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

「草民林三,賓鴻,董彥皋,唐氏,拜見殿下。」

被內侍調教了一天的林三他們,哪怕心跳如雷,頭重腳輕。也還是按照內侍所教,一進門就跪拜了下去,根本不敢向上看一眼。

只有唐賽兒忍不住,偷偷抬頭看了朱瞻基一眼,又連忙低下頭去。

不知道是上面的人氣勢太盛,還是因為太孫殿下的身份所懾,天不怕地不怕的唐賽兒,這個時候也有些手腳發軟。

這就是殿下?以後的皇上?就是他向山東運糧,救活了無數人?

在沒有父母被逼雙亡,丈夫也被打死的經歷之前,唐賽兒也不是那個已經豁出去一切的女反賊。

面對這個大明帝國的皇太孫,她深刻地體會到天與地的差距,有一種自慚形穢的感覺。

她忍不住收了收腳,讓布裙蓋住了已經破了一個洞的棉鞋。

朱瞻基看著面前低眉順眼的幾人,心中也是一陣感嘆。就是他們這幾個看起來平凡之極的鄉下百姓,卻在大明最顯赫的時候,在大明身上咬下了一大塊血肉。

而且他們的反叛不僅僅是一場反叛,更是給今後的幾百年民間叛亂都開了一個頭。

白蓮教的影響,就是從他們開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平身……」朱瞻基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仔細地打量著他們每個人,特別是自稱的唐氏的唐賽兒。

不過他的目光並無淫邪,哪怕就是林三抬頭看到他的眼神,也不會認為朱瞻基對他的老婆有什麼企圖。

有的只是好奇,林三暗想,這是殿下沒有見過鄉下婆娘吧。這次五塊銀元還沒有花完,要是能省一點下來,回了山東,也給婆娘買一塊布,做件好衣裳。

「果然一個個都是英雄豪傑,但是武藝再高,面對不公也只能卑躬屈膝。林三,你讀過書,說說這是為什麼?」

林三抬頭看了朱瞻基一眼,抱拳說道:「殿下,朝廷勢大,我們草頭百姓只能順著。」

朱瞻基也沒有說他對還是錯,又問道:「據說你們在家鄉結黨成社,有數百健兒。那為何尊岳遭受不公,卻不揭竿而起?」

林三嚇的連忙又跪下叩首。「殿下明鑒,草民等人都曾與岳父處習武,這才有了聯繫,並不曾敢結黨成社。即便岳父遭遇不公,草民也是想著到京城都轉運使司告狀,不敢有反意。」

「起身,坐下說話。」

林三還想說不敢坐,但是想到老太監教的。他不敢犟嘴,按照老太監的交代,四人坐在了右邊一排椅子的最後四個位置。

朱瞻基這個時候卻說道:「坐近一點,我可不願說個話要用喊的。」

坐在朱瞻基左手首位的楊章德也說道:「往上坐,殿下仁義,又不是吃人的老虎。」

等他們坐好,朱瞻基這才說道:「你們的事我已經了解了一些,今日前來,也是將有些話跟你們說清楚。」

幾人不敢接話,望著朱瞻基等他繼續說。朱瞻基勾了一下手指,他身後的金闊手拿賬本向前走了一步,翻開說道:「殿下自永樂十五年正月十六齣海,去冬臘月十七回京,這三年並不在大明。但是殿下臨走之時,曾經交代,山東河北糧路不停。南洋各地稻米一年三熟,糧食充裕。僅僅是呂宋一地,如今每歲餘糧就超二十萬石,這點運糧的耗費,對我大明不算什麼。我這裡有自永樂十五年到十七年的運糧記錄,每月都有運糧船抵達登州府,萊州府,也就是說,朝廷的糧食從來沒有停過。」

朱瞻基這才說道:「事情還沒有查出來,孤現在也不想跟你們說什麼懲治貪官污吏。只是讓你們知道,孤也被蒙蔽了,這是孤的失職,愧對山東百姓。」

幸虧朱瞻基還沒有登上皇位,否則這種就屬於罪己詔了。

唐賽兒三人還有些不懂這裡面的彎彎道道,但是林三懂啊!他又跪了下來,額頭頂地喊道:「殿下是被奸人蒙蔽,罪不在殿下。」

朱瞻基頭擺了一下,李亮上前扶起了林三,看他額頭已經磕腫,讚歎道:「倒是個忠心義膽的書生!殿下明察萬里,這次既然知道了這件事,自然要還你們一個公道,也還山東百姓一個公道。」

這一下,其他三人都聽懂了,也都起身跪了下來。「殿下明察秋毫,草民拜謝殿下。」

朱瞻基擺了擺手。「都坐下說話,不要跪來跪去。這跪拜是禮,你們敬我為尊,我自然要為你們主持公道。」

他話鋒一轉,又問道:「山東等地連年遭災,這黃河不靖,就難以過上好日子,但是朝廷如今鼓勵自由移民,為何你等空有一身武藝,卻要留在山東受窮?」

這一下,四人卻有些懵了。林三清醒一些,回答說道:「殿下,草民家鄉等地倒是有移民通告,不過卻只能移民西北。西北那裡家岳去過幾次,那裡都是沙土,種不出來糧食,與其前往那裡,還不如留在山東。只要不發洪水,山東各地還是能吃飽飯的。」

朱瞻基登時明白了過來,這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朝廷的旨意又被地方官員給故意歪曲了。

大明的移民只有一個限制,那就是普通百姓裡面,長江以南的移民,只能向南,長江以北的移民,只能向北。

這是因為南方人受不了北方的寒冷。讓南方人移民到北方,在沒有暖氣,連足夠保暖衣物都不夠的年代,他們恐怕都要凍死。

而北方現在本來就人少,為了防止所有人都向南跑,導致北方沒人,所以北方的人也就只能向北移民。

但是除了這個限制,其他再無限制。

並且根據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徵,物產特徵,移民到不同的地區,發放的土地大小,糧食多少,都是有區別的。

比如現在鼓勵漢人向北海,也就是貝加爾湖周邊移民,只要肯移民到那裡,大明土地都是幾百畝的給。

除了土地,糧食,種子,也都有區別,都是適宜當地種植的作物,決不讓人在哪裡難以生存。

但是蒲台縣這樣故意圈定一個不如山東的地方讓百姓移民,百姓自然是不願意去了。

這種政策的歪曲,在後世都是屢禁不絕,更別說這個時代了。

有時候,一個字寫錯,整個政策的意思都變了,更何況有心違背上層的意思。

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如今這個時代,人口就是資源,人口就是稅賦。當地的人變少了,繳稅的時候不是也少了,而官員們都是要接受業績考核的。

所以,哪怕讓百姓受窮,也不遠百姓離開,是大部分基層官員的想法。

除了像浙江,福建一帶,人口密集,山多地少,宗族矛盾比較大,所以移民推行的比較快。

但是到了江西,兩湖,乃至北方中原一帶,官員們都是不支持移民政策的。

現在不是明末,那時候人口是現在的幾倍,而大片土地被地主,被官員侵佔,普通百姓的土地越來越少。

現在是明初,朱元璋分產到戶,朱棣也是大力打擊土地侵佔。普通百姓再不濟,家裡也是有幾畝地的,家家都是地主。

現在變成佃戶的,大部分都是因為患病,才被迫賣地的。

另外,因為如今的大明大力發展工業和商業,做工比種地掙錢更多,所以一些會一點手藝的百姓,也會把地賣了,然後搬到城裡住。

男人只要有穩定的工作,女人再隨便做點事,來錢比種地還多。

當然,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也怪朱瞻基,因為他從南洋大量運回糧食,導致了糧價一直很低,所以百姓種地的積極性也就不高了。

但是這也是必須面對的困難,總不能看著受災地區的人餓死,總不能看著因為種地的收入高,官員,舉人們一個個就開始侵佔土地。

所以,打壓糧價,對目前的大明來說,讓百姓的日子不算好過,但是能維持更長時間的穩定。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項政策都是需要隨時調整的。當低糧價影響穩定的時候,提高糧食價格更好的時候,朱瞻基也會毫不猶豫地採取糧食保護收購價。

現在,面對山東等地出現的問題,朱瞻基有了抑制不住的殺氣。

官員上下勾結侵佔應該發給百姓的糧食,這是會引發民亂的大事。

而官員們陽奉陰違,曲解朝廷的政策,也是會耽誤他的眾多計畫。

朱瞻基還想著讓漢人們一直向西,去佔領烏拉爾山,把未來的俄羅斯限制在歐洲。但是按照現在的速度,一百年恐怕都達不到朱瞻基的目的。

這些計畫他當然沒有必要跟林三他們說,但是不代表他現在就不能利用林三他們的力量。

他不知道唐賽兒這個時候有沒有得到白蓮教的傳承,這股力量對許多統治者來說,是禍亂根源,但是朱瞻基來說,卻敢放心利用。

因為白蓮教源自於佛教,在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又受到儒教和道教的影響,形成了一股特殊的泛信仰群體。

這就好比一個面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