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鷹擊長空 第四章 蒲家

「殿下,老奴認為,離開了大明,再開始教士兵識字更好。若是沒有離開大明就開始教,被陛下知道,容易節外生枝。」

朱瞻基的手裡拿著三本薄薄的冊子,一本是識字用的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是這個時代最基礎的識字書。

在沒有拼音的時代,識字只能依靠老祖宗留下來的方法來解決。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也了解了悠久歷史文化的精粹。

朱瞻基也曾想過弄出漢語拼音來,但是從字根,韻母,聲母,朱瞻基自己都不了解,如何能成系統地整理出來教育方法?所以他只是想了想,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一本是數學,從一加一到基本的加減乘除,然後到兩元一次方程式。阿拉伯字母已經應用到了這本書裡面,包括英文字母和拉丁字母。

這個時代並不像後人以為的那麼封閉,在沿海地帶,從宋朝開始就已經開始應用阿拉伯數字和拉丁字母了,只是沒有推廣開而已。

戰士們利用六分儀測試方位,進行地圖測繪,都需要基本的數學知識。光是依靠一千多幼軍士兵,這項任務想要完成,需要太長的時間了。

還有一本是自然地理,裡面的內容主要是對整個世界的描繪,在書裡面,明確提出了人們是生活在一個球上,而且海洋的面積比陸地大的多。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風雲雷電的形成,還有山河地貌的分布等等,算是科學概括整個世界的自然基礎知識。

這三本書的內容並不算離經叛道,但是教那些小兵們學識字,這件事太離經叛道了。

不管是文臣武將,還是朱棣,其實都不會太支持。因為整個社會的基本構架就是士農工商兵,階級分明,朱瞻基此舉是打破這個階級,對既得利益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是如今的基本論調。但是朱瞻基決定一意孤行,在艦隊裡面推廣識字。

因為識字,學習,是未來推廣精兵強將的重要途徑。

大明想要佔領大半個世界,需要多少人?按照如今的戰鬥水平,一千萬人都不夠。

但是整個大明才五千萬人,所以這是基本不可能的。

現在的大明才不到三百萬士兵,國家財政都有些吃力了。

放下了手中的書,朱瞻基沉吟了好一會兒才說道:「那就等離開泉州的時候,開始在軍中推廣識字教育。鄭總監,這件事要列入士兵考核,每個戰士每天最少要學會三五個字,完不成任務,以訓練懲罰。這件事你要列一份詳細的方略出來,爭取等到我們返航的時候,所有的戰士都能自己給家中寫信。」

鄭和跟航海總兵朱真,陸戰隊總兵薛祿說道:「海上生活寂寞,前幾次出海,每次都有士兵因為單調的生活發瘋。即使我在軍中大力推展麻將,也只是起到一部分作用。讓戰士們學識字是個好主意,他們每天有事情做,就不會胡思亂想。」

朱真也出過兩次海,知道這些事,但是薛祿有些著急了,有些苦逼地望向了朱瞻基。「殿下,老臣不用再學這些了吧?」

薛祿此人年輕的時候也是大字不是一個,但是他的官越當越大,不識字是不行了。

在這個時代當將軍,哪怕是不識字,也必須要有各種行軍作戰的經驗,會識別風向,懂得基本常識,還要會行軍布陣。

薛祿原名薛六,後來學會了識字,才改名薛祿。年輕的時候為了當將軍,不學習不行,但是現在都活了大半輩子了,再讓他來學字母,學數學,他就覺得辛苦了。

朱瞻基說道:「陽武侯,李廣難封,主要因為什麼?數次打仗,他都迷路,連行軍都跑錯了方向,你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將軍嗎?今後的大明軍隊將會開發南洲,東洲,特別是東洲,比大明還要大兩倍以上,你如何保證行軍路線是正確的?」

薛祿很想說下屬會就好了,但是面對朱瞻基他又說不出來。

他已經識字了,也會看地圖,現在只需要學習字母和數學,雖然學的慢,但是他也不認為任務艱巨。

見薛祿默認了下來,朱瞻基說道:「現在討論下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士兵中開展各種競技活動。漫長的海上生涯,士兵們除了學習,操練,閑暇時候打牌外,還應該推廣一系列的競技活動,增加生活中的樂趣。」

對此鄭和,王景弘,朱真他們一致贊成。以為他們見多了士兵發瘋的例子,每次出海都有數十人人因為承受不了在海上的單調生活,直接跳海自溺身亡。

薛祿這下子來勁兒了,笑道:「可惜船上太小,否則殿下發明的足球,可以展開各種比賽。」

蹴鞠是早就有了,但是與後世的足球相比,更像是花樣足球。

朱瞻基前世也算是個足球愛好者,還買下了馬德里競技隊,當了俱樂部老闆。他對足球的規則比較精通,所以直接將後世的足球規則拿了出來,在軍中組建了足球隊。

這種一次性可以上二十二人的比賽,競爭性,技術型,包括戰術都非常重要,所以各隊在熟悉了足球規則以後,迅速在軍中傳播了開來。

「正規場地不行,可以組織小規模的。還有格鬥,摔跤,射擊,刀陣,長槍陣等項目,都可以開展比賽。每種比賽錯開時間,前幾名都可以獲得價值不等的獎勵。黃守備,這件事……算了,你太忙了,換……」

王景弘主動請纓道:「殿下,內臣如今事務不多,這件事就交給我來操辦吧!」

隨後,他們又連續商討了一些讓士兵們旅途充實的安排,這種長途的旅程,士兵的士氣保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隨後,朱瞻基又乘坐傳令船,親自到了後備船上來巡閱後勤供應情況。

十萬人的船隊,光是運送活豬,活羊的船隻就有幾十艘,裡面餵養了上萬隻豬羊,雞鴨更是無數。

肉食供應還好解決,最難解決的就是蔬菜。

他們出發的時候是冬季,這個季節當然不會有太多的蔬菜,所以船上的蔬菜儲備主要是以菜乾為主。

除了菜乾,唯一的蔬菜就是豆芽。

豆芽在中國的歷史絕對在兩千年以上,具體什麼時候出現已經不可考究,反正在春秋時期以前就有了豆芽。

幾千年來,豆芽已經成為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道菜,並且對培育豆芽也有了一套成熟的手段。

從第一次下西洋,鄭和艦隊就有專門的後勤船隻負責培育豆芽。

在茫茫大海中,幾個月吃不到蔬菜的時候都有。西方人因為不會培育豆芽,沒有蔬菜吃,補充不了維生素C,所以他們的船員會患上壞血病。

但是大明艦隊卻幾乎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這裡面主要就是豆芽的功勞。

當然,現在大航海時代還沒有開始,西方人永遠不可能再有這個機會了。

巡閱了一番,朱瞻基對整個艦隊的情況也親眼目睹了一番,心裡有了數。接下來,就不需要他事必躬親了。

其實他也知道,一些下屬認為他這個太孫親自進入臭烘烘的養殖船,食物船,凈水船去檢閱有失身份。

但是對他來說,必須要掌握所有的情況,才能安心。

回到了自己的旗艦,打發了眾人去更衣,今天是他又一次晉嬪的日子,這些親近的下屬們,一個個也回來湊個熱鬧。

艙房內,內侍們用船上預備的儀仗用紅綢,布置成了一個新房的模樣。哪怕儀式再簡單,也必須要過一遍否則的話,想要上玉碟,就不是那麼容易。

除非是像和子,貞子那樣是一國公主,為了政治目的,宗人府才會將名字記入族譜。

沈氏只是一個普通民女,縱使再漂亮,不經過預先報備,經過禮部的見禮,想要被記入族譜,那是難上加難。

朱瞻基既然看中了她的美貌,當然也不遠讓她一輩子沒有名分養在宮裡。這樣的嬪妃,還不如一個女官吃得開,更沒有生子的權力。

不過朱瞻基這個時候也不會讓沈氏生子,有劉承徽在身邊,先按時給她服短期避孕藥就好了。

宮裡各種助興的藥物與避孕的藥物都有,避孕藥有長期和短期之分,短期的一月要服用一次,不會懷孕。

至於長期的,那是虎狼之葯,服用了以後就失去了當母親的作用。

沈氏上船以後,就被安排了一個單獨的艙室,距離朱瞻基的艙室只隔了一套馬欣的艙室。

她上船之後雖然有短暫的暈船不適,但是第二天就適應了下來,讓所有人都頗為驚訝。沒有想到她看起來柔弱,底子倒也挺好。

朱瞻基派錦衣衛秘密查探關於她的消息,等他們到了泉州,就應該會有消息過來。

她如果只是被內侍們訓練一些伺候人的事還好,若是被內侍們訓練成一個暗探,那麼孫林,余先他們就該被處死。

不過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孫林是金闊一系,他們跟余先的關係屬於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對立狀態。

要真有陰謀,也不會雙方一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