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百三十四章 出發準備

「什麼?你也要跟著下西洋?」朱瞻基瞪大了眼睛看著面前的中和子,腦袋搖的像撥浪鼓一般。「這絕對不行,道長你都已經七十三了,這一出門就是一年多,有個三長兩短如何是好?」

中和子依舊一副雲淡風輕的高人做派,捋著自己的鬍鬚笑道:「貧道對自己的身體心裡有數,雖然貧道不像太孫殿下將自己的身體練到鍊氣化神的境界,卻也能煉精化氣,延年益壽,祛病御疾。所以,殿下不用為我擔心。」

朱瞻基愣了一下,問道:「你能看出我的境界?」

中和子搖頭笑道:「道家內丹術,本就藏神於內。貧道只能看出殿下不凡,卻也不知殿下境界。不過貧道常與一清子道長論道,倒是也知道一些殿下的情況。」

朱瞻基這才鬆了一口氣,他能練到如今的境界,主要是依靠前世的經驗。前世他就已經跨進了這個門檻,現在重新跨過門檻並不是難事。

像一清子他們,雖然已經練了四十多年,卻也不像他一樣,從小練習道家內功,改變了自己的五臟六腑,整個身體,也具有了一般人不具備的衝擊力,持久力,爆發力。

所以,一清子他現在也不是在的對手。

就像一個普通人,可能因為爆發出了身體難以承受的力量,因為腎上腺素的激增,就會讓膽囊壞掉,繼而死掉。

就是一般的時候,用力太猛,也會血管爆裂,肌肉損傷。

但是朱瞻基就不會,因為從六歲開始,他修鍊的道家養生術就已經在緩慢改變他的身體。他的血管韌性更強,肌肉組織更緊密,更韌性,就連內臟也與常人不同,這些讓他的身體都變成了一個不容易損壞的武器。

如今的他幾乎可以不懼寒暑,雖然沒有試過能不能抵擋如今的散彈槍,但是以他想來,只要他有準備,子彈恐怕都打不穿他的肌膚。

當然,這只是猜測,他才不會無聊地去試驗一番,給自己來一槍。

岔開了這個話題,他問道:「到底為何偏要隨艦隊出海?你如今在研究院不是與那些太醫們相處的很好。而且還根據對病菌的檢測,改進了避瘴葯。」

中和子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因為如此,老道才想跟殿下一起去。瘴氣都需要現場觀測,如今有了神器……顯微鏡,老道能知道瘴氣中有不同的病菌,想要解決這些病菌,當然要親自去一趟。老道還想請殿下允許,將馬爵爺上月制出的顯微鏡讓老道帶上。」

馬致德上個月又打磨出了幾個合格的鏡片,新組裝了兩台顯微鏡,這一次,研究院和太醫院終於不用再爭搶了。

但是,其實化學研究院的人還不懂顯微鏡的作用。以如今的科技,顯微鏡在配色方面的作用,其實比醫學上更大。

因為醫學上面的病毒,病菌研究,還需要更多的相關知識儲備來配合。各種病毒資料的收集,然後再通過系統的研究,這樣才能找出相應的病菌抗體。

但是顯微鏡在分子方面的放大作用,可以在印染,油墨,包括炸藥方面有更深入研究的作用。

朱瞻基還是搖了搖頭說道:「道長身體為重,最多經過廣東或者交趾,南洋的時候,道長留在那裡研究。至於西洋,道長還是不要去了。」

東南亞一帶才是瘴氣的高發區,他想研究,留在那裡研究就好了。

至於澳洲,朱瞻基暫時也沒有興趣開發內陸,非洲中部瘴氣肆虐,但是那裡也不是首要開發地區,所以他根本沒有必要跟著艦隊走。

中和子點了點頭笑道:「如此多謝殿下了。此顯微鏡猶如神器,貧道想在歸塵之前,能徹底解決瘴氣之憂。」

朱瞻基起身抱拳說道:「應該是我謝謝道長,為天下蒼生解憂!」

不管再自私的人,面對中和子這樣有著濟世情懷的人,都很難不產生敬意。

如今是家天下,朱瞻基身為繼承人,以這樣的立場感謝中和子,倒是一點沒錯。

不過面對朱瞻基,中和子也不敢自大,連忙起身還了半禮,起身告辭。

他來的時候已經看到朱瞻基的公房外等待著大批的等待接見的人,現在朱瞻基起身送客,他也不是不識趣之人。

朱瞻基也沒有時間送他,讓孫林記下了對中和子的安排,跟李亮說道:「下面是誰?」

「回稟殿下,是景德鎮瓷業行會的代表,共計十七人。」

「讓他們進來吧。」

雖然已經快過年了,但是想要在年前把出海的事務都安排好,整個臘月朱瞻基都不會清閑。

雖然具體事務都已經有人分管,但是朱瞻基作為掌控全局之人,必須要心裡有數。

而且,如今這個時代,人事大權,信息渠道,都必須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不是說阿貓阿狗朱瞻基都要安插到位,但是最少,他需要知道什麼樣的事情,安排給了什麼樣的人。這個人,他也必須要見上一見,要不然,上不知下,就會有信息不對稱的顧慮。

下層人就不說了,他也不可能人人都見,但是最少中層人士,他都需要親自見見。

其次,整個出海大軍近十萬人,軍事作戰安排,後勤安排,航海安排,這些事務他也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框架,不至於發出錯誤的指揮。

所以,即使他參與具體事務,但是每日也要看大量的會議報告。

然後就是商業安排。來自內地的瓷器,江南的絲綢,各地的布匹,還有各種清茶紅茶的供應。

這麼多的貨物,並不是內監全部都直接現款現貨,這裡面還有最少一半的貨物,是內監根本沒有付款的。

而提供這些貨物的商家,願意賒欠,當然不是因為內監的面子大,而是因為內監身後的皇家。

所以朱瞻基有必要的時候,也需要見一下這些商人,安撫一下他們的心。

像這批景德鎮商人,他們大多是私窯業主,為了能搭上內監的線,就願意只先要一半的貨款,條件就是能見朱瞻基一面。

私窯的瓷器當然沒有內監控制的官窯瓷器好,但是他們因為數量多,所以產量也大。

內監這次一次性就能要他們半年的產量,並且先支付一半貨款,他們就是虧也虧不多,賺卻可以賺的多。

而且現在京城的銀行已經開業,其他地區的銀行過了正月十五也都會同時開業,到時候商業銀行這邊,就會逐月歸還貨款。

說起來,朱瞻基的吃相也比較難看。

這些商人們從半年前就開始準備貨物,然後還要等到明年才能逐月拿到貨款,擱在後世,這就是霸王條款。

但是對這些商人來說,皇家願意要他們的貨,就是給他們面子,哪怕是傾家蕩產,他們也不敢說個不字。

當然,朱瞻基也會給他們一些優待,比如免收一定比例的金票兌換的手續費,銀行扶持性貸款等等。

金銀票異地兌換的手續費可不低,這個主要看運輸距離和難度,但是最低也要收百分之五,最高甚至要收百分之十。

比如說在京城存入銀子,領取到銀票,指定在武昌府領取。一百兩銀子,就要收五兩銀子的手續費,要是到西安,就要收百分之十的手續費,哪怕到北平,也要收百分之八。

當然,超過了兩千兩銀子,手續費也會相應的降低一些。這個基本上都是按照現在運送銀子的成本來核算的,他們自己運,也需要耗費不低於這個比例的成本。

而且,銀行的金銀票都是指定到人領取,即使被人搶走也沒用,更不用擔心運輸安全。

現在朝廷的控制力度基本上都只是到縣一級,下面只有驛站和巡檢司的影響力,土匪橫行。

自己運貨物,還能花點買路錢,要是運金銀,還有全部被搶走的風險。

想要從銀行貸款,只要有抵押物也可以,利息基本上是月息一哩,年息一分二。

百分之十二的年利息,這在後世也是高利息了,但是在這個九出十三歸,還利滾利的時代,這樣的利息,簡直低的可憐。

既然貸款有利息,存款當然也有,剛好是貸款的一半。

朱瞻基還不怕他們不存錢,因為朝廷以後會設置關卡,逐漸不允許金銀異地流通。那些商人們想要做生意,就只能把金銀存到銀行來。

只要有人存了金銀,那就不怕流水彌補不了取款。

當然,這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朝廷不能向銀行伸手。

這也是所有人最怕的一點,這個時代的朝廷,可是完全沒有一點信用的。

今天這裡救災要用銀子,明日給官員發俸祿要銀子,要是沒有限制,沒兩年恐怕本金就幹了。

朱瞻基開始也是因為這個顧慮,所以想要等到他下西洋回來以後再開銀行,但是在日本收穫了近千萬兩金銀,所以他才敢這樣做。

朱棣再敗家,這千萬兩金銀也夠他折騰一兩年的了。

等他從西洋回來,絕對又會帶回來大批的金銀。

到時候,恐怕還要把緊一點,不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