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十一章 朝議(上)

紫禁城,奉天殿。

自昨夜起就下起了小雨,到了天亮,變成了雨夾雪。永樂十七年冬的第二場雪,在新年即將到來之際,漫天飛舞起來。

朱棣坐在高高在上的龍椅上,腳下雖然放了一個炭盆,卻仍然感到絲絲冷風折磨著自己的膝蓋。

他的目光越過了黑壓壓的一片人頭,看到外面飛舞的雪花,感到自己的心情也像那些雪花一樣狂亂。

太孫帶回來了超過兩千萬兩白銀的財貨,除了一些貨物直接配發給內監,一些貨物配發給工部,剩下的金銀又成為了各部鬥爭的目標。

他將南洲之事推到了年後,就是不想過個年都過不清凈,但是鬥爭無處不在。

大明朝從來都沒有一次性獲得如此巨大數量的金銀,唯一能跟這相近的,依舊是太孫四年多前,從日本帶回來的金銀。

那批金銀讓太孫用大部分成立了兩家銀行,但是剩下的依舊讓朝廷各部都連續過了幾個好年。

戶部尚書夏元吉以前就是個守財奴,但是這幾年,終於變成了大明真正的「財神爺」。

這次的收穫更多,而且還不用再挪用一部分去建立銀行,這些大臣們你爭我搶的勁頭,也就更大了!

朱棣忍不住嘆了口氣,雖然很煩惱,但是用太孫的話說,這是幸福的煩惱。

在永樂十二年以前,大明一年的稅賦也不過兩千萬兩,這裡面因為金銀數量不足,大部分還是布匹,絲綢,糧食。

大臣們的俸祿都沒有銀子發,只能用實物來抵,每到發俸祿的時候,拉糧食的車隊擠滿了應天府的大街小巷。

但是從永樂十二年以後,大量的金銀被太孫變戲法一樣變了出來。大明的金銀數量雖然依舊不多,但是卻已經緩解了許多了。

有了這次的收入,再加上北明山銅礦,石見銀礦源源不斷地提供金銀,大明再也不用為金銀髮愁了。

還有南洲,光是已經發現的金礦,就能讓大明富裕起來。

不過這件事不必著急,有人守著,那些金銀在地下也不會跑了,晚兩年再開發,依舊是大明的。

「皇上,皇上……」

王彥低聲的呼喊讓朱棣收回了思緒,但是清醒過來,越發覺得膝蓋難受起來。

奉天殿大殿裡面共分四層,有無數台階。因為地面不是平的,也不能像其他的房子一樣在地板下面設置地暖。

這讓朱棣覺得格外寒冷,對上朝的興趣大減。這幾日要不是因為瞻基回來,許多事務都要討論,根本不會連日舉辦大朝會。

膝蓋的疼痛讓朱棣的耐心消失了,他也沒心情在這裡看戲,想要快刀斬亂麻。

他的眼睛在第三層高台上面,正躬身拜向自己的蹇義身上掃了一圈,低聲問道:「蹇尚書所為何事……」

王彥提醒道:「蹇尚書以為如今大明讀書人日漸增多,朝廷的位置卻只有這麼多。如今大明既然已經致力開發南洲,發展與西洋的貿易,那麼應該吸納更多的讀書人進入貿易的行列,這貿易不能任由我……內監壟斷。」

朱棣笑了笑,知道蹇義的建議是直接挖內監的牆角,王彥自然不願意。不過這是陽謀,即便是王彥,也不能明著阻礙。何況,他在朝堂上並無發言的權利。

沉吟了一下,朱棣看了看自己腳下二層高台上,左邊的太子,右邊的太孫,開口說道:「蹇愛卿所言正是。如今我大明四海揚威,正需要無數精英代表我大明恩澤四方。愛卿身為吏部尚書,自當為國選才……不過,這如何挑人,挑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又如何通過教化讓四海夷人歸化我大明,卻需要慎重對待。」

朱棣心中也在疑惑,剛才一群人還吵的不可開交,為何自己走了一會兒神,現在竟然不吵了。

很大可能是蹇義見吵的太厲害,故意在中間緩和一下。

他乃吏部尚書,百官之首,又是從建文帝時期就穩坐吏部尚書之位的重臣,朝中文武百官,無不要給他幾分面子。

蹇義頓首道:「這西洋各國詳情,太孫殿下最為了解。另滇國公常年出使西洋,臣希望這次的人才選拔,有他二人相助。」

朱棣遲疑了一下,點了點頭說道:「准奏。」

鄭和雖然被封滇國公,但因為是閹人,破格冊封,並無職司,所以並沒有參加朝會。

朱瞻基坐在二層高台,看著蹇義向自己微微一笑,也輕輕點了點頭,以示回應。

僅僅是拉攏朱瞻基與鄭和加入人才選拔,朱瞻基就能看出蹇義這人的玲瓏心思。

這裡面不僅有討好自己這個太孫的意味,還因為把鄭和拉進來,可以降低內監那邊的抵制。

蹇義原名蹇瑢,義這個名字是朱元璋改的,可見朱元璋對他的喜歡。

在建文帝時,他就做到了吏部尚書,永樂如今已經十七年整,他依舊穩穩坐在這個百官之首的位置。

能讓三代帝皇都寵信有加,除了能力之外,他的為人處世也八面玲瓏。

朱瞻基前世能認識蹇這個字,就是因為看歷史書知道這個人,才認識了這個字。

能在史書留名,並且得到高度評價的人物,都不會是一個簡單的人。

方才各部為了這次他帶回來的銀子你爭我搶,戶部尚書夏元吉在其中成了靶子,不管是誰,都要攻擊他一番。

夏元吉左右不是人,錢還沒有到戶部,就都把他當做目標。彷彿任何一條政策都是合法合理的,他不給銀子就是舞弊。

夏元吉當然不會隨便鬆口,而其他人為了多要一點銀子,又發展到人身攻擊上面了。

蹇義為了幫夏元吉,才把話題從要銀子,扯到了人事方面。

看到這番鬧劇,朱瞻基越發覺得財政預算制度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需要用錢的地方無處不在,大到各部經費,各軍軍費,小到一針一線,一支筆,一根墨。

歷朝歷代,都是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沒有錢就不花。

許多時候,就看要錢的能力,有些部門因為有個好主官,每月都有盈餘,還能組織人一起下館子搓一頓。

有些部門,因為沒有要到銀子,連該辦的公務都不辦了。

前幾年朱瞻基一次參加朝會的時候,就有御史狀告刑部廣西清吏司,竟然連續一整年不曾派人到廣西清查案件,所有送交到刑部的案件,都是原審批複。

朱棣大怒,召來廣西清吏司郎中謝成忠質問,才知道他們因為沒有要到銀子,連一文錢的經費都沒有。

要不是背靠刑部,他們連辦案的筆墨紙硯,都沒錢置辦。

最後這件事還是不了了之……

其實各部,各軍的大致經費,朝廷也有一筆賬。

戶部的作用就是滿足各部的運轉需求,比如說每部每年大致需要消耗多少銀子,他們心裡也有數。

在滿足了基本運轉的條件後,多餘的銀子要防範天災人禍,就這每年都還是一個大窟窿。

也就是這幾年,朝廷財政逐漸好轉起來,不會在發生連辦公經費都沒有的情況了。

鍋里有飯,碗里滿,鍋里沒飯的時候,碗里自然也就沒有了。

戶部也難,因為他們手裡的銀子都是有數的,而要錢的太多了。

夏元吉還是一個比較能幹的人,他這個戶部尚書雖然能幹,但是也經常遇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事。

這裡面,最大的責任人就是朱棣。

從靖難之役之後,朱棣也就老實了幾年,待大明休養生息之後,今年打交趾,明年打漠北,讓國家財政苦不堪言。

但是再難,也不能掩蓋因為制度落後造成的更大混亂。

得到了喘息之機的夏元吉這個時候站了出來,雙手握著朝笏躬身拜道:「陛下,臣最近自感身體老邁,常眼花耳鳴,恐不能任,特向陛下告老。」

朱瞻基正經地板住臉,朱棣卻嗤一聲笑了起來。「夏愛卿比朕還小了七歲,今年也才五十有三,正當壯年,怎可言老?」

夏元吉當然不是想辭官,身為戶部尚書,這可是大明排名第二的堂官,雖然偶爾會為銀子苦惱,但是求他的人更多。

如此大好年華,說要辭官,不過是想跟朱棣訴「委屈」。我現在為了大明被群臣攻訐,你當皇上的不幫我減輕點壓力,也太不仗義了吧!

朱棣當然明白他的心思,頓了頓說道:「前些時日,為了南洲之事群臣沸騰,朝堂之上吵成一團。今日為了太孫弄回來的銀子,你們又是這樣!

這些金銀如今還在內監銀庫,還沒有變成金幣銀幣呢,你們就如此著急?夏尚書自朕登大寶,就榮登戶部尚書之位,這些年兢兢業業,勞苦功高。

就為了一點銀子,你們就這樣對待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你通政司的事務重要?那禮部的事務就不重要?你禮部的事務重要,那刑部的事務就不重要?

前日太孫跟我講,一個朝廷,就像工部工廠的那些機器,每一個部門,都是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