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四十一章 各方

朱元璋是一代奇才,智商,情商都是超級高的一代帝王。

他從小是個放牛郎,不識字,後進入寺廟當和尚,更沒有機會識字。

從25歲以後,他參與起義,才逐漸開始接觸文人,有了學習的機會。

元璋深刻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與管理的知識分子相差太多,為此他決心用後天努力學習,努力趕超這些知識分子們。

他本人十分反感「以無知役有知」的可笑做法。建立明朝後,他就在詔誥中說:「朕統御以來,隨所善而應是職,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無知而役有知,朕不知為何。」

朱元璋讀書生活非常龐雜豐富,涉獵極廣。從建立初期南京政權開始至洪武三十一年71歲去世。

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寢」,學習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經常為此「日晏忘餐」,每天處理日常政務後,就是讀書。

有時更是在「萬機之暇」擠出那麼一點時間,也要把當天的書讀完。

但是,朱元璋讀書是為了以有知對有知,不為有知之人欺騙。

朱元璋對有知識的人非常欽佩,他能為秀才發放俸祿,舉人,進士就能不交稅,由此可見他對有知識之人的尊敬。

同時,大明雖然有著最嚴苛的戶籍管理制度,但是不論萬民,皆可參加科舉,能達到知識改變命運的目的。

可他尊重知識,絕不迷信知識。

在一開始建國的時候,他的聖旨文雅無比,陽春白雪。但是越到後面,他的聖旨就開始越發下里巴人,根本不講究用詞了。

這不是因為他放飛自我,而是他深刻認識到了知識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人卻不能被知識所限制和奴役。

同樣,他也充分認識到了知識對人的影響,認識到了這種途徑對人思想的奴役。

他重新確定官員考核的標準,以八股文取士。

除了太孫,他一直留在身邊教導,其他的皇孫,他都希望用儒家思想來同化,讓他們不會成為太孫的牽絆,而是助力。

朱高熾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的皇孫,他所接受的教育是輔臣教育,而不是皇上。

但是當朱棣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之後,他還沒有能掙脫朱元璋對他一開始的定位,這是他的悲劇。

看著吐血不止的他,朱瞻基的心中滿是憐憫。

他真的是個笑話,是時代大潮中的悲劇人物。

但是也僅僅如此。

他雖然是自己這個身體的父親,但是他因為落後,註定要被淘汰。

而且,這其中還有自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在原本的歷史中,他最少還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可是現在,因為自己帶來的蝴蝶效應,他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了。

原本平靜下來的朱棣被朱高熾的吐血又憤怒了起來,吩咐內侍。「將太子轉到前殿,讓太醫細心診治。」

朱瞻基轉身面向他跪下,叩首說道:「皇爺爺,父王身體欠佳,望皇爺爺收回成命,讓父王留在京城養病。」

朱棣一下子就明白了朱瞻基的心意,他嘆了口氣說道:「他留在京城,對你可不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堅定地說道:「如果孫兒連這點事都應付不來,又如何能擔起大明這萬里江山。」

朱棣的眼睛在朱高熾的臉上盯了許久,轉身走了出去。「朕就等著看看,你究竟能做到什麼地步。」

朱瞻基的確沒有一點擔心,一手掌握錢袋子,一手掌握兵力,錦衣衛,刑部,工部都為他所用,任誰也抵擋不了他前進的步伐。

朱高熾被一幫內侍又送到了前殿,原本平靜下來的后妃們,現在一個個又慌了。

朱高熾眼看不行了,她們該怎麼辦?

張氏倒還一臉平靜,也根本沒有往那一幫后妃裡面插,反倒是找了個機會將朱瞻基拉到了一邊,關切地問道:「陛下果真讓基兒監國?」

朱瞻基笑著點了點頭說道:「母親請不用擔心,孩兒必定將這大明江山握在手中。」

張氏抬手摸了摸朱瞻基的臉,笑著說道:「基兒從來都沒有讓我失望過。」

原本只是吐了一次血,太醫們還有七分把握,但是朱高熾心情激蕩,再次吐血,讓一幫太醫都緊張了起來。

他的體質千瘡百孔,虛不受補,偏偏他有無女不歡,每日把壯陽葯當飯吃。

要不是生在皇家,就他這身體,恐怕早就入土了。

這一次吐血,朱高熾開始昏迷不醒。整個皇宮的氣氛為之凝固,朱棣連平日喜歡看的大戲,也沒有看了。

朱瞻基這幾日什麼事都不能幹,每日只能待在朱高熾的病床前,當孝子。

現在可不是後世,父親生病,朱瞻基這個兒子要是還去工作什麼的,那是大逆不道。

在一些鄉村,這樣的不孝子直接被族人打死,官府都不會管,還要嘉賞。

大臣們為什麼要丁憂,為什麼要奪情,這都是跟時代緊密相連的。

皇宮因為朱高熾的病情彷彿停滯,但是在宮外,因為太子的重疾,卻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二月初二,國子監就有學生在有心人的蠱惑下,來到了承天門外,為太子祈福。

因為僅僅是祈福,朱棣並沒有嚴管,還讓錦衣衛給他們送上了薑湯。

可不曾想,第二日,就有學子蔣長青等人送上血書,懇請皇上留太子監國。

這一下子觸怒了朱棣,命令錦衣衛徹查,到底是誰在背後蠱惑。

錦衣衛出馬,這些還沒有進入官場的學子那裡會是對手,只是將他們帶入滿是刑具的大牢溜達一圈。一幫學子就將詹士府左諭德范澄,左中允曹進,還有翰林侍讀學士廖萬忠等人給招了出來。

楊章德領取聖命,親自率領錦衣衛將三人抓獲,關進了刑部大牢。

從永樂十二年投靠朱瞻基,楊章德從一個總旗榮升錦衣衛指揮僉事,在其他人看來,他這已經屬於是幸進。

但是對他來說,他還覺得自己升的不夠快,名聲不夠響。

當初的紀綱,可要比他升職的速度快多了。

但是朱瞻基出海三年,他在朝中沒有其他依靠,不敢大動干戈。

如今朱瞻基歸國,也到了他這把刀出鞘的時候了。

錦衣衛需要的就是大臣們害怕,恐懼。紀綱得了一個好結果,也讓他對未來並不擔憂,何況他還沒有到那一步。

他現在上面都還有三個職位比他高的,拋開老不更事的塞哈智,都還有左右指揮同知比他的官職高。

想要出頭,就必須要努力。

到了初四,他就以這三人為突破口,將右春坊大學士楊溥也牽連了進來,而且被牽扯到的學士和詹士府屬官,佔了三成以上。

朱棣沒有半點留情,直接下令,將所有牽連人員,全部關進了刑部大牢。

這些人全部都是太子的死忠份子,雖然這個時候將他們抓起來實在太不給太子面子。

但是在朱棣看來,所有居心叵測之輩,都不能輕饒。什麼父子之情,相比天下,根本不值一提。

楊士奇這次倒是沒有沾染上麻煩,這讓朱棣還有些奇怪。

在他看來,楊士奇這個人才應該是背後的主謀。但是這一次,他反倒是勸阻了多次,不讓其他人有任何行動,只是其他人並沒有聽他的。

看到其他人被皇上毫不留情地抓進了監獄,楊士奇並不奇怪,朱棣這個皇上一直以來就是一個獨斷專行的皇上,任何人想要阻攔在他的面前,只會被他碾壓粉碎。

他心寒的是朝中的文臣們,竟然一個個也都無動於衷,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太子監國,甚至是不在乎他的死活。

這也讓他看清楚了朝中的局勢,他原本以為的太子天命所歸,不過是一場笑話。

他們支持太子,不過是因為太子是長子,是太子。他們支持的僅僅是倫常!

太子體弱,讓太孫監國,這是天經地義,所以根本沒有大臣願意跟皇上對著來。

但是他們也不好好想想,到底是什麼原因才讓太子吐血病重的。

不過他一個五品大學士,又沒有職司,太子病重,他的面子就沒有人給了。

短短三日,他就體會到了世態炎涼。

如果太子能夠監國,想必他現在已經門庭若市了吧!

相比他的失落,他的兒子楊道倒是顯得頗為自得。

連楊溥都因為其他人蠱惑監生鬧事,被抓了起來,只有他的父親因為他的勸阻沒有參與其中,這怎麼能不讓他開心呢?

即便太子不病危,他也沒有希望執掌朝政,現在他又病危,只不過是讓太孫監國變的更理所當然一些。

如今,他已經被擢升海軍第一艦隊新江口水寨實印千戶,下轄千人,一艘一級戰艦,四艘二級戰艦,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不過,他遺憾的是這次皇上抽調的兵力大多是其他三支艦隊的老兵,他這次是沒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