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鷹擊長空 第七章 呂宋

永樂三年鄭和下西洋巡蒞呂宋島時,奉詔委任旅菲僑領許柴佬為呂宋國總督,統攬軍、政、財、文大權,泉州人許柴佬也成為了大明冊封的第一位僑領。

許柴佬明初僑居呂宋,因經商有方,加上與當地土人關係密切,後成為呂宋島巨富。

鄭和當初下西洋,從朱棣處領取了不少空白委任狀。見許柴佬在當地聲名遠揚,又善於拉攏關係,就不要錢一般,冊封了許柴佬為總督。

許柴佬遂以呂宋總督的名義,宣布將呂宋島歸附大明,成為大明的屬國。

這十二年間,他上忠朝廷,下效黎民,勵精圖治,身體力行。

除此之外,他不遺餘力地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施行孔儒禮仁之治,傳播閩南農漁工商先進技術,大興造船、紡織、制陶、種茶諸業,深受當地人擁戴。

朱瞻基也是來到這個時代,才知道原來在西班牙入侵菲律賓之前,大明竟然還曾將國土衍伸到了南洋地區。

呂宋有大明的總督,並且得到了大明一直以來的支持。

而舊港宣慰布政使司,更是有大明的駐軍。

除此之外,南洋包括西洋,有超過五十個小國自認是大明屬國,長期在大明派駐使節,並且有些國王都住在大明不再回國。

朱瞻基想不通,為什麼大明最開始手裡這樣一副好牌,到最後卻打的一塌糊塗,一敗塗地呢!

他不知道的是,這一切都怪他這個身體的原主,一個被儒家吹到天上,實際上卻是民族罪人的好皇帝。

在原本的時空,遷都北平之後,朝廷對南洋的控制力就降低了不少。

交趾的叛亂牽扯了太多朝廷的精力,在這樣一個地區,每年要耗費數十萬兩銀子甚至上百萬兩銀子的軍費,但是獲得的利益只有區區七萬兩。

短視的文臣們覺得為這個蠻夷之地耗費太多的精力不划算,勸說朱瞻基放棄交趾。

但是,他們誰都沒有想到,放棄交趾的行為是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當大明放棄了這個控制南洋的據點之後,整個南洋地區的小國都看到了大明帝國的虛弱。

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調整了朱棣的擴張政策,對內採取措施減輕民困,對外進行戰略收縮。

當時由於營建北京、連年北征,致使軍民疲敝、財政緊張,夏元吉勸說他停罷下西洋,朱高熾贊同。

朱高熾對外政策的收縮不僅體現在下西洋上,在安南問題上也是如此。他只當了十個月的皇帝,但對交趾黎利等人進行招撫的政策始於其手。

他召回素有民望的黃福,聽信宦官山壽等人的建議招撫黎利。這些招撫舉動延誤戰機,給了黎利喘息壯大的機會,直接導致明軍在安南的形勢嚴重惡化,最終朱高熾的繼任者朱瞻基不得不棄置交趾。

宣德五年安南復立標誌著明朝在陸路上的戰略退卻,中南半島諸國不再馴服。停下西洋標誌著明朝在海路上的戰略退卻,海島諸國壓力驟減。

明朝在南海地區軍事存在的消失直接導致西洋朝貢體系的鬆散與瓦解。明宣宗棄交趾布政司引發的地緣地震是朱瞻基也沒有料到的。

為了保住面子,他命年老的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可是這個時候,呂宋的許柴佬已經回了福建老家,舊港的軍隊撤離以後,南洋各國也都不再搭理大明。

整個大明在南洋的勢力版圖,因為放棄交趾,導致了全面破裂。

也因為這個原因,後世的皇帝們對南洋都失去了興趣,總覺得吃力不討好。

更主要的是土木堡之變導致了戰略中心北移,大明由此成為了一個大陸國家。

朱瞻基雖然不知道這些,他也不認為自己是個才華超人之輩,但是他很清楚,有著先知的身份,他能把一把臭牌打成好牌,最起碼,拿著一副好牌,他不會打臭。

二月初六,船隊借著來自北方的信風風勢,抵達了呂宋島的北部,這裡的景色已經與大明有了顯著的區別,許多從來沒有來過南國的士兵們都一個個好奇地看著東邊的陸地。

船隊沿著呂宋島的西側航行,距離大陸並不遠,能夠清楚地看到大陸的輪廓。

艦隊里些噸位更小的船,他們距離大陸更近,偶爾遇到大的村落,還會派出平底船上岸去探聽情況。

出使的艦隊里不缺少通事,許多福建在南洋打拚的人,也會當地的土話。在南洋地區,語言問題並不是障礙。

呂宋島北部的人口眾多的伊洛克人,大部分部落都成為了華人的盟友,將許柴佬奉為首領。

許柴佬教會了他們種植水稻,甚至還包括了種植棉花,解決了他們一直以來的糧食短缺和布料短缺問題。

面對中南部的他加祿人,許柴佬積极參与他們與人口最多的米沙鄢人之間的民族和領土矛盾,積極調停他們之間的糾紛。

呂宋南部的各島,幾乎都是蘇祿國的地盤,被三王統治。他們曾經冒犯過鄭和的艦隊,在知道大明帝國的威勢之後,都臣服在了大明帝國的腳下,甘願成為大明的附庸。

因為這個原因,他們也認同許柴佬在呂宋的統治地位,並且將許柴佬當做了他們與大明之間溝通的橋樑。

所以許柴佬雖然在呂宋能夠控制的人口並不多,但是他在呂宋的統治地位,目前卻非常穩定。

朱瞻基看著手中的關於呂宋的資料,許久之後才嘆了口氣。「本來想在南洋地區殺雞駭猴,如今卻找不到目標。」

坐在他下首的金闊,趙永亮,薛祿等人都為之大汗。光憑這句話,他們就發現這位太孫在打仗的興趣方面,一點也不遜色與那位陛下。

如果朱瞻基能猜到他們的心思,一定不會認同他們的想法。因為朱棣只是單純的喜歡打仗,而他卻是想通過打仗獲得更多的好處。

如今大明對南洋的控制還是太鬆散了,缺少制約的力度。

薛祿笑著說道:「想要打仗還不簡單,殿下只需要隨便找個借口,就能懲戒他們一番。」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不划算,通過打仗搶的東西,還沒有通過貿易賺的多,何必要打仗?」

菲律賓雖然盛產金礦和銅礦,但是現在大多還沒有被發現。當地的土人手裡,那些黃金都相當分散,靠搶,也只能搶一些明面上的財富,還會讓雙方的關係惡化。

但是通過貿易,能夠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把所有的黃金都拿出來,換他們想要的精美布料,絲綢,還有工具。

黃淵打斷了兩個戰爭狂的思路問道:「殿下,明日就能抵達北明街了,前軍目前已經抵達此處,為迎接殿下做準備。孫少監已經做出了如何把這些土人誘上大明的這條船的計畫,我們也該好好合計一下。」

朱瞻基笑道:「許柴佬已經做的很好了,我們只需要加大對他的扶持力度就好。」

許柴佬雖然作為巨富,傳授當地土人農漁工商先進技術,大興造船、紡織、制陶、種茶諸業,但是他的力量有限,即使有這些技術,也都只是初級的加工工藝。

這一點是符合大明的利益的,因為這種初級的技術恰好是將這些土人拉上大明這條船的手段。

只有讓當地的土人學會開始享受,他們才能知道大明的絲綢比土布更舒服,才能知道大明的茶葉比呂宋的茶更香,才能知道大明的瓷器比粗製亂造的陶器更精美。

朱瞻基要做的就是加大對技術輸出的控制,一些先進的技術不能傳授給他們,然後就是加大對許柴佬的扶持,增強他自身的武裝力量。

所以,他要求孫林他們針對呂宋的實際情況,做出一份計畫,爭取將呂宋島的土人們都綁上利益環節,讓他們甘心情願被大明利用,成為大明發展的基石。

這可比大明勞師動眾地發動戰爭要划算的多。

如今世界處處都是地多人少,道路崎嶇,即使發動戰爭,他們往山裡一躲,想找他們都不容易。

西方各國對世界的佔領,充滿了暴力和殘忍,其實這主要是他們人數太少的原因造成的。

在征服美洲的過程中,他們的人數根本不能控制當地的局勢,為了安全,他們只能殺殺殺。

但是大明的人數要多的多,完全沒有必要利用這種極端的手段。而且,東方的儒家文化雖然會消磨掉人的脾性,但是在統一思想,教育潛化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優勢。

所以,恩威並濟才是正道。

當然,這並不是說就不用使用暴力,最少在南洋這些已經認同了大明高高在上的民族面前,不需要動用暴力手段。

至於那些不服從大明統治的民族和部落,自然要從肉體上把他們消滅。

傍晚時分,大明的艦隊已經抵達了後世的林加延海灣,但是因為船隊龐大,大部分船隻都不能靠近海岸,只能分散開來,綿延了數十里。

天色已晚,也不能靠岸,所以朱瞻基的旗艦並沒有靠岸,等待明日天亮再靠岸。

不過,一艘傳令船接上了岸上迎接的許柴佬和一幫土人的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