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鷹擊長空 第十二章 代理人

在呂宋,朱瞻基已經立下了許柴佬這個釘子。

相比一個虛銜的總督,直接將呂宋這個相當於半個省大小的島嶼列為州府,給許柴佬一個實權的四品知府銜,就直接將他牢牢地綁上了大明這條大船。

為了衣錦還鄉,為了將職位轉化為更大的權力。即使不用朱瞻基來推動,許柴佬就會努力開發呂宋,控制呂宋。

再加上朱瞻基在呂宋留下的實習的文官,測繪的羽林衛學士兵,還有錦衣衛與咨情司人員的幫助。

更有新式火槍這種超過當地好幾代的先進武器,本來就長袖善舞的許柴佬很讓朱瞻基放心,他絕對能加快呂宋島的漢化速度。

許柴佬是朱瞻基在呂宋安插的代理人,那麼東王長子督馬含就是朱瞻基在蘇祿國挑選的代理人。

東王巴都葛叭哈喇今年已經五十二歲,熱帶地區的人壽命都短,他是三王之中年紀最大,也最德高望重之人,但是朱瞻基知道他的壽命不久。

西王麻哈喇葛麻丁控制著包括霍洛島在內的群島地區,但是這些小島地域有限,加上島民沒有紛爭,勢力卻最弱。

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的勢力雖然不小,佔據了包括巴拉望群島和婆羅洲的東部地區,但是勢力分散,幾個子女之間也是各不相服。

更主要的是,他的勢力受到了渤泥國以及滿者伯夷國的威脅,而朱瞻基並沒有幫他的想法。

朱瞻基巴不得這些南洋小國之間一直打下去,他們打的越厲害,大明作為仲裁國在這裡面可以獲得的利益才更大。

至於東王的勢力則主要是在棉蘭老島的西部,也就是後世的三寶顏半島以及巴西蘭島。

由於當初有另外兩王的支持,他面對吉馬刺朗國也是佔據了絕對優勢,勢力拓展到了棉蘭老島整個西部地區,當地的土人部落對他的統治都比較支持。

相反,吉馬刺朗的那些部落,相互之間的鬥爭更加慘烈,要不是沒有絕對把握,東王早就統一了棉蘭老島。

朱瞻基到來的時候,三王就已經準備一起北上大明,去拜見如今的大明皇帝,想要把蘇祿國併入大明,以期得到大明的支持。

鄭和艦隊的數次來訪,已經讓他們知道,大明手指縫裡漏一點,他們就吃不完了。

別的不說,只要大明能給他們幾艘大船,他們就能征服周邊的大部分部落。

不要說四千石的戰艦,他們連四百石的海船都造不出來,現在用來貿易的最大海船,都還是從許柴佬手裡買的四百石貨船。

而這種四百石的海船,也是許柴佬能生產出來的最大海船。

因為南洋各島並沒有適宜造船的木頭,這些木頭都還要從大明,從交趾購買。

這種差距,絕不是簡單的船的大小差距,而是整個生產技術的天與地的差距。

朱瞻基先是給他們許下了無數天花亂墜的承諾,其實沒有一點實質上的承諾,最後勸阻下了他們今年就去大明拜見朱棣的想法。

朱瞻基讓他們等上一兩年,等他回返的時候,會帶著他們一起前往大明。

之所以不想讓他們現在就去,他就是想趁這兩年的時間,讓督馬含掌控住現在屬於東王的勢力。

從抵達呂宋府後這段時間跟督馬含的接觸,朱瞻基對督馬含這個心向大明的王子,還是比較滿意的。

督馬含今年三十四歲,只比他的父親小十八歲,在如今的東王勢力範圍內,他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推崇。

他身體強壯,作戰勇猛,而且足智多謀。在朱瞻基接觸的所有土人裡面,他的漢話說的最好,對大明的歷史也了解最多,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領導型人才。

特別是,這個人有野心,又很通政務,更懂識趣。朱瞻基雖然跟他打交道不多,但是也能看出來他是個人才。

而通過其他渠道對他的了解,朱瞻基確定了這是一個值得扶持的對象。

只要有了朱瞻基的扶持,兩年的時間,讓他打下整個棉蘭老島都很有可能。

當然,朱瞻基不會給他提供火槍,他畢竟不是大明人,還要長久觀察一段時間。

但是像大明淘汰下來的鋼刀,鐵矛這些武器,在南洋群島,已經算是比較先進的武器了。

他們這裡,除了領導級別的才能配阿拉伯彎刀,大明的鐵刀,士兵們基本都是青銅和黃銅的武器。

雖然青銅和黃銅更加貴重,但是作為殺人的武器來說,就不夠看了。

但是這些南洋小國也沒有辦法,他們有無數的金礦銅礦,錫礦,但是就是沒有大鐵礦和煤礦。

即便是有鐵礦和煤礦,他們的鋼鐵冶煉技術也遠不足融化鋼鐵,只能通過進口來得到鐵器。

不管是刀劍,還是長矛,甚至包括切菜的菜刀,匕首,鐮刀,他們都需要進口。

朱瞻基當然知道在蘇門答臘島,在婆羅洲就有鐵礦和煤礦,但是他不會告訴這些人的。

確定下來了要扶持的人選,那麼接下來就是要派人出面拉攏。

這件事最合適的人選是黃淵,但是面對自己人黃淵出面合適。面對他「國」的一個王子,黃淵的職位還是有點低了。

要是這個督馬含不知道黃淵的前途遠大,看到大明派一個小官員跟他談,還以為朱瞻基看不起他呢。

內侍這邊,不管是王景弘還是金闊級別都足夠了。但是他們是內侍,又不像鄭和一樣得到皇帝授權,有通使之權,讓他們這些內侍出面,只會讓文臣們抓住把柄,吃不了兜著走。

但是文官首領,禮部右尚書金純這個老傢伙朱瞻基一直摸不透底,他對朱瞻基的任何命令都執行的很好,從來不拖後腿,但是總喜歡問的一清二楚,什麼事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像在呂宋島設立呂宋府,封許柴佬為呂宋府知府,然後委任官員輔佐許柴佬將官府的管理框架支起來。沒有他的幫助,根本不可能幾天之內就把一切工作都安排好。

而許柴佬得到老傢伙的幫助,把自己手頭上的人力物力都告訴了他,只用了兩天的時間,他就把許柴佬手底下的幾千人,按照不同的能力,分派了各項工作。

然後又從隨行的文人裡面,挑選了二十多人,將府衙的職能擔當起來,有經過三天的觀察,調整,就把一切都弄得理理順順。

這隨便換一個人,都不可能有他做的好,包括朱瞻基自己都不行。

許柴佬這件事好歹一開始就有定論,朱瞻基說服了朱棣,朱棣也不在乎在海外封一個實權知府。

朱棣同意了,吏部這裡肯定就沒有障礙。官袍是現成的,官印刻一個就好了。

金純對這種既定事實的事情當然不會反對,所以用心做事。

但是籠絡督馬含這件事是朱瞻基的個人行為,想要金純幫忙,就必須要把一切前因後果都告訴他。而朱瞻基並不想在他面前留下一個工於心計的印象,而且扶持一家,挑起戰爭,金純這個老頑固也不一定會同意。

考慮了一番,朱瞻基決定讓解縉來辦這件事。

解縉現在雖然官職不顯,但是要說大明朝在境外比較有名的名人裡面,他最少要排在前十。

他是大明朝有名的大才子,許多外國的百姓,不知道吏部尚書是誰,但是絕對聽過解縉的大名。

而且他也是朱瞻基一直都「尊敬」的老師,以後朱瞻基當了皇帝,他可就是帝師。

只要知道他大名的人都知道,他現在官職不顯,是朱棣故意壓制,留到以後輔佐朱瞻基的。

等朱瞻基登基,即使不可能直接擔任太師,一部尚書也是跑不了的。

當朱瞻基把這件事跟解縉一說,解縉二話不說,立即就答應了下來。

他這個人性格雖然有缺陷,但是能力還是有的。屬於情商比較低,智商卻非常高的那個類型。

勾心鬥角他不行,安排一件事給他做,他肯定不會壞了事。

何況,他還有一個精明能幹的侄兒,一個做事靠譜的兒子幫他。

朱瞻基不相信,以他的名望出馬,這件事他還能做不好。

來到霍洛島兩天,朱瞻基一直在忙於應酬。雖然蘇祿國的所謂王爺,官員,不過是跟部落首領,部落長老一樣的職位,但是他們畢竟控制著幾百個小島,將近兩百萬百姓的大型勢力。

想要控制整個南洋的各大勢力,每一家都不能疏忽,因為在任何一地的相關決策,都會有連鎖反應,影響到其他地區。

朱瞻基並沒有擺出高高在上的態度,他雖然依舊擺著大明皇孫的架子,但是在態度上,卻主要以親和為主。

至於架子,那都是內侍,禮部的官員們,自然而然地架起來的。

這些南洋的土人也就認這一點,真要沒有一點架子,那是丟了大明的臉面。

就比如,幾十個御廚用精湛的手藝,做出了十幾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根本不用顯擺,這些美味佳肴就讓這些沒有見過世面的土人們覺得白活了。那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