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

相比張武的後知後覺,朱棣卻是早就知道了此事。

最開始,他聽到內侍說王妃生下來的孩子像自己,還滿心詫異。

他就是遠遠地見過這個嬌怯的王妃一次,這孩子跟自己可沒有關係。

但是很快,他就想到了朱瞻基的身上。

再一算時間,他越發明白了過來。

孩子滿了周歲之後,他也藉機召見了日本王室一家。只看到這個孩子跟朱祁鎮差別不大,都有他的這張大臉的痕迹,他也忍不住為自己孫子的好手段感到讚歎。

但是,這件事絕不能聲張,反而要做一些掩飾。

所以隨後,他就賞了稱光王府一張自己的畫像,這張畫像不寫意,但是畫的跟他本人很像。

隨後,越來越多的流言就從稱光王府傳了出來。

今天有人說小王子看見朱棣的畫像就笑了,明天就有人傳小王子最開始學說話,說的就是大明話。

到後來,應天府人人都知道小王子跟大明有緣,就連長相,也跟大明皇帝越來越像。

卻根本沒有人把他跟已經出海的太孫聯繫在一起了……

朱瞻基並沒有想到,只是偷偷摸摸的兩次,竟然珠胎暗結,還真生下了一個帶把的。

今日朱棣召日本王室進宮他並不知道,看到小王子的時候,他差點跳了起來。

再看到王妃那柔情似水的眼睛,他忍不住有些心虛了。

但是回過頭來,看到的卻是朱棣玩味的神情。他登時知道,自己露餡了。

不過,他對此並不驚慌,因為他很清楚,朱棣心裡恐怕暗喜不已。

稱光王自去年冬季起,就身體欠佳,一直卧病不起,今日陪同秋子一同見駕的是小松宮親王與伏見宮親王。

聽朱棣與他們談話的意思,因為稱光身體不好,秋子性弱,小王子年幼。如今的稱光王府,也基本是以他們這兩個親王為主。

這次接見屬於是例行接見,因為秋子在,朱棣甚至沒有留他們在宮中吃飯,只是賞了他們一些吃食和綢緞,讓他們就離開了皇宮。

他們一走,今日的工作也就完成了。

朱棣跟一幫內閣和尚書說道:「今日朕想清靜一下,就不留諸位愛卿進膳了。」

大臣們會意地長揖辭別,朱棣帶著朱瞻基也從武英殿移駕到了謹身殿。

在大殿坐下,身邊只留下了王彥,朱棣這才說道:「要不是朕發現,你似乎還不想跟朕說?」

朱棣平日跟朱瞻基說話都是用我自稱,現在用朕,就說明他哪怕很開心,也要敲打一番朱瞻基了。

朱瞻基立刻說道:「孫兒豈敢,只是孫兒也沒有想到,竟然真的誕下龍孫。」

朱棣哈哈笑了起來。「果真是我朱家的龍種,那朕也就放心了。原本想要關他們十年八年的,現在看來,還是把他們放回日本更好。」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其他人可以放回去,但小王子不能。今後應當立下規矩,所有的王子,都應該在我大明接收教育,直到十八歲,才能返回日本執政。」

朱棣沉吟了一下,點了點頭說道:「你的想法是對的,只有在我大明長大,對我大明才有歸屬感。不僅日本,我覺得其他受我大明冊封的王室都應該如此,這點銀子,我大明還是花的起的。」

朱瞻基笑道:「城東雖然地勢開闊,但是這些年開發,也沒多少空地了。孫兒準備將如今的羽林衛學外遷至太平門外,玄武湖與紫金山之間。現在的羽林衛學重新修葺一番,今後作為我大明皇子皇孫就學的地方。至於那些屬國的王子王孫,也可以安排在這裡。不過分開教學。」

見朱瞻基考慮周到,朱棣點了點頭,最後警告他說道:「在明仁沒有正式被立為太子之前,你不要跟那個女人再有瓜葛,否則泄露出去,日本人會發瘋的。」

「孫兒曉得輕重。」

最後這句話才是朱棣今天召見秋子她們來見駕的主要原因,這件事哪怕讓人懷疑,但是絕對不能落下實證。

否則的話,偏激的日本人一被刺激,耍起性子玉石俱焚,一招好棋就變成臭棋了。

想到秋子柔美的身段,朱瞻基忍不住暗叫可惜了。

陪朱棣吃過了午飯,他就又忍不住準備出宮了,這次倒是去的不遠,就在承天門外的五軍都督府。

朱瞻基當然管不了他,也不想管,他自己的事情還有一大堆。

現在,除了山東大案的刑訊,他最關注的就是兩家銀行的賬目問題,偏偏銀行的賬目,又是最難理清的。

自永樂十四年低銀行開始籌建,十五年初正式開業,大明發展銀行和大明商業銀行,已經成為大明這個龐然大物的動脈和經脈。

大明發展銀行主要負責國家大事,和經濟秩序。官員的俸祿,士兵的俸祿,包括國家撥款,如今的朝廷撥款,都是通過這家銀行實施。

原本這家銀行並沒有提督,只是由戶部侍郎郭資統率。

只是後面規模越來越大,涉及的銀兩越來越多,最後提升了郭資為發展銀行提督,從二品,僅僅只比尚書低了半格,比侍郎高了半格。

而大明商業銀行則是內監銀作局直管,也是由銀作局大太監常寶貴直接管理,主要負責商業借貸,資金流動。

這兩家銀行只有經營權,但是錢袋子全部被捏在大明銀行的手中,但是大明銀行沒有經營權,只有監督權。

兩家銀行之間金銀幣的流通,都是通過大明銀行的控制,調節,但是大明銀行不參與經營。

這就相當於後世的央行與商業銀行分工,朱瞻基原本以為這種模式已經很完善了,卻忘記了現在是皇權社會。

其他人都好說,當朱棣帶頭破壞規則的時候,再好的制度也就只是擺設。

但是,朱棣偏偏認識不到這種錯誤。

他知道規則的重要性,更知道制定規則的重要性,但是並不認為自己從銀行里用錢就是錯誤的。

在他看來,這世間的一切,他都可以予奪予取。

幸虧朱瞻基當初立下了規矩,大明銀行只有管錢,調配的權力,任何一筆金銀的出入,都必須通過商業銀行來運作。

而他提拔的總督陳瑄也很強硬,任何人都不能從大明銀行得到一枚銀幣。

所以,銀行的根基並沒有壞,壞的主要只是大明發展銀行的賬目和經營。

大明商業銀行,本來就是皇家的錢袋子,管理天下商業,所以朱棣從裡面拿錢是天經地義,幾年拿了兩三百萬,也主要是浮盈。

偏偏朱棣覺得這是自己的錢,還不想挪用,主要是從發展銀行拿銀子。

而且內監們一個比一個精明,都恨不得找到同僚的貪腐證據,將對方趕下台。

所以大明商業銀行的運轉,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但是大明發展銀行就不行了。

這裡的資金主要是戶部投入,每年開工的工程,朝廷的運轉,都要通過這家銀行。

朱棣一下子抽走了三百多萬銀幣的資金,倒沒有影響到其發展,但是禁不住伸手的人多。

幸虧是大部分官員也都更信賴發展銀行,願意將自己的錢存進發展銀行,所以才讓這家銀行依舊看起來很好。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家銀行有了一個大窟窿。

朱瞻基帶回來了超過兩千萬財貨,金銀佔了一大半,其他才是軍馬,礦產,特產。

戶部這邊,郭資也大舒了一口氣,認為發展銀行有救了。

救當然是要救的,但是怎麼救,救到什麼程度,朱瞻基還要好好捋捋。

朱棣挪用的資金就算了,其他宗室,勛貴,大臣們借用銀行的資金來為自己囤貨,進行貿易,這筆賬都要好好地算算。

這些時日,郭資幾乎每天都要來找朱瞻基一次,想要從銀作局那邊提取一些金銀幣。

他張口就要五百萬,被朱瞻基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只給了他一百五十萬,先讓他應急。

實際上,五百萬銀幣也填補不了發展銀行的窟窿,因為朱棣就挪用了近五百萬,而其他人挪用的更多,沒有一千三百萬銀幣,根本填不滿這個窟窿。

朱瞻基是有錢,這次出海換回來了超過兩千萬,但是成本不到五百萬,即使算上開支,獲利也在三倍以上。

但是這樣幫所有人來擦屁股不是他的性格,更不能培養出來一堆蛀蟲,如果人人都把銀行當做自己的錢袋子,那就離倒閉不遠了。

他在等,只有等朱棣出征了,他才好動手。

解決問題可以等,查賬卻不能馬虎。

這些時日,處理公務之外,他就一直在組織咨情司和商業銀行的職員,對發展銀行的所有賬目進行清查。

而且除了這些之外,他還有各種各樣的應酬。

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哪怕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他也必須要接見不同的人,並且進行各種針對性的拉攏,打壓,收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