萬兩的俸祿,再加上其他開支,每年的支出不超過五十萬兩。

即便加上官衙各級官員的俸祿,整個呂宋路每年的開支也不超過百萬兩。

因為有土地和糧食抵了一部分俸祿,實際上,如今大明每年從呂宋獲取了大批糧食之餘,每年還能從呂宋獲得超過五十萬兩的凈收益。

這已經超過了大明境內西北大部分州府了,在大明,也僅有幾個富裕的州府,納稅糧比呂宋更高。

大明以稅糧多寡為劃分標準。糧二十萬石以上為上府。二十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

即便按照一個承宣布政使司來算,呂宋如今也能在大明的勢力範圍內稱得上一個富足之地。

吏部數次想要正式提升呂宋的級別,往這裡派駐布政使,並且有意將呂宋劃分成不同的州府,但是都被朱棣壓了下來。

成為了正式的布政使司,不僅要派駐布政使,還要派駐巡撫和其他知府。

那個時候,許柴佬就不是最大的官員了。

雖然朱棣對商人和小販出身的許柴佬並不熟悉,但是知道南洋的問題不能急。想要一口把偌大的南洋咽下去,不小心就會被噎住。

他一心想要西征,也是借著這個機會,到南洋親眼看一看呂宋,看一看舊港,看一看自己孫子建立的星城。

朱瞻基既然讓許柴佬掌管整個呂宋,現在自己不了解那裡的情況,不了解許柴佬的為人,就貿然壓制,恐怕會出問題。

如果許柴佬可堪大用,哪怕他只是粗通文墨,不是科班出身也能讓他來做這個布政使。

如果不堪大用,大不了到時候明升暗降,將他調到應天府來為官,也算獎勵他為大明立下大功。

許柴佬當然也聽到了一些風聲,他很清楚,自己原本只是一個逃荒的小販,如今能成為大明四品知府,已經是天幸。

對朝廷要委派其他官員來,他並沒有太多抗拒之心,只是擔心來人不能與土著和平相處,壞了呂宋的安寧。

反倒是朝廷一直只颳風不下雨,一直沒有派人來,他還有些奇怪。

這次朱棣西征要途徑呂宋,他也是全力籌備接待,想要在朱棣面前留下一個好印象。

聽到有來使,他的心裡就激動了起來,到了四五月北風就要停,如果陛下是今年出征,應該在三月就要出發。

現在有了來使,怕不是有了具體消息。

帶著一眾隨員來到了海軍水寨,在衛兵的帶領下進了水寨主殿。

殿內除了指揮使向愷,與他並肩相迎出來是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無須男子。

向愷率先抱拳說道:「許父母,來,我給給引薦一下。這位是中官曹禮,奉皇命沿途巡視。」

曹禮看到許柴佬的第一時間,若不是他身上的官服,根本不敢相信這個看起來像是老農一般的老人,就是太孫殿下重視,並且管理一個布政使司的知府。

他雖然早就知道許柴佬出身不高,早年逃荒到過呂宋,後來逐漸發展起來,成為一方勢力。

他心目中的許柴佬應該是個雄武的草莽人士,卻沒有想到看起來像個老農。

但是他也不敢小覷,能成為一方諸侯,深得殿下重視,他這個中官也不是隨意能鄙夷的。

他不等許柴佬行禮,率先行禮道:「來之前,殿下特意交待,許父母一心為國為民。咱家雖是廢人,但也最欽佩像許父母這樣的好官,請受咱家一拜。」

許柴佬見曹禮行禮,也連忙長揖道:「不敢當殿下如此稱讚,鄙人也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

曹禮笑道:「如此一句就道盡為官精髓,做自己該做的事,就是殿下常說的一句話,若我大明百官都是如此,皇上和殿下也能少操心了。」

寒暄過後,向愷為雙方相互介紹了其他各人,這才又回到殿內坐下。

許柴佬剛一坐下,向愷就親手捧起了兩份聖旨,獻到了許柴佬面前。「許父母請先看看陛下與殿下給我海軍的聖旨,我們再來說話。」

曹禮笑著點了點頭,說道:「事情說清楚了,我們再去許父母的府衙,陛下和殿下同樣也有旨意傳下。」

聖旨雖然只是一道簡單的命令,但是卻代表了皇上代表上天傳達旨意。所以,有著完整儀式和程序,絕不是隨隨便便遞給對方就可以的。

朱棣傳給許柴佬的聖旨,哪怕現在許柴佬來了,也不能直接給他,而是要等到了府衙,擺案焚香,才能宣讀。

許柴佬道了一聲罪,看起了兩份聖旨。

朱棣的聖旨當然是正規格式,四六駢儷。許柴佬這幾年特意請儒生教過,雖然不能寫,但是看懂聖旨還是沒有問題的。

這份聖旨主要是說朱棣已經決定三月出征,著曹禮事先沿途巡檢,拾遺補缺,著令海軍各部配合行事。

朱瞻基的命令卻不是聖旨,而是以海軍大都督的名義下達了軍令,讓各部清剿海盜,保民安靖。對於天使的命令,在不影響軍務的情況下,給予配合。

看完了兩份旨意,許柴佬這才又恭敬地捧回了聖旨,交到了向愷的手中。

「我大概已經知道了自己要做什麼,向指揮所有甚要求,我也會盡量讓你無後顧之憂。」

說完他笑著看向了曹禮,等待他開口。身為天使傳旨,旨意只是明面上的部分,更要緊的是聖旨之外的信息。

他們孤懸海外,信息封閉。想要了解大明的情況,一方面是靠內監轉運司的貨船帶來的信息,一方面是靠大明來的百姓。

但是更詳細的信息,都要通過他們這些宮中來的天使才能知道。

雖然許柴佬貌不驚人,但是想到朱瞻基來的時候的交代,曹禮不敢小覷許柴佬。所以他也不賣關子,當即說道:「最近大明最轟動的消息,莫過於二。一是陛下直接授命太孫殿下監國,而太子殿下因為身體欠佳,如今正在診治。」

聽到這個消息,許柴佬嚇了一跳,他忍不住看了看向愷,又看看其他人,見他們面色平靜,顯然是已經知道這個消息。

他想要說的什麼來掩飾自己的震驚,可是嘴巴張開,卻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三年前,他蒙朱瞻基青睞,被直接授予四品知府,成為呂宋島之主。

這兩年,雖然海軍和陸軍分別都設立軍衛,但是卻很少干涉地方事務,也能約束士兵不擾民,這都是那位殿下的功勞。

但是他絕對沒有想到,陛下竟然撇開太子,直接讓太孫監國。看來,等陛下西征離開,應當立刻進京見駕才對。

他這個知府就是託了太孫的福分才當上的,可不能忘本。

曹禮顯然很滿意這樣的效果,又笑道:「第二件事,就是內監的糧食貪腐案件,涉及了山東近半官員,而且還欲孔家有關,如今孔家有兩個旁支,都被押解進京,三司會審。」

這件事對許柴佬的影響不大,他身在一時間都沒有想起來這孔家指的是誰。

但是對他下首的同知樊頌和一眾隨員來說,這簡直是晴天霹靂。

樊頌忍不住拱手問道:「曹中官有禮了,本官想問一下,這孔家可是指聖人世家?」

曹禮臉上帶著笑,嘴裡卻不屑地說道:「什麼聖人世家,不過是一群蛀蟲而已。要不是有個好祖宗,陛下和掉下恐怕早就砍了他們的腦袋。」

樊頌乃是五品同知,在場除了許柴佬這個知府,文官系統他最大。因為跟內監不是一個系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