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百一十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

五月十五日,大江一郎終於在雨後初晴的海面上,看到了一支艦隊的到來。但是,這不是來自日本的戰艦,而是大明的戰艦,從船上下來了一支五百人的隊伍。

這些人跟日本武士一樣剃去了頭髮,但是不論從面相,還是服飾,都能看出他們並不是倭人。

見多識廣的大江一郎認出了這些是北方的蝦夷人和女真人。

他們很快就接管了島上的管理,並且讓所有人停止了挖礦,進行重新編組。任何不服從命令的倭人都被這些粗暴兇狠的女真人直接殺掉,並且吊在了旗杆上,還用倭人的頭蓋骨做成了酒器。

島上原本就有簡易的窩棚,但是這些地方顯然不夠住了,所以第一時間,所有人開始伐木搭建房子。

但是搭建的房子數量似乎又有些太多了一點……

最上等的房子是原木搭建的,牆壁厚實,冬天可以抵抗風雪。

中等的房子數量眾多,跟原本島上的房子差不多,都是用木板和蓑草搭建,也能擋風遮雨。

而最簡易的房子就是一個個地窩子,只是在地窩子的上面有一層房頂,可以擋雨。

到了五月下旬,房子都修建好的時候,一支更大的艦隊開了過來,從船上下來了更多的倭人,而這些人帶來了京都將軍府已經被大明佔領,凡是反抗的大名和將軍都被殺掉,現在沒有逃進山的全部都是服從大明的貴族和武士。

足利義持的將軍府早已被燒毀,目前日本的將軍變成了他的弟弟足利義嗣。而足利義持與天皇現在拘束逃進了山裡在跟大明做最後的鬥爭。

問題這個消息,大江一郎怎麼也接受不了這個事實,但是眼前這些以前熟悉的武士們,是不會欺騙他的。

當天晚上,他就面向京都,剖腹自殺。

艦隊不僅運來了超過五千勞力,同時還運來了五百幾女,加上五百女真人和一千多人的大明艦隊,島上已經超過了一萬人。

原本所有的武士的武器早在五月初就被收繳,每個人被發的是鐵鎬和籮筐。

原本的石磨又被運來了幾個,足夠島上這些人篩選金子。

島上的大明人不多,全部住在港口區新建的小區,還有全副武裝的女真人守衛。

這些大明人負責每天的生產統計,還負責每天從船上領取炸藥,然後用炸藥開礦。

開礦的人增加了兩倍,現在又有了炸藥,生產效率增加了五倍以上。

原本每天黃金產量不足五十兩,剩下的都是銅礦石和銀礦石,現在就連所有的銅礦石也被大明人就地煉製了。

幾乎每一天,都有倭人因為不聽話被女真人處死,這樣一個月下來,所有的人都老實了。

大明人一直表現的很文明,除了最開始挑選了一百個貌美的幾女在港口區住下,剩下的四百幾女全部安排在了島上。

雖然管理更嚴格了,但是大明人對日本人的待遇卻提高了。除了吃的,島上還開始賣衣服和酒水,用五天的工錢,也能享受年輕貌美的幾女的服侍。

三年,這是島上原本礦工的服役時間,只要老老實實幹滿三年,就能獲得自由。

而那些武士們卻要干滿五年,才能獲得自由。最後送過來的這批武士和民夫,他們都是戰敗的一方,需要干滿十年才能重新獲得自由。

按照不同的貢獻量,每個人可以獲得不同的待遇,制度由大明確定,管理和鎮壓卻由五百女真人負責。

一個月的時間,這裡就變成了一個秩序井然的工地。

整個佐度島變成了一個天然的大監獄,天然的礦場。沒有船,沒有武器,哪怕他們的人數比大明人和女真人加起來還多五倍,但是他們也只能老老實實地幹活。

而這一千多名大明士兵,他們的主要任務其實不是監管這座金銀島,而是保證從大明到奴兒干都司之間的運輸安全。

當視線從六月的佐度島回到五月的大明,這個月,最轟動的莫過於太孫殿下從日本運回來的戰利品。

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人能想的到,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太孫就從日本運回了如此之多的金銀和物資,還有那一滿船的古董。

就連朱棣也從來沒有一次性見過這麼多的金銀,他讓人將這些金銀擺在承天門外的廣場上,派了重兵保護,卻又允許所有的大明百姓近距離觀看。

這其實是朱瞻基的主意,他就是要用這些金銀作為誘餌,將大明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大明以外的地區。

不管是貿易,開始開礦,還是侵略,只要能激發大明百姓的探索之心,這樣做就是值得的。

朱棣一開始不算支持這個計畫,但是當這麼多的金銀擺在自己的面前的時候,他自己都忍不住心動了。

所有人都以為大明是天朝上國,所有人都以為大明物產豐富。但是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朱瞻基就從日本搜颳了如此多的財富,也讓所有人都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井底之蛙呢?

固然,這些金銀對大明來說並不算什麼,整個大明每年的稅賦按照金銀來計算就超過了兩千萬兩白銀。

這些金銀加在一起,也只有大明一年稅賦的五分之一多。

可是,這是太孫僅僅一個月的收穫啊!

如今的大明,一畝地的收成,一年不超過五錢銀子,家有千畝良田,也落不到三百兩銀子。

可是如果開工坊,打造一口鐵鍋,僅僅幾日的功夫,就能跟內監換回四錢銀子,旱澇保收。

一年打造兩千口鐵鍋,賺的錢就遠遠多於種地收成,這筆賬隨便一個人都能算的出來。

資本的力量是極其強大的,不管是在什麼時代。

哪怕如今大明對戶籍管理嚴格,人員流通不便,但是內監和錦衣衛遍布全國的網點,卻成為了最好的宣傳渠道。

不需要出縣,不需要出州,只要你能紡出布來,只要你能做出絲綢,只要你能打造鐵器,所有的東西拿到內監的網點,就能換成銀元。

經過一個月的發酵與宣傳,哪怕是偏遠州府的鄉民,也知道海外有數不清的金山銀山,知道只要閑暇時候紡布,就能跟內監換取銀子。

當然,這種宣傳也遭到了無數商家的抵制和文官們的反對,因為內監現在等於是搶了無數商家的飯碗,而文臣們反對,主要是怕趨利思想毀了穩定的社會風氣。

不過在幾百萬兩現銀面前,武將,勛貴,包括本就與內監有著穩定業務的商家們,也極力宣揚對外貿易的好處。

這些銀子,劫掠來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還是通過貿易,讓倭人主動將埋在地里的金銀拿出來。

這種爭論永遠不可能消失,無非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支持者和贊成者的立場會一直變化。

但是有一點幾乎沒有人再反對了,那就是對外征略。

只是對日本的戰爭,短短時間就獲利幾百萬兩,哪怕是最有操守的文臣,這個時候也看到了戰爭的紅利是多麼驚人。

除了少數的清流認為這樣對外征戰會有損天朝上國的國體,絕大多數人都成為了戰爭的支持者。

還有一部分利益既得者也在呼籲開放海禁,對外貿易不能全部由內監控制。

但是這樣的反對是跟朱棣爭利,他斥責了一批人,打壓了一批人,這股聲浪自然就沒有了。

現在文官與商人的聯絡還不是太深,而武將與勛貴緊隨皇家的腳步,皇家賺大頭,他們賺小頭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在短時間之內,所有人的胃口都已經滿足了。

所以那些呼籲開放海禁的力量非常小,並沒有成氣候。

這些金銀被展示了一周,然後與那些金屬一起,全部運到了夾江工業區,將會在這裡被鑄成金銀銅幣。

而那些鋼鐵,也成為了原材料,打造各種工業產品。

一封給太孫封賞的聖旨也隨著第二批的輔助艦隊,浩浩蕩蕩地來到了日本。

對朱瞻基來說,任何封賞其實已經沒有意義,他本身就是太孫,地位僅在兩人之下,再多的金錢,再多的護衛,在他本身就已經擁有無上權力的時候,無非就是錦上添花而已。

例如他的護衛有被增加了兩衛,達到了一萬兩千人,允許他的儀仗可以增加兩匹馬,多了幾個農莊,嚴格說起來,毫無意義。

隨著朱棣的嘉獎聖旨到來的還有一疊私信,這裡面有朱棣的,有朱高熾的,有太子妃的,也有他那些嬪妃的。

相比公事公辦的聖旨,朱瞻基更在乎這些私信,也更願意私下跟朱棣討論一些問題。

比如朱棣同意了暫時不動用這些金銀,等他回去了以後組建大明銀行,這些金銀作為預備金的消息,就讓他開心無比。

胡良娣已經懷孕八個月了,再有兩個多月,自己的第二個孩子就會出生,朱瞻基也想早日解決了日本事務,返回大明了。

雖然懷著一顆征伐之心,但是他的身份太高了,這也限制住了他。

身為一個帝國的繼承人,身為一軍主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