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鷹擊長空 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

自下西洋開始,王景弘已經基本清楚了自己這個殿下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很多方面,他跟那位以赫赫戰功登基的陛下很像。

雖然他的性格看似很好,從不輕易動怒,凡事喜歡講道理。但是在對待敵人的冷酷方面,比那位陛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許多時候,這位殿下看起來根本不像一個年輕人。他思維縝密,行事老辣,精於借勢,而且非常擅於布局。

這次下西洋,所有的事情他都有了完整的計畫,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再來指指點點。

不要說他還是一個年輕人,就是一個成年人也比不上他,那位太子今年已經四十歲,但是在許多方面,都還比不上這位太孫。

他雖然常年在外,不參與皇宮的事務,但是也很清楚,現在基本大部分的內侍,都已經下注在了這位殿下身上。

不要說皇宮那些人,就連他跟鄭和,現在不也是投靠了這位殿下嘛!

在這位殿下抵達之前,他就從先期抵達的內侍那裡,知道了他的心意。

對德里蘇丹國動武,肯定符合大明的利益,但是絕不會符合這位殿下的利益。

因為他的上面還有一個太子,而他現在做的越多,以後與太子之間的矛盾就會越大。

更重要的是,這場仗即使打贏了,他也落不到好,只會讓陛下和太子更難做。

已經形成了統一的口徑,王景弘不緊不慢地說道:「殿下,此去西洲四萬里,你已答應了陛下,最短兩年,最長三年就要回京。如果現在興起戰事,德里距此三千多里,半年之內絕對結束不了,那麼西洲……」

朱瞻基笑了笑說道:「我大明如今士氣正旺,火槍犀利,只需一萬士兵就能打敗他們。」

王景弘並沒有否認,他很清楚這塊大陸上軍隊的戰鬥力。這裡因為森嚴的等級劃分,士兵根本不想給貴族們打仗,除了一些私兵,可以說毫無戰鬥力。

他們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大刀長矛,戰事稍有不利,就四分五散。

雖然現在他們也有一些火藥,能製作一些簡易的手擲彈,也形成不了威脅。

除了一些象兵有可能給大明造成威脅,但是在火器面前,什麼士兵都不可能擋住大明的軍隊。

王景弘堅信,只要給他一萬火槍手,他在聯絡一些盟友,提供後勤幫助,他都敢立軍令狀,抓住對方的國主。

聽了朱瞻基的話,他點了點頭笑道:「的確如此,但是殿下如果不留在此,打贏了對殿下又有何用?如果殿下留在這裡,西洲就去不了……」

朱瞻基哈哈一笑,這個王景弘跟鄭和一般,從來不會直接勸諫,但是通過分析將利弊呈現在朱瞻基的面前,讓朱瞻基一目了然哪個選擇更好。

其實朱瞻基早已經打消了進攻德里的念頭,他現在不過就是試探一下自己的這些下屬們,究竟有沒有沆瀣一氣。

這種試探果然一下子就試探出來了,不過他也沒有懲治他們的念頭。不管鄭和也好,王景弘也罷,他們都是內侍。

在如今的政治的環境下,太監集團,文官集團,武將勛貴集團三足鼎立,只有太監集團是真正與皇家一體,沒有方向之爭。

武將們為了功勞,或許會主動挑起戰爭,文官們為了搶權,也會故意設置一下障礙,顯示自己的重要性。

但是太監們除了喜歡貪幾個錢,絕對不會跟皇室反著來。

大明的前期的政治體制與清朝有顯著的不同,區別就在於整個國家的經濟是完全控制在內監的手裡。

雖然朝廷有戶部,但是戶部除了農稅,商稅幾乎等於沒有。如今的海關也好,大型工場也罷,幾乎都是內監控制,以至於朝廷需要問皇家內庫要銀子,才能填補窟窿。

文官們為什麼要反對下西洋,還不是因為下西洋賺的大量金銀,並不是繳納給國庫,而是收於內庫。

國家的金銀流通全部都是內監控制,官窯,織行,包括茶葉,除了內監就只有一些私人行會控制,戶部當然想要搶了這份收益。

以朱瞻基想來,幾十年後的土木堡之變,主要就是文官們的圈套。

通過一場順水推舟的戰爭,一下子把宦官集團,勛貴集團一網打盡,同時限制了皇權,這可是一石三鳥。

自土木堡之後,皇權就被限制在了皇宮,勛貴集團一蹶不振,宦官們在這樣的局勢下,也根本謎語了跟文官較量的資格。

自此以後,文官們掌握了整個國家的大權,這種沒有限制的權力,導致了沒有監管的腐敗,最後一直把大明朝玩完。

朱瞻基不怕現在的宦官集團聯合起來,因為十二監,四局,八司,這內監的二十四個衙門,中間的利益之爭也是非常嚴重。

而且外有武將勛貴集團,文官集團,他們現在就是再齊心,也不會成為大患。

他只在乎內監這些人是不是跟他一條心。

得到了王景弘的答案,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你安排一下,今日我就見一下柯枝的國主,還有那些德里人。」

站在新建的大殿門口,能夠看到天邊被夕陽映照成粉紅色的天空,這裡的落日真是美不勝收。

長長的車隊載著各種御物進入行宮,朱瞻基要在這裡待半個月以上,幾千人的安置,今日不一定能全部安排好。

劉萬湊在朱瞻基的身邊,跟朱瞻基講著在這柯枝國遇到的一些趣事,這次下西洋,也讓他的見識豐富了許多。

其實不僅僅是他,朱瞻基身邊的所有人都同樣如此。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次他們出來已經一年多,走了不止三萬里路,一個個都稱得上見多識廣了。

這種鍛煉別的不敢說,最起碼他們一個個的眼界都寬了許多。

這個時候,一個小黃門小碎步跑了過來,在高台下稟報:「柯枝國國主攜眾位王子到……」

朱瞻基點了點頭,輕聲吐出一個「宣」,就轉身進入了殿內。

李亮略微尖細的聲音就大呼道:「宣柯枝國主暨眾王子覲見……」

這句話被前殿伺候的內監們一聲一聲傳了出去,一直到宮門口。

不一會兒,柯枝國主可亦里攜帶自己的二十多個兒子一起進入了大殿。

這柯枝國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前,就與大明建立了聯繫,當時的國主還是可亦里的父親。

永樂元年,朱棣遣中官尹慶齎詔撫諭其國,賜以銷金帳幔、織金文綺、彩帛及華蓋。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來到了柯枝國,柯枝國主隨後遣使上貢。

第三次下西洋,鄭和抓了錫蘭國的國主,柯枝國國主可亦里嚇的不輕,連忙又遣使入貢。

這一次,他們的使者姿態很低,主動請賜印誥,封其國中之山。

朱棣讓內監刻印,並派鄭和印賜其王,鄭和來到了柯枝之後,在柯枝國神山刻下碑文,命勒石山上。

朱瞻基見了可亦里,主動提起此事,說道:「此誥文孤只是有所耳聞,卻未親眼所見,故此明日先安排一番,孤當親自登神山,閱誥文。」

有通事的翻譯,可亦里連忙應下說道:「此乃盛事,小王定當妥善安排。殿下能否寬限幾日,讓小王準備妥當。」

一邊的鄭和提醒說道:「殿下,柯枝百姓混居,道路狹窄,若欲前往,這安全不可不安排妥當。」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那就待我離開之日再去……」

可亦里聽了翻譯,鬆了一口氣,又跟朱瞻基說起他們柯枝國的一些情況,言語之間不離想要大明援助之意。

如今印度大陸上面的這些國家都是城邦國,每個國家的勢力都不大,經濟更差。

不管是大明的茶葉,還是瓷器,絲綢,都是他們緊缺之物。

在沒有大明的絲綢之前,他們這裡除了土布,就是本地也非常貴重的沙麗。絲綢的出現讓當地土王格外喜歡,那些女人都以絲綢服裝為美。

朱瞻基沒有直接答應,也沒有回絕。這次他出行的時候,本來就帶了一些賞賜給各國的禮物,但是他肯定不願意無條件的援助,所以還要看他們的表現。

可亦里也向朱瞻基發出了邀請,說好了明日傍晚,在他的王宮舉行晚宴,款待朱瞻基。

這種外交禮節,朱瞻基爽快地答應了下來,並且答應了帶自己的幾個嬪妃去參加晚宴。

在大明,女人是不能參加宴會的,即使是親眷,也只能在後院相聚。

不過這裡的風氣不同,可亦里最開始還怕朱瞻基會惱怒,見他答應了下來,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朱瞻基會答應下來。

等打發了他離開,鄭和才不悅說道:「這些土人不懂禮儀,女眷如何能參加宴會,要是出點什麼意外,衝撞了貴人……」

朱瞻基搖了搖頭笑道:「所謂入鄉隨俗,不外如此。既然此處有此習俗,我就答應了又何妨。何況嬪妃身邊都有內侍,宮女,又有誰敢衝撞?滇國公無需擔心,孤不是那種老古板,故現在交給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