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鷹擊長空 第八章 控制手段,解開心結

跟在內侍的後面,許柴佬輕一腳重一腳地登上了三層的甲板,剛一站穩腳步,就看到一個高大的身影走了過來。

連人都沒有看清,他再次跪了下去,顫著聲音喊道:「泉州許柴佬,拜見太孫殿下。」

「不必多禮,許總督身為大明子民,于海外傳揚我大明威名,乃有功我大明。且起來說話。」朱瞻基來到了他的面前,使了一個眼色,李亮就會意地上前扶著許柴佬。

因為連續磕了兩次頭,又都是大力跪叩,他的額頭有著青紫,但是這點傷對他來說似乎一點也不放在心上,眼睛裡滿是興奮的神情,老淚縱橫。

這種激動與興奮也是大部分老百姓見到他的神情,在如今這個時代,能夠親眼見到皇上,哪怕是他這個皇孫,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無上的榮耀。

許柴佬這才直起身來,看清了朱瞻基的相貌。

太孫年紀雖幼,但成熟穩重,眉骨高聳,不怒自威。一臉短髭修整的整整齊齊,雖然與大多數文臣期待的文士長須有些偏差,卻更能讓人感受到他逼人的氣勢。

如此好男兒,真不愧是我大明帝國的皇孫,以後的帝國繼承人啊!

朱瞻基對許柴佬倒是有些失望,身為皇孫,他天天見的都是這個時代最拔尖的一撥人,不管是儒雅的文官,還是雄壯的武將,他都見的多了。

這個許柴佬雖然也算一方大豪,但是畢竟是商戶出身,處於社會的中下階層,在外形上就要遜色一大截。

不過他能組織起一大船隊,雄霸一方,自然也不是簡單地從外表上就能判斷的。

朱瞻基雙手一背,輕聲說道:「隨孤來……」

跟在朱瞻基的身後來到船頭,暮色之中,呂宋的山河變成了一個深色的輪廓,展現在他們的面前。

朱瞻基盯著呂宋島的山巒看了一會兒,才輕聲問道:「自北明街到大明街,一去兩百里全是溝壑縱橫的平原?」

許柴佬連忙低頭稟道:「稟殿下,南北兩百里,東西一百里,有泉州府加上福州府大小,全都能開墾成肥沃的水田。若精耕細作,一年可三熟,即便當地土人隨意種植,也能一年兩熟。」

朱瞻基前世也是農村出身,自然知道所謂的精耕細作就是多了育秧這道程序。若是單獨育秧,三個多月就能收一季水稻。

但是土人大多懶惰,大部分時候就是將種子撒在田裡,靠天吃飯。

即便是這樣,呂宋平原這火山灰沉積的肥沃農田也能長出讓他們吃不完的糧食。

朱瞻基點了點頭問道:「如今呂宋島上有多少人可有統計?」

「這……」許柴佬回道:「稟殿下,土人以部落聚居,除了大明街平原地帶,山裡也有不少部落,根本無法統計。就在離此不遠之處,還有數千南宋時期遷移過來的百姓,他們住在山區,對小人也不搭理,只是偶爾跟小人換一些日用品。不過在大明街以北的平原地帶,如今各族民眾大約有二十萬人,其中半數都是勞力。」

朱瞻基又問:「這半數勞力是包括女人了吧?」

「是!」

「南方蘇祿國大約有多少人?」

這一次許柴佬沒有半點遲疑,直接回道:「超過百萬人!」

與後世不同,如今的菲律賓各地,不是呂宋島上人口眾多,而南部的各小島才是主要的聚居地。

這裡的小島大多都是火山岩堆積,上面只要有平地,就是非常肥沃的土地,而且因為山不大,所以沒有瘴氣,非常適宜居住。

越向南,距離赤道越近,進入赤道無風帶以後,也沒有颱風侵襲,所以那裡才是土人的天堂。

而呂宋島上毒蟲甚多,颱風頻繁,加上瘴氣四溢,所以人口根本比不上南部的小島。

後世的西班牙入侵菲律賓,為什麼以宿務為據點,而不是以呂宋為據點,主要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辛辛苦苦修建的房子,可能一陣風過來就倒塌了,誰願意住這樣的地方?

朱瞻基沉吟了一會兒又說道:「孤知道你這幾十年來在呂宋的所作所為,你做的非常好。這些年,你從福建召集了數千漢人,在呂宋島篳路藍縷,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勢力,也拓寬了我們漢人的生存環境,這是有大功的。」

許柴佬跪下了身子,激動地說道:「殿下能體諒小人,就是死了也不虧了。」

朱瞻基迴轉過身,單手扶起他,他哪裡敢讓朱瞻基來扶,連忙站起了身子。

朱瞻基說道:「對於有功之人,孤怎捨得你去死。孤要你好好活著,為你許家,為我大明,繼續開創不朽功名。」

「小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以前朝廷對你的支持不夠,今後自當大力扶持。你可有什麼要求?」

「小人並無所求,只要殿下吩咐,刀山火海小人也絕不皺眉頭。」

朱瞻基知道自己的身份太高,許柴佬心情激蕩,恨不得以身報國,哪裡敢跟他提條件。他向站在一邊的黃淵和金闊招了招手,他們立即快步走了過來。

朱瞻基介紹說道:「這兩位一位是都知監大太監,負責整個艦隊的貿易,一位是海軍後勤守備,負責整個艦隊的物資調配。以往朝廷對你的支持不夠,讓你只能在呂宋各族之間儘力轉圜,牽扯了大部分精力。今後當由朝廷來為你解決後顧之憂,而你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要儘力收服各部落,讓他們成為我大明的心腹,為我大明發展貢獻力量。」

許柴佬的臉上露出了一絲茫然,有些不明白朱瞻基的話。但是他又不敢開口問,所以只能望向了黃淵二人。

黃淵身份最低,所以他開口解釋道:「殿下準備將呂宋改為呂宋府,在呂宋設立官衙,衛所,水寨。而許總督對呂宋情況最為了解,自然是呂宋知府的不二人選!」

許柴佬又驚又喜,跪下說道:「可小人並非進士出身,只是粗通文墨……」

朱瞻基笑道:「無妨,一應副手,文書自然有孤安排。在呂宋設府,將呂宋納入我大明疆域,乃是一項長期國策。讓你當知府,並非是讓你享福,要將島上百萬民眾納入我大明子民,這條路並不容易。黃守備,你與許總督,不,以後該稱許知府了,你與他細細分說一番,待會兒由我設宴款待眾人。」

黃淵笑著說道:「許知府請隨我來……」

看著許柴佬有些魂不守舍地隨著黃淵離去,朱瞻基忍不住笑了起來。

鄭和封他的總督,並不是大明的官職序列,也就是說,這個總督是不被大明內部承認的。

哪怕他是個總督,回到了福建,見到一個縣令,他依舊要參拜。

但是如果將呂宋納入大明,設置呂宋府,那呂宋知府可就是響噹噹的四品官員。因為呂宋面積龐大,比大明一個布政司都大,所以這個府哪怕現在稅收很低,也肯定是上府。

這個上府的知府,是名正言順的四品官員。從一介白身到四品知府,如果是在大明境內,肯定會遭到百官反對,吏部肯定不定不會用印。

但是現在是在海外蠻夷之地,那些官員把到交趾任官都視為流放,更別說這跟大明並無陸地相連的孤島了。

朱瞻基這次帶出來了這麼多的文人,目的就是想要讓他們躲在海外進行一番歷練,所以不怕沒有地方安置他們。

等他下西洋回來,這些文人也都歷練一年多了,是不是人才,已經能夠看出來了。

跟著黃淵來到了他的公房,許柴佬看到他的房裡那幾十個文書,還有堆積如山的公文,就知道這個守備雖然官職不顯,但是絕對是殿下重用之人。

黃淵將他請到了自己的桌前坐下,然後拿出了一疊文稿問道:「許總督,我這裡有一些呂宋的調查,想先與你交流一下,看看數據是否有偏差……」

面對黃淵,許柴佬就自在的多了,不像在朱瞻基面前進退失措,有了一方大豪的氣勢。

「黃守備請說,鄙人知無不言。」

「自永樂五年,許總督第一次返回福建,這十年來共從福建遷移過來民眾約四千五百人,過半都是青年民壯。」

許柴佬點了點頭說道:「海禁之後,東番民眾遷移回了泉州,漳州等地,人多地少,總要給鄉民找一條活路。」

黃淵笑著說道:「我不是要跟你清算舊賬,殿下對許總督的所作所為是支持的,所以不必憂慮。」

許柴佬點了點頭說道:「數量差不多,不過這些年鄉民成家立業,繁衍後代,又多了數百孩子。」

黃淵問道:「是否大多都是與土人婦女成婚?」

「是!」

黃淵嘆了口氣說道:「背井離鄉,都不容易啊。」感嘆了一番之後,黃淵又問道:「許總督現在名下有十二艘兩千石以上大船,如今具有戰鬥力的民壯,加上從土人僱傭的民壯,押運,自保的民壯大約是三千人,可對?」

許柴佬最開始的勢力不敢擴張,但是從獲得鄭和的「封官」之後,以總督的名義,將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