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百三十二章 家

朱瞻基的個頭,在這個時代,要比一般人最少高一個頭以上。

即便是跟所有人一樣,坐在一起,他也要顯得比一般人高半個頭。

特別是他連護衛都沒有帶一個,就跟他們這些個英雄一一相見,最後還坐在他們之中,讓不少人激動地泣不能聲。

這些在戰場上斷腿斷臂都不哭一聲的糙漢子,雖然不懂士為知己者死的道理,但是都有甘願為太孫死的衝動。

黃淵作為大會的主持者,在一開始回憶了從太祖時期,收歸第一支巢湖艦隊,歷經鄱陽水戰,洞庭水戰,到正式組建大明水師的過程。

然後就是太祖到當今永樂時期的驅趕北元,水師在北征過程中做出的貢獻,包括在洪武末年對倭寇的兩次大型清剿,還有對國內各處水寇的清剿。

最後,才是朱瞻基兩年前將水師更名為海軍,重組水師。並且佔領了濟州島,對馬島,東番島,日本諸島,擒獲日本王室的輝煌。

黃淵此人頭腦清晰,文采出眾,雖然沒有看出他在領軍作戰方面的能力,但是他在組織,統籌,管理方面的能力,讓他在海軍裡面成為了最顯眼的後起之秀。

如今的明朝軍隊還是糙漢子多,除了一些出身勛貴的二代三代識字,有大部分將領都還不識字。

他這樣一個棄筆從戎的將領在海軍裡面就是木秀於林。

他也是幸運的,因為有朱瞻基的力挺,劉江的重用,就連鄭和也對他另眼相待,所以他不怕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反而有了最寬鬆的發展環境。

更何況,他的父親黃福如今也是兵部的右尚書,根本不怕一般的宵小詆毀。

所以,哪怕他現在的級別還不高,但是已經註定成為海軍的後起之秀。

就連這次出海,鄭和主動點了他作為自己的副手,負責統計戰船後勤物資,行軍布陣,以及在各部之間建立一套有效的聯絡部門。

回顧了一番大明海軍並不算太輝煌的歷史,話題轉到了今天會議的主題。黃淵以海軍總部的名義,對過去六十年中,對海軍發展做出貢獻的戰鬥英雄們表示了緬懷和感激,然後將今天這一百二十人大大褒獎了一番。

第一個出場的戰鬥英雄是一個年齡已經超過六十歲的獨臂老人王大柱,此人雖然年過花甲,但是依舊身材高大,只是常年生活困苦,面容憔悴,身材佝僂。

他是岳陽府人士,原洞庭水師一位把總。在洪武末年,一次剿滅洞庭水賊的過程中,他們這一小隊人馬遇到水賊主力,但是王大柱率部下英勇抵抗,將對方主力阻擋了超過兩個時辰。

雖然他們全軍覆沒,卻也讓水師主力追了上來,剿滅了水賊。

王大柱命大,活了下來,功勞卻被上司虛報,只是拿了一筆賞銀回了老家。

洪武時期的吏治雖然清明,卻因為管理水平有限,官員好心辦壞事的時候常有。

王大柱嫉惡如仇,這樣剛直的人往往沒有什麼好下場。哪怕他過去曾經是個把總,也算一個官員,最後成為鄉老,也有一點權力,但是最後一大家子還是逐漸衰落。

幾十年過去了,當初搶了他功勞的上司早已因為腐敗而被殺,他的事迹在家鄉又逐漸有人提起,這才讓第一艦隊的文書們知道了曾經有這樣一個戰鬥英雄被遺棄鄉野。

接下來的日子,就讓這位老人如墮雲中,不知東西南北了。

首先是洞庭水師的一眾高級將領紛紛來請,給他補了這二十多年的俸祿,然後就是為他授官田,建新宅,最後還把他他送到了京師來。

雖然在當地的十里八鄉,王大柱也算是個人物,但是這一輩子都沒有出過洞庭湖的他,根本不能理解為何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還又翻出來給予這麼大的嘉獎。

特別他還見到了太孫,而這位龍子龍孫還能拉著他的手喊一聲「老人家,你受委屈了。」

剛強了一輩子的王大柱雖然比那些年輕人更世故,卻也更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

太孫的一句受委屈了,讓他覺得自己這一輩子吃的苦都不苦了。

他顫顫抖抖地登上了高台,上台後顧不上說話,先是跪下向著朱瞻基磕了三個頭,才被他旁邊跟著的一個文書拉起來。

這個文書是他的翻譯,他一輩子沒有出過洞庭湖兩百里,說的自然是當地的土話,沒有一個說官話的助手,他的話會讓人如同說天書,聽不懂。

會議正常地舉行了下來,朱瞻基這兩天也是哪裡都沒有去,耐著性子參加了這次的表彰大會。

造星計畫是他一直以來都非常想要實施的,在他的計畫里,這些原本的普通士兵和軍人,經過一番包裝,要迸發出不下於中舉,甚至是當狀元的榮耀。

當然這很難,因為整個社會對文人的推崇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改變的。如今整個社會的基礎構架就是士農工商,士人位於金字塔尖。

但是,能夠讀書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大部分人都還是只會識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想要改變這種局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全民普及教育,讓人人都變成士人。

但是以目前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結構來看,非常困難,他覺得,如果自己能夠用五十年代時間,把教育程度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那就足夠了。

如今的人更少,整個大明也就五千萬人左右,但是正是因為人少,所以每個地區的經濟水平不能支撐下一代的全面的教育普及,連老師都湊不夠。

想要發展教育,一是要增加人口,其次就是發展經濟。

如果只是依靠大明的自身發展,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大明才需要去海外掠奪更多的資源,來彌補自己的經濟。

當南洋的糧食能夠源源不斷地運到大明,當境外的資源可以給大明源源不斷地提供生產資料,那個時候,哪怕是強制,也要開始在孩子們中間普及義務教育。

這三天對朱瞻基來說略感無聊,但是對其他人來說,卻是一場心靈的凈化。

這些出身底層的百姓,因為貧窮才選擇當兵,甚至不懼成為軍戶。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無數悲慘的經歷。

而這些經歷,用他們笨拙的語言說出來,又會讓他們之間相當有共鳴。所以經常可以看到上面一個人在講,下面和二三樓哭成一片的場景。

所以當這場英雄事迹大會,或者說訴苦大會結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還覺得意猶未盡。

以後的鍵盤俠們衣食無憂地躲在電腦後面抨擊時政,訴說不公的時候,根本不能理解這個時代的人的要求有多麼低。

有人一輩子的追求,可能就是讓家人都有一套冬衣穿,有一床被子蓋。

而這些在後世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場夢。

因為這個時代是僵化的,你是地主家的孩子,一出生就衣食無憂,你是窮人家的孩子,那就要被剝削。

土地里掙的一點收入,還不夠交稅,交租,能吃飽肚子都是奢望。每年還有最低一個月的時間,自帶乾糧去做免費的勞役。

你想去打工,對不起,沒有路引,你連門都出不了。而不管是工場還是酒樓招收學徒,最少要受七八年的免費苦工,才能有正常收入。

這些社會的不公,只能是最底層的人受著,只要能吃飽飯,就沒有人造反。

朱瞻基在當上皇帝,掌握大權之前,也改變不了這種狀態,即使真的掌握了大權,也很難改變,因為這些都需要人來辦這些事,而這些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是不願意改變的。

朱瞻基只有一個腦袋,一雙手,不可能一下子直接把桌子掀翻,來造自己的反。

而且,最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對這個狀態是習以為常的,他們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即使他想改變,別人恐怕也會認為他瘋了。

所以他現在只能給這些人一個向上的通道,讓所有人知道,不僅僅是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只要從軍,英勇殺敵,同樣也能改變命運。

所以,他要把這一百二十人當做種子,在軍中,在全社會宣傳開來。

讓所有人知道,哪怕是一個小兵,只要有功,同樣能成為上層階級。

而這些受到影響的人,以後都會成為朱瞻基改革的堅定支持者。

他現在不缺上層的支持者,缺的是下層的支持者,所以這次的戰鬥英雄評選,最高官職的人,也不過是個守備。

沒有知道朱瞻基真實的目的,他們只認為朱瞻基這是想要在改組完成的海軍燒第二把火,全面改變海軍的士氣。

第一把火當然是每日集訓,如今的士兵營養不夠,十天半月才能吃一頓肉。雖然糧食不缺了,現在軍隊裡面管飽,但是每日訓練的消耗,是光吃米飯配腌菜,或者光吃麵條彌補不了的。

朱瞻基一直想要推行全軍每日訓練,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是只有他的第一艦隊推行開來,其他三個艦隊最多能做到十天一練。

不過還好的是如今火器換裝的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