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鷹擊長空 第四十章 殺無赦

帖木兒帝國是西察哈台汗國後裔,在蒙元人的鐵蹄下,突厥人屈服了很長一段時期,但是蒙元的勢力衰退,給了他迅速發展的機會。

帖木兒從洪武十二年開始,先後奪取了波斯和阿富汗,進而攻佔兩河流域。洪武二十年征服花剌子模,洪武二十一年之後,多次進攻欽察汗國,毀其首都薩萊伯克爾等城市,統治亞美尼亞和南高加索。

洪武三十年,他攻下了德里蘇丹國首都德里,屠殺戰俘超過十萬人,佔領印度北部。

如今的德里蘇丹國已經完全成為了他的附庸,在帖木兒國混的不如意的貴族們,到了德里蘇丹國,就能變成太上皇。

蒙元人,突厥人,大食人,雅利安人,還有印度人,就這樣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或許不能說是食物鏈,而是生態鏈。

這種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直接影響了後世六百年的世界生態意識。

歐洲人自從有了文明意識,其實一直都是處於一直封建領主的平等意識下,他們哪怕打的再狠,也一直守著他們的一套規則。

只要敵人認輸,就不會趕盡殺絕,用聯姻在上層社會之中形成親屬關係,失敗的敵人可以用贖金來買回自己的性命。

但是蒙元人讓他們認識到了敵人的兇殘,他們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把敵人斬盡殺絕,搶奪他們所有的財產,看著他們親屬痛哭流淚,騎他們的馬,強姦他們的妻子和女兒。

這種文明的倒退和殘暴直接影響了歐洲人以後對異族的態度,對印第安人的屠殺,對非洲和亞洲人的屠殺,都是他們從蒙元人那裡學來的。

他們對歐洲自己人是套準則,對其他人是一套準則,就是從蒙元人這裡學到的。

看到這些德里人,朱瞻基忍不住走神了,心裡想著該如何糾正這種意識形態。

他不認為這種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一套好的規則,像大唐時期,漢族對異族的融合,對異族的思想控制,才是真正好的規則。

在漢人與異族之間建立鮮明的等級,卻不完全阻斷底層人向上層奮鬥的渠道,這種社會規則更文明,也更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在大唐時期,漢族比其他民族的人更高貴,但是漢族並不拒絕其他民族人的上升通道,在那個時期,許多異族也能在大唐為官,只是比漢族更難一些。

對待鄰國,只要你承認我的這一套規則,我就認可你,並且接納你。

所以那個時期,不管是朝鮮,日本,還是吐蕃,都承認唐朝的正統,自認屬國。

但是唐朝時期有兩個方面的政策錯誤,導致了這一規則的失敗。

一是唐朝並沒有重視技術和經濟的控制,不管什麼先進的技術,都無所謂地送給異族,導致了異族的迅速發展。

那個時候的朝鮮,日本,吐蕃,包括阿拉伯人,都是靠著大唐的先進文化和技術,迅速發展了起來。

二是大唐中央政權賦予了節度使太大的軍權,重武輕文,導致了支強幹弱,中央政權的控制力衰落太快,短短的一百年時間,朝廷就幾乎失去了對基層的控制。

論武力對比的懸殊,唐朝遠遠比不上漢朝,但是為什麼不管古今中外,都認為唐朝是漢族最鼎盛的時期呢?

這不是指國力鼎盛,而主要是文明的鼎盛!

明朝如今的基礎比唐朝更好,因為唐朝初期的突厥和吐蕃都非常強盛,有心腹大患。

可是如今的大明幾乎沒有了任何敵人,連草原民族現在都被大明收拾了。

現在唯一比不上的是人口……

朱瞻基查了皇宮裡面的記載,北宋宣和四年,全國人口普查是九千多萬人,但是到了元朝至元十一年,全國人口僅剩下不到九百萬人。

明朝建國初期,當時的全國人口盤查是不到兩百萬戶,不過當時隱戶太多。到了洪武十四年,因為明朝大肆發放土地,藏在山裡的百姓紛紛出山,這個時候的人口普查是一千一百萬戶。

而永樂五年,大明重新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經過了三十年的發展,大明的戶數增加不到一千萬,但是人口將近六千萬。

這裡面,江西的人口最多,達到了一千多萬,佔了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這主要是因為北方的戰爭,導致了百姓都逃到了南方的江西。

這也是明朝初期,為什麼大明的進士,狀元大多都來自江西的原因,人口基數在那裡啊!

北方的人口大量減少,主要都在山西一地,因為那裡山多,便於百姓藏匿。

朱元璋還怕北方的百姓與異族勾結,將山西的百姓移居湖廣。

相比後世的十幾億人,如今的六千萬人只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數字。大明的土地都拋荒了許多,也是大明不願意發展海洋政策的主要原因。

「殿下……殿下……」

朱瞻基抬起頭,馬歡才低聲說道:「使節脫不花花向殿下獻上西域美女兩人,汗血寶馬兩匹。」

望著高台下的一眾使節,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我大明與德里歷史淵源甚久,大唐時期,玄奘法師就曾到德里那爛陀寺遊學譯經,兩國民間往來頻繁。如今兩國雖然山高地遠,缺少往來,但兩國貿易卻能互補,今後當大力拓展。今我大明在柯枝設置西洋行宮,今後每年都當運送大批大明貨物至此。你國所需我大明特產,都可報與我內監官員。」

那脫不花花是個蒙元人後裔,一口流利的漢話,交流不成障礙。他抱拳說道:「殿下,我德里雖不如大明繁華,卻也盛產黃金,民間不缺食糧,不管布料,絲綢,瓷器,茶葉,我國都大量需求。但,外臣聽聞大明如今有一種火器,可以隔空傷人,不知可否售於我國?」

還真敢想啊!朱瞻基笑了笑,搖了搖頭說道:「我大明與德里雖無利益之爭,但火槍乃是我大明立身之本,概不外售。若是民間之易貨,什麼都好說,國之重器,不在民間易貨之列。」

如今不管南洋也好,西洋也好,都知道了火槍的厲害。他們當然想要得到這種武器,但是朱瞻基是絕對不會出售了槍支,然後讓他們有機會對付自己的。

除非等大明以後的武器升級了,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時候,才會有選擇性地售賣一些低級武器,讓他們自相殘殺。

對方不論怎麼說,朱瞻基都不理睬他們,直到天色已黑,他們才只得怏怏離去。

「殿下,德里人所送美女如何處置?」

「帶過來我看看,合我心意就留下,不合心意就賞賜給軍中將士吧!」

女人對他來說已經不是享受,只是負擔了。

不管怎麼說,他都做不到像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把女人只是當貨物一般,不當人看。

如果收了那個女人,就必須對她的人生負責。只是收集到後宮裡,睡一覺,然後就讓她一輩子在後宮裡寂寞老去,死去,他不忍心。

這兩個女人都是波斯女人,容顏嬌美,也符合朱瞻基對女人的審美,身材苗條,而沒有粗壯感。

不過她們的容貌對朱瞻基來說缺少震撼力,他也就沒有了太大的興趣。「將她們一人賞給劉安,一人賞給趙永亮。囑咐他們,軍事機密不可泄露。」

劉安和趙永亮都是中級將領,他們不像薛祿,朱真這樣的主官,每到一地就會有藩王貢獻美女。

賞給薛祿他們,他們也不會在乎,賞給更下級的將領,他們並沒有在艦隊里攜帶女眷的權力,也不一定能保住這些美女的能力。

朱瞻基可不想因為女人,鬧的下面將士之間起矛盾。

回到了後宮這裡,朱瞻基就聞到一股濃郁的中藥味,他心裡緊了一下,問道:「誰生病了?」

領路的李亮說道:「稟殿下,只是最近春燥,馬良媛她們上火,喉嚨痛,並無大礙。」

朱瞻基點了點頭,放下心來。水土不服的問題,是每個人的體質問題。這在後世都避免不了,這個時代更是尋常。

這次出海,軍中消耗最多的就是治療皮膚起疹子的葯和消火的葯。抵達印度後還稍微好一點,在南洲期間,超過一半士兵都出現過水土不服和上火癥狀。

不過朱瞻基如今的體質不同,幾乎沒有出現過任何不適,這一點讓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驚詫。

晚上安頓下來,朱瞻基一晚上都沒有睡好,一直在想著如何應對印度這個地區。

以後加強對這裡的控制是一定的,但是干預到什麼樣的程度,如何實施,都是需要耗費大量精力的事情。

鄭和他們忙碌了一夜,第二日一早就把西亞各國的位置,簡介,都抄錄整齊,在地圖上也標註下了各國的位置。

雖然這個地圖比較粗略,但是最少朱瞻基一看,就能知道每個國家大約在什麼位置。

雖然知道國家的位置所在,但是對於當地的特產,大明掌握的並不多。

印度也盛產鋼鐵,煤炭,黃金,還有世界上不多的天然硝石礦。

這裡的硝石礦比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