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鷹擊長空 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

在建立大明形象上,鄭和是有功之人。

但是時代的局限性,包括整個大明的外交策略,並沒有一個長遠的發展思路,這就導致了大明實際上是賺了面子,丟了里子。

一個個小國都是名義上的歸屬,大明沒有任何政策上的舉措,更談不上實際控制。

而且這些小國家每次上繳的貢賦,還沒有賞賜多。不談貿易的利潤,大明在這種國際關係中,沒有得到任何的好處。

以永樂九年拜里米蘇拉進貢為例,進貢的是一頭長頸鹿,美其名曰麒麟。

但是得到的賞賜,遠遠多於他們的付出。

他們抵達應天府的時候,賜王金綉龍衣二襲、麒麟衣一襲,金銀器、帷幔衾衣洗具,妃以下皆有賜。

等到要回家的時候,賜王玉帶、儀仗、鞍馬,賜妃冠服。

臨走的時候送行,賜宴奉天門,再賜玉帶、儀仗、鞍馬、黃金百兩、白銀五百兩、鈔四十萬貫、錢二千六百貫、錦綺紗羅三百匹、帛千匹、渾金文綺二、金織通袖膝襕二。

而且王妃及子侄陪臣以下,宴賜有差。也就是說,人人有賞。

而大明付出了這麼多,還要幫他們守護國門,不讓暹羅欺負了他們。

大明的付出和回報,根本不成比例。

這不是鄭和的責任,而是整個大明的政治人物,只沉醉於八方來朝,天朝上國的虛名之中。

這一切,到了朱瞻基這裡,就要全部改變了。

朱瞻基可以不在乎面子,但是一定要得到里子。

沒有足夠的利益,大明沒有任何義務來幫他們。

現在,就從麻喇迦開始,用這個小國來殺雞駭猴,以儆效尤。

以我大明為尊,就必須要一切都跟著我大明走,說我大明話,寫我大明字,守我大明禮。

想要明裡一套,暗地一套,行不通了!

朱瞻基一聲令下,整個艦隊的管理系統就開始忙碌了起來。

針對麻喇迦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政策。不管是從文字,語言,習俗,還是年號,紀年方面,都要制定一套統一的方案。

這裡面,有些東西是現成的,有些東西卻要現立。

數千文臣,文官,文人們都各抒己見,終於在抵達麻喇迦的時候,拿出了一套粗略方案。

這套方案在外交關係上,並無多大的改變。也就是說,在明面上,依舊延續大明針對南洋各國的外交方案。

但是在朝貢制度,文化交流,經貿往來,包括後世最重視的外交權,全部都有了相應的改變。

朱瞻基現在不能改變朱棣定下來的南洋各國的三年一朝貢的次數,卻可以要求各國朝貢的貢品種類。

像以前的「祥瑞」什麼的,還有有多遠給我滾多遠吧,要送貢品就要來電實際的,不管是金子,銅錠,還是木材,大米,小米,只有這些資源類的貢品,大明才會承認。

經貿往來這一塊的改變不大,因為現在的定價權基本上也在大明手裡。而且各國缺少大型的船隻,基本上只能被動回應貿易。

只要大明卡住了進口的貨物種類,這些國家自然會向大明的要求靠攏,他們並沒有太多可以談判的條件。

可以說,大明可以沒有他們,但是他們離不開大明。

然後就是外交權,這個裡面要分有自衛能力的國家和沒有自衛能力的國家。有自衛能力的國家,有自己的軍隊,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獨立外交權。

但是像麻喇迦這樣的國家,原本就是幾個村子,在大明的扶持下,才在麻喇迦站穩了腳跟。

如今的麻喇迦雖然佔據了馬來半島的南端,但是總人口都不到兩萬人,要不是大明扶持,把暹羅給控制住了,人家暹羅早就把他給滅了。

這樣完全依靠大明的貿易,依靠大明在這裡設置官廠才能生存的小國,給他們外交權就是浪費。

然後就是朱瞻基最重視的文化交流,這個文化交流實際上就是文化侵略。雖然這種侵略不會動刀槍,卻遠比刀槍的作用更大。

當南洋各國,一個個都說大明話,寫大明字,穿大明款式的衣服,過大明的習俗。那個時候,他們不就是正宗的大明人嘛!

所以,這個時候,那些文臣和儒家弟子是最激動的,朱瞻基他們已經做好了宣傳,就指望這次跟上的幾千的儒家弟子,一個個都留在南洋各國來教書育人。

哪怕他們一個個最多能待兩年,但是也不怕,因為後續還能從大明召來更多的文人。

朱瞻基甚至還在計畫,等他這次回來,掌握了大權。以後的科舉,哪怕中了進士,也要先到南洋來實習兩年,然後才能回大明當官。

雖然這會遭到一定程度的抵制,但只要做好宣傳,不怕他們鬧翻天。

眾人對這份計畫還有些顧慮,因為朱瞻基簡直是推翻了原本大明對南洋各國的既定政策。

但是卻沒有人敢反對,因為現在儒家學子們對這份計畫充滿了信心。

金純身為禮部右尚書,也是這次文臣之中地位最高的,他當然也比其他人更早就看出了朱瞻基這份計畫的狠辣之處。

如果一切都能按照這份計畫發展,不用一百年,只需五十年,整個南洋,不管哪個民族,都會成為大明的忠實子民。

所以,他也是推動這個計畫最積極的人,甚至他怕那些文人想不通,每天都冒險乘坐傳令船,到各個船上去宣傳,去給那些文人們講解其中的道理。

也是這個時候,他跟同樣對這件事非常積極的解縉,越走越近。

從解縉這裡,他也知道了朱瞻基大力推廣算學,符號的計畫。

這一切,加上朱瞻基在日本的所作所為,讓他原本對朱瞻基的一點意見早就煙消雲散,將朱瞻基視為具有大胸懷和遠見卓識的明君。

當艦隊抵達麻喇迦的時候,這一次,金純和金闊,禮部和內監聯合起來,把朱瞻基抵達麻喇迦的儀仗,擺到了最高標準,存心要在南洋各國的世界面前,建立朱瞻基的個人形象。

朱瞻基站在旗艦的最前方,在旗艦還沒有進港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這個時代,設施最完善,防衛最森嚴的港口。

整個港口,層層防護,溝渠縱橫,藉助地理優勢,組成了一個堅固的堡壘。

今日的港口彩旗招展,碼頭上人潮湧動,應該是歡迎的人群。

王景弘站在朱瞻基的身邊,介紹說道:「自永樂二年,鄭總監選定了麻喇迦作為我大明艦隊的南洋落腳點。這十幾年來,已經將此地建成了南洋最堅固的水寨。最外圍以木柵欄為界,中層建有五米城牆,然後是瓮城,最後才是內城。

內城共有倉房四十八座,共計四百八十間,每一座倉庫都有水渠隔斷,有木橋相連。從南洋收購的糧食,木料,銅錠等物,都會在此轉運。

倉房區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斷巷,易守難攻。

港口區則以戰艦為首層防護,中有浮木火彈,預防水攻,後有三十六門火炮,可覆蓋攻擊港口區水域。第四艦隊麻喇迦水寨共五千五將士,並家屬計近兩萬人。」

朱瞻基點了點頭問道:「家屬何以為生?」

「南洋貿易利潤不薄,一應俸祿全額發放。其家眷在舊港有田,可聘當地土人種植,衣食無憂。」

朱瞻基又問:「可有家眷從事貿易?」

王景弘遲疑了一下才說道:「應該是……有的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大明最重要的物資轉運點,要是沒有人做生意還不正常了。

何況,分的地在舊港,現在人卻都集中在麻喇迦,肯定是有利可圖。

只要不是因私廢公,損公肥私,朱瞻基對這種行為並不厭惡。

李亮踩著小碎步快速地走了過來。「殿下,快到岸了,請先去更衣。」

朱瞻基嗯了一聲,又看了一眼這個水寨說道:「這是我大明耗費巨資修葺的官廠,如今卻成為麻喇迦抵抗暹羅的依靠。我大明啊,就是寧願虧了自己,也不願虧了他人。」

一眾將領和隨從,相互之間看了看,都不確定朱瞻基心裡的真實想法。

麻喇迦水寨與舊港水寨,這是大明最南方的根據地。自建立舊港宣慰司之後,就有兩支艦隊來到遠離大明萬里的異國他鄉。

因為遠離大明,在大明海軍全部都改制以後,只有這裡,依舊保持著原有的編製。

這個時代,幾乎沒有換防的思維。每一個軍隊的布防,確定以後,幾乎就是生生世世留在這裡。

所以這些軍人的家屬都會一併被安排過來,在此落地生根。

沿著旗艦甲板上的城牆上沿,朱瞻基從船頭來到了船尾。青梅,綠竹,並一幫女官就開始各司其職,忙碌了起來。

有人專門負責給朱瞻基洗臉,有人負責梳頭,有人拿來龍袍,有人給他穿鞋襪。

只是一會兒工夫,就把朱瞻基打扮一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