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鷹擊長空 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

但是,願意留下的開創一片新天地的人有,猶豫的人更多。

如今的大部分宗室人員都是好吃懶做,貪生怕死之輩。雖然不會讓他們孤身前來,既然來此肯定會配備相應的護衛以及百姓,但是他們依舊不願意辛苦地開荒種田,開礦。

朱瞻基也不急著逼他們,因為這次前來的目的,只是讓他們見識一下海外風月,不要讓他們覺得海外全部都是蠻夷之地。

在星城分成了兩批人馬,王景弘帶了大約三萬人先下西洋。在星城又留下了幾千人繼續駐守和建設新城,所以朱瞻基現在的主力探索隊大約將近七萬人。

探索隊分配出去了一萬八千人,留在船上的人員還有上萬,另外的四萬人全部上岸,在岸上修建簡易基地。

這個基地暫時不會啟用,所以主要是平整土地,修建碼頭,然後還有一個主要任務就是修建蓄水池。

因為城市西方的山區,布里斯班這個地方,是僅次於悉尼與墨爾本的澳洲三大水源區之一。

這裡有兩條大型的河流入海口,在缺少飲水的南洲,這裡可謂是風水寶地。

朱瞻基讓人選擇的登陸點位於後世的布里斯班市中心東方的紐斯特德,這裡是兩條河中間的一片丘陵地帶。

這裡沒有多少大型樹木,也就沒有大型動物棲居,加上兩條河的滲透,士兵們只挖了不到兩米深,地下水就已經冒了出來。

雖然這裡的水鹼性有點大,並不算好喝,但是再向上游的水質也是如此,除非到山區去取水。

但是到了那裡,大船根本無法進入,進出非常不方便,所以只能將就。

超過五千士兵一起動手,將這個蓄水池挖的非常大,不到五天,就挖出了超過五萬方土,在蓄水池的旁邊堆起了一座小山。

這也代表,這個蓄水池的蓄水能力超過了五萬方。

挖出了這個蓄水池之後,依舊是用船隻從海灘上拉來海沙,在蓄水池底鋪滿。

為了防止水質腐敗,還專門在最低的位置挖出了一個排水口,讓滲透出來的水能流動起來。

朱瞻基把自己的興趣放在了建設基地上面,那麼與這裡土人接觸的任務,自然就安排給了鄭和。

而鄭和也的確比朱瞻基更適合這項工作,他的性格溫和,耐性也很好,跟這些土人接觸最合適。

從探索隊出發之後的第五天,就有一些土人代表被帶到了基地。

這些土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只是形成了最初級的統治階層。

跟他們打交道非常困難,想要正常接觸,首先要先教會他們說簡單的大明話。

朱瞻基當然不會幹這些事,他這個太孫,在他們這群根本沒有太多等級之分的土人心裡,並不一定比其他人高貴多少。

最多,恐怕就是他們能理解的部落首領的後代吧!

但是他們的部落制度並不是繼承製,而是最原始的誰最強壯,最能幹就能當的推選制。

所以,他們根本不能理解朱瞻基的身份。

其實從這方面來說,最原始的政治制度,其實也是最開明的。

整個社會發展到最後,依舊採用的是推選制。

他們對朱瞻基的身份理解不了,但是他們對看到的東西卻能輕易地理解。

那些土人被帶到基地之後,每個人看到巍峨的戰艦,無不跪下磕頭,祈禱,對大明人彷彿神一樣對待。

大明人的衣食住行,行禮,無不引發了他們模仿。

他們很快就跟著大明人學會了吃米飯,吃麵條,用筷子,許多人吃著這些從來沒有吃過的飯菜激動地流淚。

朱瞻基之所以沒有見他們,除了現在懶得搭理他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不習慣穿衣服。

將這樣的野人帶到大明皇太孫的面前,也太掉面子了。何況,朱瞻基跟女眷待在一起,不可能因為他們,就讓女眷們迴避。

在朱瞻基的心裡,自己的女人比他們重要多了。

何況,他對這些野人也沒有多大興趣。在後世,他見多了他們的後代。

他也知道澳洲的野人在這個年代被分成了大約五百個部落,因為天氣的原因,他們在南洲北部的人口,甚至還要多於南部。

因為在北部,他們一年四季都不需要穿衣服,不需要蓋被子。

但是在南部,那裡是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到了冬天,還必須要穿衣服。

而他們不會製作衣服,只會穿獸皮,蓋被子對他們來說更是奢望,依舊只能利用乾草和獸皮。

澳洲的土人雖然被統稱為土人,但是分了超過五百個大型部落,語言也不是互通的。

除了臨近的部落,把北部的土人帶到南部,他們也無法跟其他土人交流。

正是因為如此落後,如此笨拙,澳大利亞一直到十九世紀才承認他們是人,又一直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才承認他們有公民權。

朱瞻基雖然沒有滅絕他們的思想,只不過是想利用他們幹些體力活,然後留他們的女人給開發南洲的士兵們解解悶,而不是有人道主義的憐憫之心。

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華人的同化能力比那些白人要強的多了。

白人幾百年都同化不了土人,黑人,美國到了二十一世紀依舊被民族矛盾困擾。因為沒有統一的文化,他們不同民族根本無法融合。

相比華人,在同化方面他們落後了幾百年都不止。

先是利用他們的勞動力,然後通過挑撥離間減少他們的男性,同時利用聯姻讓他們的女性跟華人生孩子,這樣幾代之後,純種土人的數量就會劇烈減少。

當這些人一個個都用筷子,都說漢話,寫漢字的時候,自然就變成了一個民族。

白人無法同化其他民族,不是因為膚色,不是因為民族融合,更主要是白人從來不肯給其他膚色的人同等的教育,還有就是信仰的排外性。

他們想要保持自己的優勢,人為地製造隔閡與等級,最後反而害了他們自己。

而信仰也是其中只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他們的排外性,導致了其他膚色的人只能在自己的民族性面前尋求寄託,又人為地製造了對立。

但是東方自明朝初期的儒釋道三教合一,形成了東方特色的包容性文化和信仰的交融,就成為了最先進的文化制度。

而這一點,由於西方社會在信仰和文化方面的剝離,使他們根本無法形成統一的文化融合。

兩種不同的文化模式,在思想性方面絕對是東方文化先進。但是在拓展性方面,卻是西方文化更先進。

因為儒釋道的三教合一,形成了一種圓滿的自我循環的系統。在大一統的思想桎梏下,就缺少了顛覆,缺少了懷疑認知,也導致了除了思想上,其他應用學科的落後。

而西方在文化和信仰方面的人為剝離,形成了文化方面的活躍,思想方面的封閉,也造成了後世社會的叢林法則。

在以前,朱瞻基一直認為西方的那一套是對的。

但是來到這個世界,隨著他對文化,社會方面的了解,他發現了東方文化的優越性。

這個世界不必非要是對立的,競爭的,也可以是融合的,互補的。

朱瞻基利用日本人當勞動力,在南洋搞漢化政策,實際上都是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

當然,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也要區分不同的方式,不能拿一套框架來套用所有地區。

這也就是說只要能達到同樣的目的,不能在乎用一種方式。

而這個時代,統治階層卻往往喜歡把一套框架往所有事情上面套,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在朱瞻基與鄭和他們這些主要下屬進行了一番溝通之後,所有人都精神抖擻地開始跟各個小部落的代表接觸。

在這種雞同鴨講的交流中,發生了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烏龍事件。

比如大明學子想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對方學會說大明話;比如通過手勢交流,大明人想要讓土人帶他們去找黃金,卻被帶到他們的仇人那裡,想要借大明的人的能力消滅對方。

比如大明人想要教土人禮儀,讓他們穿上衣服,他們卻不習慣布料貼在身上的感覺,穿上的衣服不一會兒就被脫了。

還有一些土人,根本沒有廉恥之心,當著所有人的面,不論場合都能大小便等等。

但是相互的了解和熟悉,就是在這種誤會與挫折,教導與磨礪的過程中,跌跌撞撞地發展著。

這些土人在某些方面可謂是愚蠢之極,但是畢竟是人,既然是人,就有向前發展的動力,就有向上之心,就有屬於人的智慧。

特別是年齡小一點的土人,他們的接受能力更強。幾日下來,就能辨別清楚你我他之分,也學會了利用手勢和表情,與大明的人員進行簡單交流。

當然,這種交流是不平等的,也不可能平等。

大明人的自我感覺就彷彿是化身馴獸場上馴獸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