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二十七章 驚喜

從永樂十三年,馬致才被朱瞻基提拔,負責組裝了第一台簡易車床,馬致才就成為了大明數得上的機械專家。

他這個專家從從九品到六品高位,帶來不僅僅是榮耀,還有巨大的壓力。

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為了馬家的榮耀,他不敢懈怠,這幾年一直都沖在各種機械改進的前線。

從第一台車床,第一台磨床,第一台聯動車床,第一台重型壓鑄機,他都一直參與其中。

在朱瞻基前往西洋的三年間,他與工部的一眾工匠,通過對蒸汽機的改進,已經能夠讓蒸汽機發揮比水車更加平順的動力。

只是沒有得到朱瞻基的允許,如今的蒸汽機技術依舊停留在研究院,就連內監的壓鑄廠裡面,也只是安裝了一台試驗性質的蒸汽機。

蒸汽機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利用水燒開之後水蒸汽排放產生的動力來帶動機械的運轉,知道了原理,想要設計出聯動裝置並不困難。

困難是給蒸汽輸送管道密封,還有建立關一套可靠的聯動裝置,能夠把蒸汽機的動力利用起來。

在水車聯動機械裝置逐漸完善起來的時候,其實這套聯動裝置也不難了。

但是,僅僅是利用銅管來完善蒸汽的壓力的輸送,就耗費了幾十個工匠經過三年的潛心研究。

他們利用銅管,銅皮夾上木屑凝結的墊片來進行密封,加上如今已經開始大量應用的螺絲,螺母,才終於讓蒸汽機的動能得到充分利用。

朱瞻基進入研究院的這個大倉庫的時候,加熱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壓力逐漸上升,蒸汽機罐體上方的幾個減壓閥依次開始跳了起來。

雖然有朱瞻基的提醒,但是現在工匠根據朱瞻基的提示,做出了常溫水銀溫度計,卻還不能做出高壓測試計。

但是不能因此就小看了古人的智慧,他們雖然不能製作出精密的壓力表,但是卻能通過不同的減壓閥來測試壓力。

在罐體的上方,有五個重量不同的減壓閥,在第四個減壓閥跳起來之後,就說明壓力已經夠了,可以保持火力。

如果第五個跳了起來,就必須開始滅火,減小火力,不要讓壓力倉的壓力過高。

因為一開始沒有掌握好分寸,雖然有朱瞻基的提醒,還是爆炸過一次,當場死了兩個人。

要是在中國古代的正常情況下,蒸汽機的研發肯定就停了。但是這是朱瞻基要求的,不要說死兩個人,就是死兩百人,兩千人,這件事也會繼續研發下去。

朱瞻基對蒸汽機也不熟悉,這個設備雖然簡單,但是如何將氣壓變成動力,絕不是一個外行靠幻想就能實現的。

相比之下,他對單缸柴油機還更熟悉一些,因為他小時候,家裡還有一台手扶拖拉機,他經常幫他父親維修過,知道柴油機的工作原理。

但是他沒有想到,蒸汽機竟然也跟汽缸有關係,而且必須通過汽缸才能實現氣壓的動力轉換。

在沒有見過蒸汽機的動力轉換之前,朱瞻基偶爾想到這個發明,還一直在想蒸汽機如何將氣壓轉換為動力,卻一直想不通。

但是現在看到實物,他徹底明白了過來。

所謂蒸汽機的工作原理,跟內燃機差不多,內燃機的缸體,活塞,進氣口,排氣口,蒸汽機同樣有。

通過氣壓衝壓活塞,帶動連桿,曲軸,然後才能將能量轉化為動力。

看到眼前的這一幕,他絲毫不懷疑內燃機的出現,其實就是根據蒸汽機的原理來的。

只不過,後世在工藝水平達到了成熟之後,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內燃機。

眼前的蒸汽機將氣體通過銅管,連接在了兩個簡易汽缸上面,通過活塞的往複運動,兩個活塞不同時的上下,帶動機械的運轉。

由於蒸汽機具有恆扭矩、可逆轉、運行可靠的有點,它比水車的動力更加可靠,而且,還不會因為水力的影響,影響到機械的運轉。

更讓朱瞻基驚訝的是,馬致才他們根據車床的工作原理,給蒸汽機增加了一個離合裝置,還利用不同的齒輪配比,給蒸汽機的動力提供了不同速度和扭矩力的不同選擇。

這等於是裝上輪子,就直接能變成汽車了啊!

這真是太讓朱瞻基驚訝了,他根本沒有想到他們這些工匠能達到這一步。

不過轉過頭來在想想也能理解,因為大明不是一點一點摸索,而是在朱瞻基的指導下,先出現了車床,機械紡織機,衝壓機之後,才有發明的蒸汽機。

既然是用蒸汽機來取代水車的,那麼他們這些人自然會考慮到蒸汽機的應用性。

車床,鑽床,磨床需要快速,紡織機需要慢速,衝壓機也需要慢速,還需要大扭矩。

所以為了取代水車,他們自然會考慮蒸汽機的實際應用。

那麼現在,朱瞻基也在考慮要不要在應天府建設一條小火車線路了。

火車的應用也需要不停的摸索,車廂的大小,壓力,重力,減震,包括剎車等等,都需要一點點的完善。

如今大明與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還是以大明的主動為主,蒸汽機的技術只要蒙上一層神秘的外衣,並不怕很快就會被其他國家偷學了去。

有幾年的緩衝時間,大明的蒸汽火車技術逐漸完善,等他們會製作蒸汽機的時候,大明的火車已經能跑了。

而且,還有專利這個武器可以用。

這蒸汽機是我大明發明的,你們想製造,來跟我大明學。你敢自己造,就別怪我的大軍直接開上門去打你。

想到這裡,朱瞻基原本還想暫時對蒸汽機技術保密,現在也不在乎了。

「馬愛卿,這蒸汽機的技術是否已經成熟?」

馬致才並沒有因為侄女嫁給朱瞻基就變的張揚,依舊保持著原本的低級技術官的本色。「殿下,這蒸汽機的動力大小與自身的大小有關,與氣壓罐的管壁厚薄,出氣管的大小有關。不同的規格,可以有不同的動力,並且力道比水壓的更穩定。唯一比不上水車,就是耗費泥炭,還有一些部件容易損壞。」

這些缺點朱瞻基當然也知道,但是蒸汽機相比水車的優勢實在太大了。水車只能建在水邊,還要有足夠的水力。但是蒸汽機隨便哪裡都可以使用……

朱瞻基問過之後才知道,因為沒有得到授意,如今蒸汽機仍然還在驗證階段,並沒有推出。

但是在內監的紡織作坊,鑄壓場,淮北的煤礦,還有繅絲廠都各有一台不同大小的蒸汽機在使用。

有了蒸汽機,煤礦的積水問題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煤井的出煤量也大增。

不過,在大明,一切技術仍然是為政治服務,在沒有得到朱瞻基的同意之前,哪怕淮北煤礦想要出高價買幾台蒸汽機,工部也沒有同意。

去年夏天,鄭亨回到了應天府,見到了蒸汽機,立刻認識到了蒸汽機能在銅礦石的傳送上,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哪怕他這個武安侯出面,工部依舊沒有給他面子。

實際上,工部也想早點推出蒸汽機啊,這跟水車技術不同,可是能給工部帶來巨大利益的。

看到工部在場的官員們的迫切神色,朱瞻基卻嘆了口氣。

按照這樣發展下去,必須要把工部的官員們進行劃分了,總不能讓大明的官員,一個個變成官商吧。

既當運動員,自己又當裁判員,這樣只會把工業市場搞成一團糟。

但是這個市場朱瞻基是絕對不會放開的,他要讓整個國家的發展技術,全部控制在國家的手裡,或者說是皇室的手裡。

而且,工部現在已經有了水泥這個大財路,修路這個肥差,還有專利這個斂財利器,勢必會變得越來越大。

趁早劃分好官員和官商之間的界限,也能讓以後的管理更加順暢。

想通了這個思路之後,朱瞻基召集所有人來到了大殿。

首先,他當然也是毫不吝嗇讚揚,將所有人都誇獎了一番,並且承諾給所有參與蒸汽機研發的人員,官升一級。

然後,他向工部的兩位尚書,吳中和宋禮說道:「蒸汽機經過了三年的效驗,如今已經能推廣開來。但是,除了朝廷控制的礦山,和工場,短期內不能賣給商戶。」

宋禮點頭說道:「僅僅是朝廷的紡織作坊和機械廠,已經足夠工部的工匠們生產好幾年的了。」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你們說的太保守了,僅靠工部的工匠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真正需要用到蒸汽機的地方,遠不止這些礦山和工場,還有船隻……」

一個年輕的九品官員忍不住激動地站了起來,想要說什麼,但是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冒失,不敢開口,紅著臉站在了那裡。

工部侍郎李慶斥道:「放肆,如今殿下和諸位大人議事,怎有你說話的餘地?」

那年輕所副長揖到底,躬身說道:「請恕屬下見到殿下心喜,一時失儀。」

李慶還欲再說,朱瞻基笑道:「今日本就是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