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四十三章 塵埃落定

與四日前大朝會不同的是,這一次的大朝會不僅多了許多宗室,就連多位一直在家養老的勛貴,也都出現在了朝堂上。

但是在朱棣面前的高台下面,第二層的平台上,少了一個太子,只有一個太孫孤零零地坐在右邊。

今日的朱瞻基雖然談不上意氣風發,但是相比四日前低著頭,今日卻把頭高高地抬了起來,注視著台下的大臣們。

在他的正前方,是勛貴,武將陣營。數百人屏息靜氣,目視前方站立在那裡,沒有發出一絲聲音。

在他的左前方,是文官陣營,他們卻剛好能把視線正對著斜前方的朱瞻基,不時拿視線瞟著朱瞻基。

雖然他們對朱高熾這位太子更喜歡,但是相比鐵血的朱棣,他們還是願意接受這位喜歡講道理的財神太孫。

朱瞻基雖然一直沒有參與政事,但是並不代表所有人對他陌生。

從東征日本開始,朱瞻基就已經開始在大明的政壇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他雖然沒有朱高熾崇儒,但是不論對誰都一視同仁。

而且他還會賺錢,會做事,他更像一個充滿好奇的孩子,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大明之外。

如今大明的兩家銀行都是他創立,而這兩家銀行已經成了所有大明人不能離開的機構。

大明的官員俸祿按時發放,包括商業快速發展,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銀行的作用。

他不像朱棣那樣嗜殺,所有跟他接觸過的大臣,雖然談不上喜歡他,但是他喜歡講道理這一點,還是很受官員們推崇的。

跟這樣的太孫打交道,總比跟朱棣這樣不喜歡講道理的皇上打交道更好。

至於朱高熾,在他已經被淘汰出局的時候,除了將一生完全寄托在他身上的人們,已經沒有多少人還想著他了。

人都是現實的,何況這個站錯隊就很可能丟命的時代。

這次的大朝會是額外增加的,如果不是大節日,這樣大朝會一個月只會有兩次。

明初的武將系統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除了在軍隊後勤保障方面的工作,因為涉及到兵部和戶部,需要拿到朝堂上討論,軍隊事務基本文臣插不上手。

也因為這樣,許多勛貴根本不屑來參加朝會,他們只需要參加五軍都督府的會議就可以了。

也正是這種退化,如今具有政治性的武將越來越少。到了幾十年之後,武將經過土木堡之變,幾乎沒有了任何政治力量,變成了文臣的附庸。

所有人都很清楚,今天的大朝會主要就是為了朱棣西征特意舉辦。

當百官待命,蹇義直接就把主動權交到了兵部尚書方賓的手裡。

依舊是前幾日的程序,朝廷要出師,就需要證明自己的公義和真理。

但是因為前幾日的各國使節已經覲見過一次,也遞交了求援國書,所以這一次,沒有召見西北各國的使節。

朱瞻基的注意力放在了一幫宗室和勛貴身上,他們平日是絕對不會出現在這裡的。

特別是漢王,已經就藩,並且被幽禁在樂安的他被剝奪了漢王的爵位,今日即使進了奉天殿,也只是被安排在了勛貴的後面。

昨日朱瞻基雖然知道了他有心西征,但是朱棣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卻沒有透露出來。

不管是王彥,還是楊榮,在沒有得到朱棣允許的時候,也不敢隨便就把朱棣的心意泄露出來。

主要是朱瞻基覺得沒有必要對他們施壓,否則他們也會將朱棣的意圖告訴他。

不管朱棣如何安排,都不過是大潮中的一點浪花,影響不了大潮。

大堂中一片肅靜,只有王彥的聲音一句一句響起,隨著傳令太監的聲音傳遍整個奉天殿內外。

「茲命武安侯鄭亨為北路軍前營總兵官……」

「茲命兵部尚書黃福為北路軍後營總兵官……」

「茲命御馬監太監孟驥為北路軍監軍……」

「茲命隆平侯張信為南路軍前營總兵官……」

「茲命忠武侯劉江為南路軍水師總兵官……」

「茲命駙馬都尉沐昕為南路軍前營提督……」

「茲命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張昶為京軍提督……」

朱瞻基愣了一下,沒有想到朱棣竟然把自己的舅舅給調了出去,還委以如此重任。

這應該是在防範自己少不更事,手裡有了權力就大力排除異己吧。

「茲命福安子黃淵為南路軍後軍總兵官……」

如果說任命張昶為京軍提督還讓人能想的通,任命還不到三十歲的黃淵為後營總兵官,這個任命出乎絕大多數人的意料。

不說他一個子爵就騎在了許多侯爵,伯爵的頭上,就是他的年紀也讓人驚訝不已。

不少大臣都把驚詫的目光看向了內閣首輔楊榮,在內閣之中,即使楊榮不得重用,也還有一個精通軍務的金幼孜啊。

為何這兩人都不使用,偏偏用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黃淵?

這黃福,黃淵父子,一文一武,卻分別擔任南北兩路大軍的後營總兵官,這可是滿朝文武都從來沒有過的榮耀。

黔國公沐晟數次上書,想要為朱棣前鋒,參與西征,朱棣都沒有同意,就是怕他功大蓋主,賞無可賞。

現在黃家父子卻受到如此重用,實在讓人意外。

但是楊榮,金幼孜兩人都面帶微笑,絲毫沒有被朱棣拋棄的失落感。眾人很快就明白了過來,這兩人是被朱棣留下來輔佐太孫的了。

除了南北兩路大軍的總兵和提督,還有數十伯爵分別率領各部,擔任了指揮使一職。

這次出兵,僅僅南路軍陸軍就有京衛三十四個,加上神機營三萬火槍手,一萬炮兵,計十五萬餘人。

另從南部衛所抽調山地兵力共計五萬人,湊足二十萬大軍。

除此之外,海軍,內監抽調船隻一千兩百餘艘,將士近十萬人。

不過海軍這次不會參與戰事,主要負責後勤和運輸。所以海軍抽調人員基本沒有戰鬥人員,主要是以操舟,伙頭軍為主。

除此之外,大明各屬國除了各國王子一律隨軍,每國還要派出使節。

這是大明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所以不允許任何一國推辭。

而朱高煦雖然沒有能夠直接率軍,卻被朱棣留在了中軍大帳,伺候左右,只要他這次不胡來,想必回來的時候,就會重新恢複王位。

南路軍雖然大多都是精銳,但是朱瞻基並不擔心朱高煦能搶奪軍權。

且不說各家勛貴的家人都在大明境內,他們來回都要通過朱瞻基的海軍才能回來。哪怕朱棣出現了意外,朱瞻基也不相信朱高煦能把人心都拉攏過去。

當然,必要的防範還是要有的。

朱瞻基已經通過黃淵,將自己的命令傳達了下去,要求各軍的羽林衛學士兵,密切注意各軍局勢。

除了這些人大明還有一支特殊的軍隊,那就是這個世界第一支「空軍」。

自永樂十四年,朱瞻基將滑翔翼研發出來,朱棣迅速認識到了滑翔翼在軍事方面的作用。

等朱瞻基回來的時候,三年過去了,大明的軍隊裡面幾乎每一衛都有了空軍偵查能力。

雖然滑翔翼的偵查能力有限,受天氣氣候影響也很大。但是在這個各種活動範圍小的可憐的古代,幾十里路要走一天的時代,滑翔翼卻是真正的黑科技。

各軍衛都直接派了將士到下馬橋農莊學習駕駛滑翔翼,然後傳播了開來。

但是傳播開並不意味這公開,滑翔翼一直是大明軍中最大的秘密,比火槍管制還要嚴格。

大明的火槍經過四年多的發展,目前如果全力生產,一年就能生產三十萬支以上。

大明京衛,邊衛這些軍隊幾乎已經全部換裝完畢,所以如今的火槍管制並不嚴,甚至還少量賣到境外。

但是滑翔翼至今仍然是最高機密,一般的士兵連近距離接觸都不行。每個駕駛滑翔翼的士兵,身上都攜帶了火石,只要有任何意外,都必須要燒了滑翔翼。

這幾年,超過一千從羽林衛學出來士兵也補充到了大明軍中各軍衛,朱瞻基對大明軍隊的控制,也是越來越大。

基本上,現在除了少數軍隊,到處都有羽林衛學出來的士兵。

這些士兵不僅忠於大明,更忠於他朱瞻基。

當每個軍衛的將領都被安排完畢,所有的文臣們就精神一振,現在該輪到安排京城的顧命大臣了。

明朝的顧命大臣與清朝不同,所有的大臣只有輔佐監國的權力,沒有直接處政的權力。

但是,這仍然是每一個大臣夢寐以求的榮耀,不僅是榮耀,同時跟未來的帝皇能拉近關係,也是真正的好處。

朱棣也沒有賣關子,直接讓因為王彥喉嚨嘶啞,被換上來的李謙念出了對監國的安排。

「茲命皇太孫瞻基為監國太孫,總督朝廷內外一應大小事務……」

朱瞻基起身轉向朱棣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