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十九章 變化

在朱棣與朱瞻基暴露之前,任誰也想不到朱棣會把太子派出京而把太孫留在京城監國。

即便是讓最支持朱瞻基的金闊,李亮他們,也不敢這樣想。

所以在這個消息沒有宣布之前,朱瞻基這樣的行動,就有些僭越。

這不是小過錯,在如今這個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年代,這可是大逆不道。

所以哪怕最了解情況的袁宜,也不敢這樣想。而其他人更是沒有想到這裡,還以為朱瞻基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

特別是顧佐,朱瞻基能明白地告訴他,節後就能把他安排到刑部尚書的職位上,如果沒有朱棣的授意,這是誰都做不到的。

但是正因為袁宜對情況比較了解一點,很清楚顧佐的位置調整,太子絕對不可能知道。

皇上是絕對不會允許太子插手這方面的事務的……這是皇上為了西征,故意做出的安排嗎?為的就是遏制文官勢力?

可是為什麼又偏偏在這個時候,推行那個給了文官們更大自由度的議事法則呢?

袁宜覺得自己根本看不懂最近的局勢了。

不過,看不懂不要緊,最近要老實一點,不亂出風頭就好了。

朱瞻基對五位指揮使的拉攏水到渠成,從朱瞻基接手海軍,成為大明僅次於朱棣的第二大勢力。武將們對這個「重武輕文」的太孫,就抱著很大的期待。

特別是這次下西洋,朱瞻基提出了以勛貴,武將為代表的階層去南洲,西洲進行開發,這個天大的好處立即讓幾乎所有的武將都將朱瞻基視為救世主。

哪怕不是因為自己所在的階層位置,僅僅是為了巨大的利益,武將,勛貴,包括宗室在內,都已經緊密地站在了朱瞻基的身邊。

朱瞻基甚至根本不用拉攏,那些武將們只要能看到機會,就會主動貼上來。

如今這個時代,武將們大多已經發展到第二代,第三代。誰家還沒有幾個庶子,誰家不愁人口越來越多?

去南洲,佔地盤。這已經成了如今整個武將階層的新希望。

一頓豐盛的晚宴結束,顧佐驚奇地發現他們這些人都是空手而來,走的時候卻都大包小包地帶了不少東西。

小兒子顧謙笑的好像開花了一樣,盯著一個宮女抱著的大包裹,生怕她弄丟了。

袁宜家的嫡長女還在掉牙的年紀,原本小淑女一樣抿著嘴,生怕露出豁牙。但是這個時候在他身邊偶爾也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又驚恐地捂住嘴。

到了東華門的瓮城,各家的馬車被牽了出來。顧謙就連忙牽著那個宮女將包裹放在了他們的馬車上,還不忘許諾。「袁家妹子,後日我在家中等你,帶你去看那剛出生的小狗,你看中了哪條,哪條就送你了。」

顧誕對這個小弟弟羨慕無比,使勁揉著他的頭髮笑道:「你小子毛都沒長,現在就有小媳婦了,讓我如何自處?」

顧誠笑著說道:「娘親,我看二弟也到了該說親的年紀了,該給他找一個拴住,省得他天天喊著要出海,要四海為家。」

眾人又是一陣轟然大笑,只有顧誕有些期待,又故意裝的毫不在乎。「我要進羽林衛學,以後還要替大明開疆拓土,哪顧得兒女私情!」

各家女眷又是一陣啰嗦,依次告別。幾個男人等她們好不容易結束,上了馬車,才各自坐進了自家的馬車,或者是騎馬離開了東華門。

顧佐的心依舊沒有平靜下來,離開了那個讓他覺得壓抑的皇宮,過去的坎坷經歷就一一浮現在了心頭。

也許,正是因為自己與其他文臣的不同,殿下才願意讓自己登上刑部尚書的位置,這也算是因禍得福了。

不過,自己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呢?

而在他們離開後,朱瞻基一個人坐在書房中,面前的書桌上,放著大明九卿的名單,還有一張寫滿了名字的清單。

朝堂的平衡,並不是隨便換幾個人就能平衡的,換人只是表面的平衡,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影響其實不大。

但是這些事不得不做,因為這才是執政的信號,沒有這些動作,大臣們根本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走。

這次議事法則的推行,對大明朝堂的影響有,但是其實也沒有那麼大。

在大臣們歡欣鼓舞之餘,他們會發現,除了多了一個有丞相之名的議長,並沒有多少好處。

反而是下面各部的實際權力大大增加!

蹇義現在怕是已經後悔了,但是後悔也來不及了啊。

他雖然是百官之首,但是他也沒有能力抵擋整體文臣的反撲。

這種局勢是大勢,是從朱元璋時代起,對朝堂政治的修改,當這個大潮掀起,任何人都抵擋不住。

在太祖時期,六部長官均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太祖罷中書,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為二品,各設尚書、侍郎一人。

六部包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屬最高長官為尚書。其與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稱「九卿」。

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大事須經九卿公決,此為廷議。

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獄訟,以由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

這種集權制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但是這是集體決策。

這種決策的好處是公平公正,不會出現大的錯誤。

但是朱瞻基有著後世的經驗,很清楚這種模式成為了文臣政治的溫床,為了跟軍權,皇權對抗,他們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

這股勢力如同滾雪球一樣,最後越來越大,勢不可擋,任何阻礙都被碾碎。

一直到最後,砰地一聲,雪球自己承受不了這股力量,爆炸了。

想要瓦解這股勢力,就必須分權。議事法則裡面最主要的一條不是限制了大臣們的權力,而是確定了哪些事由各部自己裁定,哪些事才需要拿到廷議上討論。

以前的六部也好,大理寺也罷,都沒有真正的自我權力,任何大事,要事都必須公決。

大理寺審案也是這樣,一個大案子還要九卿公決,這何來司法獨立?

這就像後世法院來審理一件官員的案子,但是裁決的人員就是官員的同僚投票,這樣的結果能達到真正的目的嗎?

當然不可能。

所以,所有人都沒有真正看出這個議事法則中那不起眼的一條規定代表的意義。

即使現在他們看出來了,也絕不會想要改正。這不是文臣們沒有大局觀,而是人人都有私心。

我戶部管錢,你禮部的人,刑部的人要來插一腳,如何凸顯我的專業,我的權威?

這只是一個例子,其他人也是一樣。

以後兵部,刑部,戶部,禮部,這都是我的自留地了。小事我都可以自己做主了,不用你們來插手。

至於大事……能有什麼大事啊?

這個目的,就是分權的第一部,把鐵板一塊的文官政治讓他們自己分裂開。

雖然這樣會導致一些改革的混亂,但是能徹底打斷文官政治滾雪球的大勢,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是戰略,而更換自己人,處理什麼事,這只是戰術。

但是戰術必須要配合戰略,執行能力不行,再好的謀劃也只是空想。

「殿下,該安歇了……」

朱瞻基頭從資料上抬了起來,活動了一下臂膀。

他不是一個勤奮的人,在現代的時候,他一天花在公務上的時間不會超過五六個小時。

但是這個時代,他的身份限制太多了,好玩的事情也太少了,逼得他不得不把精力大部分都耗費在公務上。

前世想去哪裡玩,自己開車,或者私人飛機,一下子就飛到了。

而現在,不要說其他地方的美景,就連想去距離不遠的黃山,來回沒有一個月都不可能。

前世最喜歡的泡妞,到了這個時代,各種美女都無條件地送上門。現在不能說泡妞了,完全成了一種「工作」,哪怕各種美女小意伺候,也缺少了那種樂趣。

人生寂寞如雪啊……

……

……

一大早,李子風就從床上爬了起來,天剛麻麻亮,因為天冷,又是過節,大部分人都還沒有起床。

如今每個街坊都修了公共廁所,廁所的糞便都被壟斷了,也就沒有了挨家挨戶收夜香的販卒。

大部分人都習慣了去公共廁所方便,只有他奶奶經常抱怨,沒有了每天的收入。

因為沒有了每天的一兩個銅子的收入,老太婆在幾個孫子面前也就沒有了活錢,能讓幾個小的偶爾買幾塊糖的快樂。

想到奶奶經常抱怨不該修廁所,他就忍不住好笑。這修了廁所,別的不說,最起碼每天不用一早起來,就到處聞臭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