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鷹擊長空 第十一章 各國

自呂宋府出發,越是向南,信風的影響就越弱。艦隊所有的船帆全部打開,但是微弱的季風只能推動船隻緩慢的前行。

在沒有動力的年代,完全依靠風力行進,赤道兩邊五度以內簡直就是帆船的禁行區。

可惜的是如今蒸汽機的技術還在試驗階段,不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也就只能忍受這緩慢的航速。

除了風力的影響,赤道無風帶因為氣溫高,地面氣壓降低,產生赤道低壓帶。由副熱帶高壓向赤道低壓輻合的信風,加強空氣垂直運動,但此上升氣流地面不感覺有風。

在它控制下的天氣特點是氣壓低、濕度大、多雲、多雷暴,是海上航行要避開的區域。

朱瞻基對這種氣候特徵有著充分的認識,甚至可以說,整個船隊再也沒有人能比他更了解。

前兩世,他當了幾十年的船長,對全世界的氣候特徵,季風影響,洋流狀況都有著非常清楚的了解。

特別是他在擔任打撈船的船長以後,手裡搜集了全世界每一個海洋區域的洋流和氣候影響。

但是,他的這種了解並不能直接轉化成命令,一切都還需要聽從如今這個時代最熟悉當地海情的嚮導的引導。

朱瞻基密切關注每一個航行指令,他不需要親自下命令,他只需要在一些時候,糾正一些小錯誤就好了。

他們這些嚮導雖然不如朱瞻基對全世界的海洋情況了解,但是在區域位置,他們的了解並不比朱瞻基少,甚至更清楚。

比如菲律賓地區的暗礁,航海線路,朱瞻基肯定沒有他們了解的仔細。

在掌握了新式的地圖測繪之後,船隊上的每個羽林衛學出來的士兵,都繪出了標準比例尺寸的海圖。

三日之後,船隊終於穿出了米沙鄢群島西部的暗礁區。這裡是呂宋島南部與巴拉望群島之間最複雜的航海線,沒有嚮導的引路,就連朱瞻基也不了解暗礁的分部情況。

可是,進入蘇祿海以後,艦隊的情緒不僅沒有放鬆,反而更加緊張了起來,因為進入赤道低氣壓區以後,許多士兵的身體都出現了不適應的情況。

士兵們的身體因為強壯,生病的很少,但是那些文官,女眷,還有宗室們,一下子就病倒了數百。

炎熱的氣候讓許多人都忍受不了,這也讓五國的王子們憂心忡忡,生怕朱瞻基取消了前往了蘇祿國和渤泥國的行程。

當大明艦隊抵達呂宋的時候,除了從應天府就隨艦隊回返的使節們,蘇祿國和渤泥國,包括滿者伯夷國和馬魯古國王,吉馬刺朗國都派出了王子來迎接朱瞻基一行。

蘇祿國是呂宋南部,蘇祿群島的一個海洋國家,他們的領土大致包括了巴拉望群島,婆羅洲的東部,還有蘇祿群島以及東部的一些島嶼。

這個國家猶如一個聯邦,是三王聯合執政,其中以東王為尊。

而渤泥國就是後世的汶萊一帶,他們原本是滿者伯夷的屬國,但是後來獨立,自成一國。

這個國家的國王麻那惹加那最為仰慕大明,在永樂六年年攜王后,王子一行一百五十多人,泛海來訪,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

麻那惹加那到了應天府之後,看到大明如此繁華,就像舉國投靠大明,但是朱棣和文臣們卻嫌渤泥國太窮,不要。

麻那惹加那在南京遊覽月余,終因不幸染病,雖經御醫精心調冶,終因病情過重,病逝於南京會同館。

在他臨死之前,留下遺言:希望體魄托葬中華。意思就是生不能做大明人,死也要做大明的鬼。

朱棣知道後遵照渤泥國王遺願,以禮葬王侯的儀式,將渤泥國王葬於南京城南石子崗,並以西南夷人身份入籍中國墳戶,世代為之守墓,並為陵墓建詞立碑。

並封麻那惹加那乃之子遐旺黃元孫繼承王位,並派人護送他歸國。臨走前,明成祖朱棣皇帝設宴,為他餞行,並賜贈黃金、白銀。

麻那惹加那其實就是福建泉州人黃森屏,他的兒子遐旺黃元孫繼承王位之後,他的姑姑黃元麗生了一個女兒,後來這個女兒又嫁給了一個阿拉伯人沙里夫阿里,這就是汶萊的第三任蘇丹。

吉馬刺朗國則是以後世的棉蘭老島為基地的一些部落的總稱,那裡沒有一個完整的國家制度,還處於奴隸社會,十分落後。

他們派人來迎接,也是想要大明艦隊能拍一些貿易船隻過去,與他們交易。他們的國家落後異常,除了豐富的銅礦讓他們擁有一些銅製品,連鐵刀都沒有。

而馬魯古國則是後世的香料群島一帶,他們也是如今與大明貿易最為密切的國家。因為國力虛弱,他們抵擋不了其他國家的侵略,這些年,一直在尋求投入了大明的懷抱,得到大明的保護。

滿者伯夷則不同,他們曾經是南洋勢力最大的國家,雖然因為滿剌加等國的崛起,已經將他們逐出了蘇門答臘和婆羅洲,但是如今仍然佔據了富饒的爪哇東部地區。

他們也是唯一沒有派王子來迎接的國家,不過艦隊裡面卻跟隨著他們的使節。

他們的擔心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朱瞻基知道,他是沒有太多機會出國的,這也可能是他唯一一次下西洋,所以,不管哪個國家,他都會走一走。哪怕現在不能將這些國家收入大明的懷抱,但是也要奠定這個基礎。

不過,這種意圖也不能表現的太過於明顯,不能讓這些國家知道了他的意圖,表現出更加急迫的心態。

這主要是如今的大明,只是把他們視為負擔,根本不想搭理他們。

朱瞻基的身邊跟隨著數百文臣和數千文人,他們同樣反對這些國家加入大明,增加大明的負擔。

朱瞻基這個時候沒有親政,在這方面還沒有太多發言權,更不能跟他們對著來。

進入蘇祿海以後,馬欣和沈黛兒都生病了。這種低氣壓加上濕熱,讓生活在北方的人大多不習慣。

更為嚴重的是,不少士兵都患上了嚴重的皮膚癬。

他們生活的船艙非常悶熱,衛生條件又差,這種小病是避免不了的。

現在朱瞻基住的旗艦船尾三層和四層已經全部被布幔圍了起來,所有女眷都只在四層封閉活動,然後讓那些士兵們休息的時候能夠睡在甲板上。

在這方面,四次下西洋的經歷,大明艦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治療各種疥瘡和皮膚病的葯,都準備了許多,所以雖然患病的士兵不少,卻沒有影響士氣。

最為影響士氣的是緩慢的船速,以前的艦隊是飛馳,現在的艦隊就像在爬。

從呂宋到蘇祿國。不過兩千里,跟泉州到呂宋的距離的差不多。但是從泉州到呂宋只用了不到五天,現在五天還沒有走到一半。

這個時候,朱瞻基與王景弘和航海的師傅們也探討了軟帆的使用,不過與王景弘的一番話,讓他打消了想要試驗軟帆的計畫。

從唐宋以來,東西方的交流並不少。東方的硬帆和西式的軟帆各有千秋,相互之間並不是沒有借鑒。

中式硬帆優點是:便於操作,用一個滑輪便可升起,需要的人數少,升帆時間短,特別適合近海和江河貿易。其次是硬帆適用於大船,軟帆裝在大船上根本帶不動。

缺點是:由於支撐點只有一個,所以帆的面積有限,大量使用木質骨架也限制了其吃風,因此航速很慢,跨洋航行時效率低下。然後硬帆只能一升到頂,不能根據情況調整帆力,這點對於海戰和穿越島群都不利。

西式軟帆優點:吃風大,支撐點多,所以面積可以更大,速度和載重都有極大優勢,另外即使是同一桅上軟帆是一節一節的,可以根據情況調整帆力,這樣的好處一是有利於海戰和躲避礁石,二是如果遇到較小的風暴時也可以安全慢速行駛。

缺點是:操作複雜,需要大量船員,升帆時間長。16世紀開始西方大船的帆就是由橫帆、拉丁帆和斜桁帆三部分組成,模塊多,程序繁瑣,滑輪只能用於調整繩索不能直接升帆。而且軟帆需要的操帆的船員數量最少也是硬帆的三倍以上,這一點是相比硬帆最大的不足。

如果想要將軟帆和硬帆混合使用,這就需要進行各種試驗,還必須要重新設置桅杆,目前來說,這種條件不成熟。

至少要等到到了舊港之後,先用幾艘船進行改裝試一下,找出最佳的組合方式,才能大規模試用。

將這個任務布置下去以後,朱瞻基也就不再班門弄斧,每天躲在旗艦後方的小甲板上,在陰涼里避暑。

航海的生活是極為無聊的,特別是在船速如此慢的時候。所有人的情緒都有些低落,哪怕是麻將和撲克也只能緩解這種低落。

特別是這些女人們,她們在船上根本就沒有自由,只能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裡生活。

也就是這個時候,艦隊舉行了一系列的競技比賽,其中包括了格鬥,刀陣,長槍陣,盾牌陣,射擊,火炮等項目。

雖然現在還是預賽階段,但是各種項目都受到了戰士們的熱烈追捧,特別是格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