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

望江樓中,除了一群內侍和藝伎,還有不少朱棣的妃子,朱瞻基當然不會在這裡就彙報發生了什麼事。

他微微一笑說道:「皇爺爺先看戲,看完了我們再聊。見過貴妃……」

昭懿貴妃張氏笑吟吟地說道:「太孫不必客氣,田壽,為殿下看座。」

看台上,以朱棣的位置在正中。張貴妃偏左,略微靠後一尺,其他后妃的座位就在第二排了。

金絲楠木圈椅被幾個內侍搬了過來,放在了朱棣的右手邊,與張貴妃的座位平行。又一個內侍抱著棉墊,靠枕,墊在了椅子上。

朱瞻基毫不客氣地坐下,看著前方位置略低的戲台上,眾女又演了起來,他卻沒有半點興趣,忍不住有些走神。

要說孔家造反,朱瞻基是不信的。這個家族在歷史上就是著名的牆頭草,屁本事沒有,阿諛奉承,鑽營結黨。

呂布僅僅因為認了三個乾爹,就被稱為三姓家奴,成為一生抹不去的污點,但是他們被稱為十姓家奴也不為過。

歷朝歷代的改朝換代就不說了,屈服於蒙元,後面屈服於滿清,還自稱奴才,為異族統治漢人進行美化,這是真正的漢奸,民族罪人。

這一家子的膽子是沒有的,臉皮是沒有的,只會欺壓百姓,躺在祖宗的牌位下作威作福。

那麼,他們為什麼就敢如此做呢?

朱棣回過頭來,看到朱瞻基靠在椅背上,支著手肘,托著下巴,注意力並沒有在戲台上。他輕聲笑道:「你這個樣子倒是少見。」

每次看到朱瞻基,他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像這樣苦苦思索的模樣,朱棣的確很少見。

朱瞻基嗯了一聲,說道:「一些事還沒有想通。」

張貴妃低聲笑道:「陛下,殿下這個時候來找你,怕不是有要事,不如就散了……」

「還有最後一折戲,天大的事也不急在一時。」

朱瞻基暗地裡搖了搖頭,張貴妃會意,也就不再插話。

朱瞻基很清楚朱棣這樣的性格,因為他自己都是這樣的。再大的事,只要沒有脫離規則的限制,都不算大事。

不管你造反也好,貪污也罷,都是在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

在一個王朝已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且沒有可以顛覆的力量的時候,沒有什麼大事。

曲終人散,朱棣與朱瞻基走出瞭望江樓,爺孫兩人漫步在大善殿幽靜的樹蔭下,腳下是堅硬的水泥路面。

「說說看,什麼事。」

「山東糧食貪腐案,孫兒發現了一點蹊蹺。如今總算是把這個案子給圓了起來。但是,仍然還有沒有想通的地方。」

朱棣笑著說道:「大明如今蒸蒸日上,這是基礎,縱然山東這幾年遭災,卻也不損大明國體。如果只是把眼光放在這個上面,只能說明你的眼界還不夠寬。」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孫兒並不這麼認為。千里之堤毀於蟻穴,許多時候,越是不起眼的事件,越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朱棣嗯了一聲,背著手繼續向前走,在他們的身後,數十個內侍遠遠跟著,卻不會影響爺孫倆的談話。

「這個案子不是已經查清楚了嗎?主要還是馬琪一人所為,將這個奸人斬殺就好了。」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從表面上看,的確是這樣。但是孫兒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如今的山東,危機四伏。」

朱棣笑著搖了搖頭說道:「知道我為什麼這些年一直從山東抽調百姓服役嗎?這山東,終究是我的山東。」

一下子,朱瞻基豁然開朗,他一些想不通的環節,似乎已經有了答案。

自古以來,山東就是九州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雖然屢受黃河的荼毒,但是這片土地終究是中華大地最肥沃的土地之一。

但是自西漢以來,這裡彷彿就受了詛咒,歷朝歷代,這裡都是民生最為艱難的地區。

戰爭,叛亂,土匪,山賊,天災,縱觀中華歷史,這裡一直是中華大地,最為混亂的地區。

除了富饒和地理因素,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山東自身的問題。

這裡是儒家的發源地,這裡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但是,這裡卻因為對傳統的堅持,一直跟不上時代的潮流。

儒家是這裡的榮耀,但是儒家也是這裡的束縛,因為儒家的束縛,這裡千百年來都崇尚那種階級分明的統治思維。

這裡的人永遠都自視高人一等,但是這裡往往卻成為最落後的地區,因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思想,還在一千多年以前。

儒家思想在這裡生根發芽,在這裡茁壯成長,卻從來沒有能脫離前人堆砌起來的窠巢。

落後的思維方式,統治方式,讓這裡的人生活在殘酷的剝削之中。

上位者們已經習慣了對底層人民為所欲為,而底層人民一直生活在希望與現實之間。

生活不下去的時候,自然只能造反。

用一句話來說明,那就是山東的百姓都是公主命,丫鬟身。

想要改變這種處境,只有一條路可行,那就是學儒。

當你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命運的時候,上層人物是不會管你的死活的。但是如果你具有了這樣的能力,這個時候,上層人物就會把你變成「自己人」。

當任何一個人費盡千辛萬苦,變成了上層人物。可以享受特權,享受金錢,享受地位帶來的改變,他們會自然而然地維護這種統治。

歷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循環,從來沒有真正突破過,改變過。

朱元璋在防範儒家的時候,其實他的內心裡對於文化還是有一種尊崇感的。

因為蒙元對孔家的重視,他為了彰顯漢人對孔子的尊崇,將衍聖公從三品提升到一品,文官之首。

但是同時為了防止孔家這個招牌對朝廷的影響,他又不允許孔家真正參政。

到了朱棣,他已經算是富貴人家出身了,那個時候的朱元璋雖然還沒有奪得天下,但是也是一方梟雄。

等朱棣八歲,剛知曉世事的時候,朱元璋就已經當了皇帝,成為了真正的人上人。

出身的不同,讓他對孔家的態度與朱元璋有著天壤之別,在他內心裡,缺少對孔家的真正尊重,所以在抓住他們小辮子的時候,能毫不猶豫地削去他們的爵位。

同時,他在山東大量徵集民夫,不僅僅是因為勞力的問題,也是想要改變山東一直以來僵硬的社會結構。

短短的一瞬間,朱瞻基想通了這裡面的環節。他也不再隱瞞,將自己了解到的事情,與自己的猜測告訴了朱棣。

說到趙王參與了此事,朱棣也只是嗯了一聲,稍微皺了一下眉頭。

說到對孔家的懷疑,朱棣更是平靜如常,似乎已經預料到了這一切。

朱瞻基見朱棣似乎沒有一點擔心,忍不住說道:「皇爺爺,如今這山東彷彿是化外之國,我大明的政策到了山東就已經變樣,連朝廷的救濟糧沒有運到,都無人上報,這種事情聚堆不能輕輕放過。」

「那你想怎麼做?」

朱瞻基肯定地說道:「穩定要保持,但是這些官員一個個都不能放過!」

朱棣淡定地笑了笑,背著手繼續前行。朱瞻基跟在他的後面,第一次覺得自己有些把握不住他的心態了。

一直以來,朱棣在他面前表現出的就是一個溫和的爺爺,一個寵溺他的爺爺。

他在用各種新的知識,新的發現來衝擊他的時候,還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輕視感。

擁有後世幾百年的歷史經驗,他對這個時代的人,都有一種優越感。

但是這個時候,他真正感覺到朱棣的不凡與深沉,在權謀方面,他還是有些嫩啊!

沿著大善殿內的水泥路一直走到了大善殿主殿的西側青石台階下,朱棣才站定了腳步,開口說道:「北風三月就要停,也就是說,朕最遲三月底就要出發。北路的行軍艱難,但是這次的戰役本來就是要先從南路進攻,一路向北,所以北路軍晚幾個月也沒有關係。」

朱瞻基一時之間有些不明白了,不知道他現在說這個是什麼意思。

但是朱棣並沒有想要解釋的想法,繼續說道:「原本朕怕那些文臣啰嗦,還準備晚些再將你父王派出去,但是現在看來,這個計畫要提前了。這幾日你也好好準備一下,二月初一大朝會,朕要把你父王派到嘉峪關,你也要做好監國的準備。」

朱瞻基點了點頭道:「孫兒已經準備好了。」

自元宵節以後,這幾日朱瞻基依次接見了京衛,京營,海軍,幼軍的各大將領,又巡視了自己的下馬橋農莊的各大研究院。

雖然現在沒有掌握文臣的心,但是控制了軍隊,他就不怕有誰能鬧出什麼是非來。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所謂監國,無非是為你以後登基做準備。我要帶走大部能給你造成影響的大臣,這也有利於你控制大局。但是,我帶走了大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