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三十六章 質問

正月二十四,在朱棣接見了來自西洋學者們之後,一個消息就在應天府傳播開來。

皇上打開內庫,以二十萬枚銀幣的造價,將會在清涼山下修建一座可以容納十萬人的競技場。

這個競技場不僅以後會成為大明閱兵,出征的聚集地,而且還會舉辦高水平的蹴鞠大賽。

朱瞻基一開始本來是不準備選址在清涼山的,應天府這些年隨著大發展,內城已經人滿為患。

夾江工業區的發展,帶動了大量居民向城外遷徙,在清涼門外建立了大量的居民點。

朱瞻基雖然想把競技場選址在城外,成為新的商業區,但是如今的建築結構比不上後世,即便有了水泥,也需要堅固的根基。

在土地上挖根基雖然容易,但是怕以後會倒塌。經過跟一幫西洋建築師的商議,還是決定將這個競技場建在石頭地基上。

羅馬競技場,同樣是建在石頭根基上面的。

選址在清涼山,是因為這裡是西城的清涼門內,秦淮河從附近出了內城,閱兵將會更加方便。

不管什麼時候,這種大型的建築建造,都是為了政治服務。

在有了水泥之後,這種體育館的建設,安全性其實問題不大。

後世的大部分體育館都不到十萬人,不是因為技術因素,而是因為利用率問題。

這個競技場的建設,最困難的不是設計結構,朱瞻基並沒有想要建一座異常另類的別出心裁的體育館,第一座體育館,還是要以安全為主。

最困難的是擴音裝置的設計。

羅馬競技場的擴音設計是利用回聲室來進行擴音,這種擴音失真的厲害,根本聽不清放大的話說的是什麼。

中國古代雖然在聲學方面並沒有特別的研究成果,但是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掌握了聲音的共振和放大。

在唐朝時候,就有了利用銅管來監聽他人對話的設施,利用的就是聲音的共振性。

而這個體育館的建設,也將會耗費數量眾多的銅管,鋪設一個覆蓋整個體育館的銅管擴音裝置。

當然,這種擴音依舊失真的厲害,但是最少,能讓遠處的人也能聽清說的話。

一時之間,有無數的百姓就向清涼山那裡跑,競技場還沒有建成,已經吸引了無數人的注意。

跟競技場相比,朱瞻基要建設一座大明皇家工程學院的消息,根本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首先,朱瞻基並沒有公布造價,其次,他在下馬橋的十家研究院,其實跟一個初級工程學校差不多了。

許多在這裡工作的工匠們,都把自己的子侄帶了過來,跟著他們一起研究學習,做一些輔助工作。

他們也將是大明皇家工程學院的第一批學員,因為這個原因,朱瞻基現在並沒有想過更改目前的大明戶籍政策。

工匠的子弟們,暫時已經夠把學校的架子搭建起來,必須要等到大明的殖民政策鋪開以後,再取消目前的戶籍限制,萬民平等。

也因為目前有學生招收對象,朱瞻基並沒有展開招生計畫,大部分人根本沒有聽說他要建一所綜合學校。

只有一些大臣們看到了在孝陵衛的東側,靈谷寺的下方那裡,在興建新的建築,猜到了朱瞻基想要擴建研究院。

這個被朱瞻基寄以厚望的學校並沒有遭遇到儒家的反對,因為現在大部分人根本搞不清楚朱瞻基在想什麼。

一家專門培養工匠的學校,並不會讓儒家如臨大敵。

正月二十六,是解家與楊家定親的日子,楊士奇為自己的獨子求聘解縉之兄長解綸的長女解氏禎芳。

楊士奇是五品大學士,解綸雖然只是八品五經博士,但是文苑地位並不比楊士奇低。

甚至因為楊道自己只是個秀才,解綸當初還不想同意。

解縉與解禎期解楨亮兩人都見過楊道,雖然其兄楊稷的名聲不好,但是他本人看起來倒是個靠譜的。

而且解禎期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很清楚解家的清名是足夠了,在文壇方面的底蘊也夠,但是家族勢力弱小。

解氏一門三進士,但是自己的父親解綸,叔父解縉都是書獃子,叔父當初要不是太孫殿下搭救,恐怕早就被錦衣衛給害死了。

太孫重視武功,反倒對文臣不大感冒,為了迎合太孫的喜好,解禎期與解楨亮兩人都在仔細研究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想要從五經釋義,轉向經世致用之學。

不管當初的字母,標點符號,還有幾何,解禎期兩兄弟都在積極學習和研究,並且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在推廣。

所以,他們知道,如今五經學的再好,也不管用,因為太孫根本不會用這樣的書獃子。

姑父黃金華也是在翰林院任編撰,兩個表兄弟同樣在學文,整個家族都沒有從軍之人。

解禎期接觸過楊道,知道他沉穩有度,而且一心向軍中發展。

在得知楊家求親之後,還專門帶了妹妹,假裝偶遇了楊道一次,讓妹妹親眼看一眼楊道。

解禎芳自小見的父親和叔父都博學之人,其母歐陽婉更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優雅女人,而其兄解禎期英俊瀟洒,更是在如今的大明文名遠揚。

要是比文采,楊道拍馬都及不上,但是楊道在幼軍熏陶近四年。其兄的惡名讓他時時刻刻都注意維護自己的形象,刻苦訓練,一心出頭。

在解禎芳的眼裡,楊道固然是及不上自己的哥哥,卻跟解家人是完全不同的類型。

所以解禎芳看了楊道黑黑壯壯,像是個莽夫,卻也一表人才,就應下了這門親事。

至於楊道,看到了解禎芳的長相和氣質,更是覺得是意外之喜,對這門親事滿意無比。

因為怕事有反覆,他的年齡也不小了,加上解家今年有三門親事,所以沒出正月就定下了親事,只等解禎期和解楨亮大婚之後就讓他們成親。

解縉是朱瞻基在文臣裡面立下的典範,解家結親,他當然要親自上門祝賀。

見到楊道,他也忍不住點了點頭。相由心生,這楊道一臉正氣,又是幼軍出身,身體健壯,不失為一個好男兒。

相比他那個一看上去就是個紈絝子弟的哥哥,他要強的多了。

朱瞻基問了幾句,得知他不考功名,一心想往海軍發展,對他心生好感,又拿羽林衛學的一些行軍打仗,排兵布陣,包括如何鞏固佔領區的問題問了一番。

楊道的回答也是條理清晰,並且在各個方面都有自己的思路。

朱瞻基覺得自己又挖了一個人才,當場摘下了自己腰間的橫刀,贈送給他。

「此百鍊寶刀非軍功不得授,但今日孤特意賞你。望你今後不辜負孤的期望,成為孤的百鍊寶刀,無往不利。」

楊道單膝跪拜,接下寶刀:「臣今後定當為殿下揚威四海,傳我大明威名。」

這個插曲也讓本來對自己兒子的選擇還有些心結的楊士奇也釋懷了,既然兒子一心從軍,父子倆一文一武,也是一樁美談。

而那些原本對解家找了個武夫女婿,還有些看不過眼的親朋。

見了朱瞻基對楊道的重視,才知道各人有各人的緣分,這殿下如此重視武夫,恐怕他們這些文臣,今後還要難出頭嘍。

朱瞻基這個太孫並沒久待,兩家完成了禮聘,交換了生辰八字,朱瞻基一頓飯沒吃,就準備離開。

眾人一起歡送了朱瞻基離開,讓他原本還想找解縉商議一下內閣人選,也沒有機會開口。

而關於解禎期的安排,他也想徵求一下解縉的意見。

解禎期如今只是舉人,要參加明春舉行的春闈,才會任官。

朱瞻基知道他的文采足夠,能在士林成為年輕一代的領軍人物,他的文采是不用懷疑的。

所以他也不想他今年的時間白白浪費,想要將他安排進自己的工程學院的組建。

因為接觸到朱瞻基帶來的新思想,解禎期以後是不會變成腐儒的。但是朱瞻基希望他能在大學組建的過程中,接觸到更多不同學科帶來的影響。

只有接觸了新思維影響的大臣,朱瞻基以後才會重用。

從解家離開,朱瞻基來到了下馬橋農莊的西夷研究院。

這個研究院是剛剛組建,屬於是一個大雜燴的研究院。

朱瞻基是不會給這些人一起抱團的機會,他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學好中文,然後進行備課,當然,每個人按照不同的特長,也被朱瞻基分配到了不同的研究院。

這裡面,以船舶研究院,化學研究院,格物研究院,建築研究院的人最多。

而他們這些人,只要進了研究院,那就是上了賊船,再也沒有下船的機會了。

朱瞻基是絕對不會允許他們學到了大明的技術,還有機會回歐洲的。

而他們這些人帶來的新技術,新思維,也會給大明的這些研究人員帶來新的頭腦風暴。

文藝復興,還是先從大明開始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