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三章 新生活

時近年關,大明國力蒸蒸日上,百姓生活安定,都在為了慶賀新年準備。

大人們期待明年生活會更好,而孩子們更是放開了玩,根本不在乎寒冷的天氣。

因為大明嚴格的戶籍制度,人員不能自由流通,如今社會穩定,那些拐子都沒有生存的土壤,根本不用擔心小孩子們的安全問題。

十二月十七這一日,應天府人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出海三年的太孫歸國,皇上親自到碼頭迎接的盛大場面。

應天府所有的車船行會都被官府調到了起來,為明日艦隊的歸來做準備。

關於太孫出行的收穫,眾人紛紛猜測不斷,有說殿下獲利數百萬兩黃金的,有說殿下打下了一個比大明本土還要大的疆域的,還有說殿下帶回來了數千各國佳麗,要賞賜給有功之臣的。

老百姓們還只是當做一場熱鬧來看,但是勛貴們卻都很清楚,如今終於到了分桃子的時候了。

朱瞻基尚未前往西洋的時候,大明艦隊在南洲的發現就已經上報回了大明。

所有能有資格在其中分一杯羹的家族,為了這場盛宴,已經準備了整整一年半。

朱瞻基還沒有回來,但是不少大家族就借著大明艦隊前往南洲換防的機會,派人去那裡了解情況。

他們此前也已經在朱棣面前上書多次,為了能夠在南洲佔據一個好的地方積極拉攏盟友,與朱棣許下萬般承諾。

但是都被朱棣留書,以一切都以太孫殿下意見為主,打發了眾人。

所以朱瞻基回到應天府,首先迎來的就是這場關於開疆拓土引發的狂潮的塵埃落定。

朱瞻基抵達應天府的上午,就跟著朱棣一起先到天地壇祭天,隨後又到社稷壇祭拜,太廟祭祖。

這一場奔波下來,就已經到了晚間。朱棣並沒有在宮中設宴款待文武百官,今日的朱瞻基只是屬於皇室。

一年多都已經等了,文武百官並無不耐。他們很清楚,明天開始,關於南洲的各大金礦,還有那僅比大明本土小一點的南洲的土地分配才會逐漸開始。

進入午門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朱瞻基在午門口見到了坐在車上,行動不便的朱高熾。

他這個父親如今體重超過了兩百斤,稍微行動一下就氣喘吁吁,身體狀況令人擔憂。

在他的身邊,跟著兩個太醫伺候,各種備用藥物也是準備的非常齊全。

朱瞻基在午門口以大禮參拜,恭恭敬敬地向朱高熾磕了三個頭。

看到朱瞻基龍行虎步的神態,朱高熾的心中既欣慰,又嫉妒。

這個他的兒子,一個為大明立下不世功勛的太孫,是他的兒子。但是跟自己的兒子相比,他現在是一個連跟女人歡好,都要女人主動的廢人。

這種差距何其大……

從閱江樓碼頭,朱瞻基與朱棣爺孫相見,這一日奔波下來,爺孫倆都一直在就南洋,西域,西洋各國的情況做著細緻的交流。

為了這次彙報,朱瞻基已經準備了整整三年。在他的口中,整個世界以一種立體的,多元的方式,展現在朱棣面前。

一些以前不敢在朱棣面前提出的見解,現在也可以以摻私貨的方式,詳細地說給朱棣聽。

即使朱棣從來沒有去過其他地方,但是通過朱瞻基,他也能有了細緻的了解。

這種了解讓朱棣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妄自尊大,能夠以一種平等公正的心態,來面對整個世界。

只有睜眼看世界,才能知道大明有什麼優勢,有什麼不足。針對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能學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針對。

當晚的家宴上,朱瞻基也見到了自己全部的妃子和孩子。

在他離家之時,就已經出生了十二個孩子,還有六個妃子懷孕。

但是十八個孩子只有十四個順利長到現在,一個剛出生就夭折,還有三個因為發燒和天花陸續夭折。

這種折損率雖然有點高,但是在這個時代,再正常不過。

原名秋月的陳良媛,她的孩子也染上了天花,幸運的是抗了過來,不過卻變成了一個小麻子。

除了孩子,他的妃子也去了兩個。

一個是被封為昭訓的謝氏,是一個林黛玉式的女人,給朱瞻基生了一個孩子,本來是她人生的希望,卻染病夭折。

她受不了這個打擊,沒過兩天,就在自己的拔步床上,懸樑自盡。

另一個被封為奉儀的袁氏,卻是因為染病,沒有抗過去。

讓朱瞻基慚愧的是,他對這兩個女人的記憶都有些模糊了。

謝氏因為幫他生了一個孩子,印象還深一點,袁氏在他心中根本都記不清長什麼樣子了。

這兩人的離開並沒有影響到親人相聚的高興心情,當天晚上的興慶宮裡,張燈結綵,歡聚一堂。

一直到了亥時,朱棣才意猶未盡地主動結束了跟朱瞻基的暢談。「基兒今日好好休息一晚,明日大朝會,基兒也要參加,向文武百官講述此行收穫。」

「孫兒曉得,已經讓解師替我寫了策論,明日朝會怕是還不夠……」

朱棣哈哈笑道:「南洲如今成為了一塊大肥肉,想把那裡分配下去,年前怕是還完不成。歷年各衙門都是二十左右封印,今年文武百官知道基兒十七才回來,主動調到二十八才封印。除了二十三過小年那一天,其他時間工作,就是為了南洲的土地分配。」

朱瞻基笑著說道:「明日怕是還談不到這些,明日下朝,孫兒再跟皇爺爺好好溝通一番。」

朱棣滿意地點了點頭,帶著昭懿貴妃和一眾內侍離去。

而朱高熾這個時候已經有些撐不住了,打了一個呵欠說道:「為父有些睏乏,也先去休息了。不過基兒在做計畫的時候,不要忘了彭城伯一家,還有那些文官勢力。沒有他們的配合,以後這些地方的管理,會是大問題。」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孩兒曉得了。」

他們雖然離去,但是朱瞻基也沒有鬆懈下來。一路上,他聽沐昕和張輔他們介紹的大明情況,都是宏觀上的,許多細節問題,包括幕後的原因,還需要多聽聽金闊和咨情司孫林的彙報。

還有錦衣衛的案卷,這些才能讓朱瞻基細緻了解自己不在的這三年,大明具體的發展脈絡。

孫嫻這個時候來到了朱瞻基的面前,輕聲問道:「殿下今日在何處休息?」

朱瞻基搖了搖頭,看了一眼胡善祥和藍煙,嘆道:「剛回宮中,事務繁忙。你們都先休息吧,我現在要去找金太監和孫少監說話。」

欠了三年的債,可不是那麼容易還清的啊!

……

……

沿著大江一路逆行,雖然順風,但是船隊每個小時的速度也不過剛過十里,比在海上要慢了許多。

卡爾索利他們乘坐的海軍戰艦一路緩緩而行,越向西走,越能感覺到大明的繁華。

江邊的水車越來越多,並且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矗立在江邊。這個時候,他們已經知道了這些不是水車,而是大明的工廠區。

這裡的人們通過水車的動力,不僅能夠舂米磨面,還能通過水車進行紡織和繅絲,據說大明的棉布,絲綢,都是用這種水車加工出來的。

還有火槍和火炮,也是用水車加工出來的,不過沒有人知道到底是怎麼加工的。

如此大片的工廠,還沒有抵達應天府,大明的繁榮已經給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卡爾索利的眼中,大明唯一比不上羅馬的就是這裡低矮的房子了。羅馬到處已經有兩層,三層,甚至是五六層的建築,但是大明這裡大部分都是一層的房子。

不過,大明這方面越差,對他這個建築學家來說,能夠發揮能力的地方就越大。

特別是在大明如今有了神奇的水泥的時候,這些土屋都應該被拆除,建造出更堅固的房屋。

當監督終於抵達了應天府的東北,看到眼前連綿不絕的城市,所有人都被震撼住了。

羅馬已經是如今西方最大的城市之一,但是人口也才二十萬,而這座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一百五十萬。

在此之前,他們根本不能想像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究竟是什麼樣,但是現在他們知道了。

僅僅是從應天府的東北,抵達城市北方的閱江樓碼頭,他們就行駛了一個時辰,兩個小時。

江邊到處都是工業區,到處都是碼頭,數不清的各種船隻在各個碼頭進進出出。

這個閱江樓碼頭就比羅馬最大的城市廣場還要大,碼頭全部都是用水泥修建,有幾十條棧橋,能夠同時停靠上百條船。

舉目遠望,一座又一座的房子根本看不到邊,這還是外圍啊,要是進了城牆,不知道會有多麼繁華!

這就是應天府啊,一座夢幻一般的城市。

以後,他們就會在這裡生活。

「爸爸,我們已經把行李都準備好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