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像的那樣

「蒙元西征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元國為宗主。南宋開慶元年,蒙哥去世之後蒙元引發內戰,四大汗國都獲得了實質上的獨立,與蒙元之間互不統屬,並且戰爭不斷。四大汗國直至元成宗時期方才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但西北地區境內地形複雜,交通落後,民族眾多,社會發展水平不一,語言、文化傳統各異,根本不可能實現完全統一。蒙元帝國從它誕生的時候,就無法避免瓦解崩潰的命運。」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所以一個國家要強盛,不僅要有一個主體民族,移風易俗,進行語言統一,文化統一,還要大力修路,加緊各地之間的聯繫。」

朱瞻基笑道:「這就是孫兒以後要乾的事。」

朱棣沉吟了一番道:「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以後你要辛苦了。」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孫兒不僅要當一個好皇帝,更要當一個輕鬆的好皇帝。」

朱棣忍不住失笑,又說:「先把話題扯回來,既然西北局勢複雜,讓柳升進行武力威懾,豈不是比鄭亨這種善於周旋的主帥更合適?」

「如果是打了就走,只是去搶了他們的金銀財寶,搶了他們的工匠,柳升當然比鄭亨合適。但是皇爺爺既然想將大明的勢力衍伸到外西北去,鄭亨的作用就比柳升好。

如今的外西北,主要就是察哈台汗國分裂之後的各民族,如今在西北威勢凜然的帖木兒國,也不過是以前的西察哈台汗國為主體發展起來的。

作為游牧民族向農耕民族過渡階段的西北各國,他們打不過我們還能跑,我們的大軍難道能長年累月在那裡跟他們玩貓抓老鼠嗎?

而且,讓鄭亨出動,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從漠北帶一批瓦剌和韃靼的騎兵配合我們大明的行動。

瓦剌和韃靼都派兵了,你火州,吐魯番不派兵怎麼能行?你奕力把里不派兵怎麼能行?如果東察哈台汗國都站在了我們大明這一邊,不僅路上的補給可以節省下來許多,更能威懾整個西北,包括金帳汗國。」

朱棣沉吟了一番說道:「異族狼心狗肺,過於信任他們,只會讓我大明陷入險境。」

「所以孫兒建議,北路軍除了少數的馬車軍,其餘全部派騎兵,兵在精不在多。」

「荒唐……」朱棣情不自禁地笑罵了一句,自己卻陷入了沉思中。

遠征西北帖木兒國,對朱棣來說是一次巨大的冒險,不是因為對方的實力強,而是因為太遠。

這三年來,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為這場大戰做了無數準備,也進行了多次推演,所有的戰術都是圍繞著大明要派出超過五十萬軍隊來推演的。

這不是在大明周邊,大軍隨時都能抵達。光是從大明派兵到外西北,走都要走一年。

即便按照樂觀的局勢,這一場戰爭就要耗時三年。為了供應這五十萬大軍消耗,在一萬多里的遠征路上,最少要有上百萬民夫提供補給。

所以,哪怕籌備了三年,大明耗費了上千萬兩白銀,仍然不敢說能保證勝利。

朱瞻基現在提出只派騎兵,雖然看似冒險,但是如果能拉攏到西北各國的支持,不用大明遠赴萬里將糧草送到前線,這節省的耗費能少一大半。

不派步兵,只從邊衛抽調騎兵,再加上鄭亨那裡的十萬騎兵精銳,瓦剌和韃靼各部再派出騎兵支持,這樣看起來局勢更加有利。

朱瞻基見朱棣有些意動,又說道:「帖木兒國雖然是原本的西察哈台汗國,但是他們跟東察哈台汗國之間的仇恨比我們更大,只要我大明大軍具有一定的優勢,勢必能拉攏更多的支持者。如今我大明西北已經聚攏了大量糧草,如果減少步兵,盡可以用這些糧草來拉攏吐魯番,奕力把里等國,讓他們歡天喜地幫我大明將糧草拉過去。」

朱棣心中又是一動,不用步兵,減少了兵力,就意味著減少了出兵時間。

這可不是簡單的加減,節省一個月的時間,就等於減少了幾十萬大軍的嚼用,而這些糧草,又需要更多的民夫運過去。

因為這些民夫的徵用,耽誤農時,對大明來說,才是真正的沉重負擔。

前幾年,大明一直以來的策略就是絕對優勢力量來平推,但是現在朱瞻基的建議,最少可以節省一半的耗費,而且還不受後勤的制約。

但是貿然改變策略,不僅朱棣難以接受,那些將領也難以接受。

而且,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該如何說服瓦剌和韃靼出兵。還有到了西北,也必須要有能言善辯之人說服西北各國。

還要重新確定用什麼樣的代價,來換取各國的支持。

談到這個問題,朱瞻基直接推薦道:「孫兒推薦工部都水清吏司任郎中陳誠,此人多次出使西域各國,還兩次前往撒馬爾罕,實乃不二人選。」

「鄭亨那邊你覺得應該派誰去?他跟亦失哈兩人必須要又一人留守,鄭亨既去,亦失哈不能動。」

這個人選無關緊要,因為只是暫時替代鄭亨,隨便一個大將就可以。不過朱瞻基還是想為自己人謀福利,說道:「陽武侯薛祿如何?」

朱棣卻搖了搖頭說道:「此人不妥,他是你親軍提督,你在應天府,要有一股屬於自己的力量。」

朱瞻基笑道:「孫兒既不出京,何須拱衛!」

朱棣的眼睛在他臉上盯了半晌,才輕聲說道:「我已決定,開春就將你父王派駐到嘉峪關,今後這應天府,就交由你來控制。」

朱棣的話雖然很輕,卻如同一聲響雷炸響在朱瞻基的腦中,一時之間他也有些懵了。

見朱瞻基失態,朱棣似乎有些滿意地笑了起來。「數十萬大軍的嚼用如今都在嘉峪關一帶,由肅州衛、威遠衛、威虜衛還有神機營看守,糧草分配乃是大事,需要你父王去督導。」

西征的總後勤官是朱瞻基熟知的黃福,此人能力出眾,又是兵部尚書,所以威望也高。這樣的時候,其實是不需要朱高熾親自前往的。

但是朱棣要把朱高熾派出去,顯然就是為了給朱瞻基騰位置,不讓他成為自己的掣肘。

朱瞻基一直以來的準備就是在京城蟄伏,主要精力放在銀行事務和科技推進上。然後在朱高熾太過於放飛自我的時候出來干涉一番,不要讓他壞了事。

但是沒有想到,朱棣竟然直接要把朱高熾派出去,留自己到應天府監國。

如果是讓自己監國,那麼把薛祿留下也就可以理解了,自己必須要有一股私人力量,來威懾百官。

朱瞻基的心情是激蕩的,卻不能表現的太歡喜。身為人子,他這個時候理所的應該表現出對朱高熾的關心。「可是父王腿腳有疾,這一去數千里……」

「他只是腿腳不便,又不需要他走路!何況伺候他的人也不少,不用你擔心他。」

朱瞻基的快速地盤算了起來,如果是自己監國,那最開始的一些計畫可以暫停了。

比如大年初六他就準備鼓動勛貴和武將們與文官交惡,將兩者之間的矛盾激化。

這是為了防止朱高熾太信任文臣,對武將形成壓制。

但是如果是自己監國,就完全沒有必要,穩定為主,不需要將矛盾激化了,反正自己是絕對不會偏向文臣的。

見朱瞻基的臉上沒有擔心,朱棣也非常滿意,說道:「我看了你的《權力的平衡》寫的非常好,就是我也受益匪淺。你能有這樣的見識,我對你也就放心了。你父王是個糊塗蟲,只能將他遠遠打發出去,不要妨礙你做事。不過……今後這樣的話,不要寫在紙上,讓他人看了去。這件事,我們爺孫兩人心裡有數就好了。」

朱瞻基問道:「燒了?」

朱棣點了點頭。「我既然已經看了,當然是燒了省心。過年這幾日,你就好好想想該如何坐好這個位置,過了元宵,你恐怕就沒有這麼輕鬆了。」

朱棣離去之後,朱瞻基才真正的將自己的興奮之情表現了出來,原地空翻了一個跟頭,然後興緻沖沖地來到了書桌前面。

想要叫人送來如今朝廷京官和地方官員的名單,但是想想在過年了,朝堂都封印了,還是不要折騰咨情司了。

但是興奮的情緒難以壓抑,他大喝一聲。「李亮,去吩咐太孫妃,今晚我歇她房裡,準備點酒來,我要飲酒。」

如此興奮的時候,他卻找不到一個知己來喝酒,只能找自己的大老婆陪了。

不過想要在這個時代找個知己,以他的身份,是不可能的。

……

……

永樂十八年的春節,朱棣的風濕腿又犯了,這就導致了許多應酬都由朱高熾和朱瞻基代替他。

就連大年三十晚上的祭天儀式,都是朱高熾代替他進行。

讓朱高熾代替他進行祭天,這也釋放出了要給朱高熾更多權力空間的信號,讓一干文臣都喜氣洋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