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十四章 戰爭準備

對朱棣來說,他固然能夠強硬地推行一些政策和行動,但是這跟文臣們自願支持的時候有天壤之別的差距。

很簡單,任何一項政策,任何一個計畫,都需要人來執行。

誰來執行?

只有這些文臣們!

哪怕是行軍打仗,沒有文臣的支持,行軍路途中吃什麼,喝什麼?兵器,補給何時運抵戰場,這都是文臣們控制的。

他們自願的時候,各項工作進行的就快,他們心不甘情不願的時候,哪怕就是執行命令,磨洋工的時候也不少。

這樣不同的態度,造成的結果也是大不一樣。

以前就是因為文臣的不配合,三年下來,西征的糧草,馬匹,車駕什麼的,通過民夫們的轉運,緩慢地運到西北,到現在都還不夠。

不是他的銀子沒有給到位,而是各地官府,都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來合理拖延。

他就是皇上又能怎麼辦?把他們都殺了?換一批人恐怕還不如他們乾的好呢!

任何行動如果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進行溝通和妥協,莽撞和強制只會把事情辦的更糟糕。

現在,這個問題似乎解決了。

他用了三年的時間都沒有讓這幫大臣們改變主意,瞻基只是用一句似是而非的話,就讓他們領悟到了其中的意思。

想通了這個環節,他忍不住笑了起來。「去看看太孫在干甚,讓他來……算了,我還是去興慶宮吧。」

後宮妃子的大殿朱瞻基不方便去,他住的幾個大殿雖然架子大,但是因為太大了,不僅冷,更不舒適。

興慶宮雖然是皇宮內最先改建的宮殿,硬體條件跟其他宮殿差不多,但是朱瞻基的喜好自然偏後世,怎麼舒適怎麼來。

每次到了興慶宮,朱棣也感覺格外舒服。

但是其他宮殿就沒有這麼自由了,想怎麼改就怎麼改。像三大殿,裡面的規制幾乎都不能變。

儀仗抵達了興慶宮,朱瞻基從給孩子們建的玩具房裡連忙迎了出來,頭頂上還粘了幾根鴨毛。

看他這副模樣,朱棣想要罵他幾句,但是又看到玩具房內一群孩子瞪大了眼睛看著他,他罵不出口了。

「孩子們可以寵,也不要寵的過分了,我可不願你將來養出一幫紈絝。」

朱瞻基笑道:「孫兒知道。離家三年,孩子們都不認識我了,這才跟他們培養一下感情。」

「聽說你把孩子們的功課都停了,不讓教他們識字?」

如今的孩子們學認字,可沒有後世的拼音。一開始蒙學,直接就是三百千。

才三周歲,不到四歲的孩子們懂什麼?因為要記字,一個個腦袋思維都僵化了。

所以朱瞻基回來以後,就讓停了教識字,只讓教孩子們學數數。

他準備用一兩年的時間,搞出漢語拼音來,然後孩子五六歲了,剛好可以學識字。

在沒有漢語拼音之前,學認字不靠音,只靠字義。不把意思記住,這個字就等於認識了也沒用,除非經過幾年的系統學習,才能真正掌握。

這也是古代蒙學更加艱難,教育難以普及的重要原因。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孩子們太小,學識字還早了一點。等五六歲了,我會把他們都安排到下馬橋農莊統一學習。」

朱棣搖了搖頭說道:「不妥。雖然你的下馬橋農莊如今招的孤兒很少,但是你把那些戰死的兵丁的孩子都安排在那裡學習,皇家子弟,豈可與平民相交?」

朱瞻基並沒有太深的階級等級之分,想要跟朱棣辯論一番。「為何不能?」

「太近,失了距離,讓那些人就少了尊卑。」

一句話就把朱瞻基說的啞口無言了。

的確,不管什麼人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現在不是後世信息爆炸的社會,貴族,特別是皇室,在老百姓的心中比神還要尊貴。

皇帝的兒子跟兵丁的兒子一起摸爬滾打,甚至許多時候還比不上那些兵丁的兒子優秀,那麼他們長大了會怎麼想?

不如我的人身居高位,只是因為生的好而已,不值得敬重。

要是等他們掌權了呢?會不會就直接推翻了這個壓迫階級?

這是很大的可能。

所以,朱瞻基馬上就知道自己錯了。

他可以對那些烈士的子女好,幫助他們,但是不能將自己的孩子跟他們放在同一個環境里成長。

他知錯就改,對著朱棣長揖道:「謝皇爺爺提醒,孫兒差點犯了大錯。」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隨我來吧,有話問你。」

朱瞻基卻沒有直接跟他走,而是回到了玩具房,輪流摸摸每個孩子的頭。「爹爹要去辦事,你們自己玩啊。」

有幾個性子軟一點的捨不得,還想撒嬌,卻被他們各自的小宮女連忙拉住勸解。

朱瞻基回身安撫他們只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有始有終,從一言一行開始言傳身教,並不是給他們撒嬌的機會。

見他們不鬧,心裡也很滿意,就施施然地離開。

等他來到自己的書房後面休息室,因為房間里只有一個李謙在,朱棣已經又來了一個葛優躺,腿還高高地翹了起來。

既然他都沒有皇帝的樣子,朱瞻基也就自在的靠在了他對面的沙發上,把腿放在了前面的一個錦凳上。

剛坐好,朱棣的聲音就傳了過來。「這把火點燃了,你有信心撲滅?」

朱瞻基很清楚朱棣的意思,開了一個放權的頭,等這些文臣消化了這一部分權力,他們又會得隴望蜀。

他笑著說道:「雖然父王對文臣優待,但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任他們放肆。只要文臣的權力不脫離皇室的裁決,孫兒就有信心。

何況,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建立新的朝議法則,其實已經是在分化他們的勢力。

不是鐵板一塊的文臣,其實並不可怕。打壓一批,拉攏一批,扶持一批。再對他們進行分化,分而治之。

到最後他們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隔閡已經難以融合,也沒有力量跟皇權競爭,只能老老實實依附皇權。」

朱棣對朱瞻基的自信格外讚賞,開心笑道:「本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你非要搞這麼複雜,為什麼?」

「很簡單啊,孫兒懶啊!為了以後多享點福,現在就多做一點。今日跟楊士奇他們說的話,一半也是孫兒的真心話。

向高祖那樣當皇帝,不是孫兒願意的,像皇爺爺這樣當皇帝,也不是孫兒願意的。

而且,朱家的子孫後代,誰能保證一定能像高祖,能像皇爺爺一樣能幹?要是出幾個昏君,這朱家的江山豈不是要完蛋?所以也要防患於未然。

如果孫兒的計畫完全實現,以後的小朝會就可以撤銷,每月只需要舉行兩次大朝會就足夠了。

皇帝是可以輕輕鬆鬆的當,大臣們也沒有了一手遮天的可能,這樣不好?」

看了一些朱瞻基寫的朝廷改革方案,朱棣對朱瞻基這樣的話也不覺得驚訝了。

因為那份計畫雖然有些驚世駭俗,但是如果真的完全實現,當皇帝真的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既不擔心大權旁落,也不擔心有權臣能一手遮天,更不擔心皇帝的能力不夠。

朝廷不再是一個朝廷,而是四個各司其職的朝廷,每一方都不能一家獨大,哪怕做到位極人臣,也只能管自己職權範圍內的一攤事,插手不了其他部門。

四家相互制約,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會分裂,分裂後的人心,想要恢複就難了。

而且,當朝廷的選拔人才從全才改為專才之後,任何人都能在自己的一方位極人臣,又何苦去跟其他部門合併呢?

即使一個人想,沒有人支持,他也無可奈何。

朱棣搖頭笑了笑說道:「你啊,就是個逆子,一點也不把祖宗,不把法統放在眼裡。」

朱瞻基也搖了搖頭說道:「皇爺爺,文人可以講儒學,皇上不可以,因為儒學就是為了讓老百姓聽皇上話的。文人可以講法統,皇上也不可以,因為法統就是為了限制文武大臣和老百姓的。沒道理天底下我最大,反而要限制我自己的。」

朱棣一拍大腿,坐了起來。「說的好,就該這樣!」

激動了一番,他又嘆道:「這話你該跟你父王好好說說,讓他明白做皇帝的道理。」

朱瞻基失笑道:「這是你的事兒,天底下哪兒有兒子教訓老子的!」

朱棣心裡原本還有一些擔心,怕朱瞻基玩的太大,玩的收不住了,不好收拾攤子。現在見他信心十足的樣子,心裡也踏實了一些。

他的內心也更堅定了要把朱高熾派出去的決心,不能讓這個兒子留在京城掣肘孫子。

他來找朱瞻基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這件事,反正這套議事法則開始施行之後,就如同一個絞索,慢慢套緊了文臣的脖子,他們掙扎的越厲害,會發現勒的越緊。

知道了文臣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