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鷹擊長空 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

拜占庭帝國只是朱瞻基憑藉歷史記憶為他們起的名字,但是事實上,從公元四世紀開始,一直到現在的十五世紀,這一千一百年來,從來沒有拜占庭這個名字出現在羅馬帝國的記載中。

朱瞻基不記得拜占庭這個名字的由來,之所以按照歷史記憶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歷史上的羅馬帝國實在太多了。

從古羅馬帝國,到東西羅馬帝國,包括現在勢力最大的神聖羅馬帝國,羅馬教廷國,羅馬這個名字在歐洲的傳承不僅從來沒有斷絕過,並且各國都以羅馬這個名字來標榜自己的正宗傳承。

拜占庭帝國作為從古羅馬時代就傳承下來的悠久帝國,但是因為位於東西方交戰的前線,遠離歐洲的中心,所以雖然血脈正統,卻逐漸被邊緣化。

對於這樣一個因為大戰而衰落的帝國,按說大明應該扶持,讓他們繼續成為東西方的絞肉機。

但是這個時候,朱瞻基的個人情感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他對這個帝國沒有一絲好感。

因為這個帝國的衰落,卻滋養了另一個帝國的崛起。而這個帝國給華夏造成的傷害,遠遠大於後世的日本給華夏造成的傷害,那就是俄羅斯帝國。

他們雖然被奧斯曼帝國奪取了首都,趕到了寒冷的北方,但是他們一直沒有放棄打通向東的通道。

他們的衰落讓俄羅斯這個位於極寒地帶的小公國,成為了豪強,並且在今後的幾百年里,開始一路向東發展,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國家。

他們殺害了無數的華人,奪取華人的土地,並且奪取了世界第二大黃種人國家薩哈共和國,將亞洲的北部變成了他們的國土。

這一世,朱瞻基當然不會讓這件事重來,他從一開始就考慮,直接斬斷他們伸向東方的手。

所以他選擇了先犧牲拜占庭帝國,而不是扶持他們與大食人鬥爭。

大食人的宗教雖然讓人厭惡,但是他們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多人種的民族。閃族人,大食人,突厥人,蒙元人,形成的勢力雖然龐大,但是內鬥也很多。

更主要的是,他們的東方有印度人,大明,西方有歐洲白人,留給他們發展的餘地並不大。

歐洲人的發展,大明因為距離太遠很難控制,但是相對來說,大食人就要好對付的多。

特別是大明已經決定對付帖木兒國,朱棣過兩年要御駕親征,所以朱瞻基將視線主要放在了歐洲人身上。

在給錢壯的信里,朱瞻基雖然沒有詳細闡述針對各國的不同策略的目的所在,但是明確給出了指令,要求錢壯在針對兩支艦隊的時候,主要目標放在勢力更弱一點的拜占庭帝國身上。

錢壯只是大明的一個中級將領,他不明白大明遠征,貿易的意義。但是他身為直屬朱瞻基的第一艦隊的將領,在執行朱瞻基的命令的時候,卻不會打一點折扣。

將麾下的四十艘船分成兩撥攻擊陣型,每個攻擊陣型十五艘船,另外留了十艘船作為後備軍隊。

大明的艦隊雖然經歷了三次大型海戰,但是前兩次在日本都屬於是圍剿,只有第三次在忽魯謨斯,才是真正的海戰。

大明艦隊的戰術,也逐漸從一開始的混亂,到了忽魯謨斯一戰,才形成了真正的適應現代海戰的戰術。

那就是利用風帆的慣性力量,利用繞前戰術,讓艦隊如同沸騰的水花一樣,以旗艦為中心點,艦隊向前以開花的陣型,在艦隊側舷面對敵軍的時候,進行開炮。

這樣的戰術可以避免大明的戰艦被更加靈活的西洋戰艦包圍,排成一個開花陣型的大明艦隊,也不怕對方的小船打亂自己的陣型。

更重要的是,即便又一些船能夠靠近大明的艦隊,但是面對火槍的優勢火力,他們也不能進行接舷戰。

這種戰術對依舊以接舷戰為主要戰鬥方式的西方艦隊來說,是捉摸不透的,更是猝不及防的。

他們看到大明的艦隊向中間集結,然後沿著一條直線,向兩邊以圓弧線又散開的時候,根本不能理解。

奧斯曼人的戰艦迎了上來,而拜占庭的戰艦卻嚴陣以待,想要看清楚大明的戰術。

在他們看來,自己擁有絕對的優勢,大明的艦船雖然更大,但是數量太少,他們並沒有太放在心上。

可是,當大明的艦隊以兩隊直線,向兩邊散開的時候,大明艦隊上面的火炮開火了。

轟隆的巨響如同天雷響起,在平靜的海面上讓所有人肝膽欲裂。

不論是奧斯曼人,還是拜占庭人,他們一開始都以為是天神發怒。直到看清是大明艦船上面的火炮開火,他們才稍微安定了一些。

然後,他們的艦船以更快的速度沖了上來,想要圍剿住大明的艦隊。

但是他們不知道,大明艦隊已經滿帆啟動,形成了橫著的8字形攻擊陣勢,他們再多的船,也只能成為靶子。

如今的船隻都是木製,面對石彈的攻擊,可以說是毫無抵抗力。而且西方的艦船並沒有大明艦船的水密艙技術,只要水線左右中了一發石彈,等待他們的命運就是船隻解體或者是傾覆。

一艘艘奧斯曼帝國的船隻,沖的越快,死的越快。以至於薩姆松還沒有反應過來,就有超過二十艘船已經失去了戰鬥力,海面上已經漂浮了數百士兵。

看到這一幕,薩姆松才真正明白,為什麼大明只有四十艘船,就敢向他們兩百多艘船攻擊。

大明有火炮,而且大明已經能把火炮裝在木製的艦船上了。

火炮在攻城的時候如今的威力還不算太大,但是面對木製艦船,威力大的驚人。

而奧斯曼人竟然還無知地向大明艦隊圍剿,主動送上門去。

他可不想自己的艦隊只能被動挨打,然後一艘艘地被擊沉在家門口。

「立即掛退兵旗,撤退……」薩姆松看著自己的士兵在海面上哀嚎,雖然痛不欲生,但是根本沒有拯救他們的想法。

他只想趕緊撤退,保存自己的實力。

士兵沒有了可以再招募,但是如果沒有了船,他的軍隊就名存實亡。

奧斯曼的船隻還沒有進攻到大明艦隊的跟前,就倉皇撤退,但是這是海戰,即使想跑,在海面上調整航向也需要時間。

薩姆松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船隊四散而逃,然後被大明艦隊一一擊沉。

相比奧斯曼的艦隊,拜占庭的艦隊因為一開始就處於側後方,所以面對大明艦隊炮擊的時間也要更晚一點。

在奧斯曼的船隻一一側翻的時候,他們還沒有與大明的左路艦隊正面相撞。

所以他們有了更多的調整時間,傷亡也要少的多。

如今的大明火炮雖然有象限儀,橫標儀的輔助,但是準星依舊低的可憐。這不是因為炮兵的技術問題,更多是因為火炮后座力引發的船隻震蕩。

大明艦隊的攻擊陣勢是一直在移動的,這也更加降低了火炮的準星。

不過,如今的火炮大多是水平攻擊,而拜占庭的艦隊又集結在一起,所以依舊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他們的船隻在如雨的石彈攻擊中,只要是被擊中了重要部位,就只能無助地聽天由命了。

論起速度,不管是拜占庭還是奧斯曼,他們的船隻要小了一半以上,有些更是小舢板。而且他們的船隻都是軟帆,相比硬帆,他們的船隻更加靈活,速度也更快。

錢壯站在旗艦的船頭,手舉望遠鏡,看著戰場上的情形,忍不住露出自豪的神色。「不堪一擊!」

站在錢壯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左右兩翼都只有十五艘船,卻追的敵軍各自兩百多艘船四散而逃。

這的確是不堪一擊,不過這不是士兵的武力因素,而是因為武器的差距,科技的差距。

幾百年後,滿清面對西方火槍的無奈,提前了幾百年,在西方世界重現。

不過這一次,赴死的不是華人,雙方的位置顛倒了過來。

錢壯卻沒有這些感慨,這種不對稱的戰爭,甚至激發不了他的熱情。在他的眼裡,這樣的海戰不過是一場實彈演習一般。

這次三軍對壘的位置位於達達尼爾海峽的南端,這裡被奧斯曼人稱之為恰納卡萊海峽,海峽的兩端分別連接愛琴海和達達尼爾海,是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水道。

這裡的東側是奧斯曼,西側是拜占庭,這條六十公里長,最窄處只有一公里的海峽,不僅是亞歐分界線,更是兩國海軍百年征戰之地。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特洛伊古城,就位於海峽南部的東海岸。

拜占庭的陸地力量絕對比不上奧斯曼,他們在失去了大部分歐洲國家的支持以後,只能咬牙苦撐。

但是在達達尼爾海峽,因為歐洲各國捐獻的火炮,他們守住了這個海峽中部最窄處的克里巴哈爾城堡,牢牢控制著海峽西側的這個重要要塞。

如今的兩國因為都無力征戰,處於短暫的和平期,海峽被兩國共同守護,雙方都擁有通行權。

當面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