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百九十二章 頒旨

四月十五,大朝會如期舉行。黃淵採購回來了大量的糧食,讓朱棣高興不已。

當戶部尚書夏元吉在大朝會上核算出了這次買糧的成本,立即讓大部分大臣神情恍惚。

雖然糧食從數千里之外運回來,但是因為如今的寶船運載力很大,一算成本,竟然還比國內的糧價更低。

無數人紛紛上書,要求中斷海運,穩定國內糧食價格。

在農業時代,糧食價格是一個國家穩定的基礎,糧價不管是過高還是過低,都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現在的大明糧食價格已經很低了,一兩銀子能買四百五十斤大米。灰面的價格略高一點。一兩銀子也能買將近四百斤。

如果糧價再低,農民種地無利可圖,甚至還要虧錢,那就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危機。

能進入奉天殿進行大朝會的沒有一個傻瓜,相反還是這個時代最精明的一幫人。他們都能清晰認識到糧價太低對農民的衝擊,如果沒有人願意種地了,那以後吃什麼?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豈不是又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

朱瞻基當然考慮到了這種情況,他據理力爭,首先分析了年初的雪災對農民的影響,其次認為大明應該儲備更多的儲備糧,應對有可能的災情,並且以後應該保留傳統。

最後,他又承諾不會將這些糧食流通到市面上,除了作為儲備軍糧,更多的將通過內監的酒醋面局,做成酒水,米醋,用以售賣。

還有大臣想要反對,但是被朱棣駁了回去。

朱棣用起銀子大手大腳的,在武當山建道觀都能花幾百萬兩銀子。

但是他同時也更清楚銀子的重要性,沒有銀子,他打仗都沒有底氣啊!

現在每年可以有更多的酒醋售賣,也就意味著更多的銀子,他怎麼會允許大臣們斷了他的財源。

這個時候,江南的資本勢力還沒有形成規模,根本還不懂在朝廷內部樹立自己的代理人。

所以朱棣的意見,也沒有大臣敢於反對,也沒有必要反對。

只要糧食不大量流通到市面上,影響了糧價,不管是擴大儲備糧儲備,還是做成酒醋售賣,跟他們都沒有利益關係。

再說了,今日所有大臣,包括觀禮的外國使節們,他們的關注點也根本不在這裡。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兵部的彙報,因為如果大明要出軍,應該就會在今日宣布。

戶部的總結結束,眾人的呼吸似乎都停止了,整個大廳里,只有王彥那略顯尖細的聲音傳開。「有請兵部左尚書方賓奏事……」

分布在大殿里不同位置的十幾個太監等他的話音剛落,就共同重複道:「有請兵部左尚書方賓奏事……」

方賓上前幾步,來到了大殿的中央,先是大禮跪拜,磕了三個頭,然後起身,正對著朱棣大聲說道:「兵部方賓奏:丙申年,癸巳月,己丑日至壬寅日事!」

王彥從側面下了台階,接過了他呈上來的奏摺,又上去遞給了朱棣。

朱元璋時期,大臣奏事一開始都要跪著,到了朱棣時期,就改成了站著,不過在初一十五大朝會的時候,因為大朝會每次都有外國觀禮團,這個時候,都需要先下跪,再奏事。

朱棣接過了奏摺點了點頭,站在他旁邊的王彥就又高聲喊道:「准奏!」

坐在二層高台上的朱瞻基剛好就在王彥的下面,被他的聲音裹的耳膜發麻。

方賓的聲音當然就沒有這麼刺耳了,此人雖然貪,但是卻有幹才,善以機警,能揣上意。而且相貌堂堂,風度極佳,言談舉止都很出色。

解縉就評價他是簙書之才,駔儈之心。

什麼是駔儈,原本是指馬匹交易的經紀人,後來加了市儈的含義。

擱後世來說,這就是一個舌綻蓮花的經紀人,鄙視他空有文采,卻市儈無比。

聽了朱棣的話,他起身往中間一站,略微背對朱棣,面向百官,就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說道:「癸巳月上半月,兵部奏事三百一十六起,傳達制書七份,詔書三百零九。兵部上下戮力一心,為太孫殿下出征日本調兵三萬五千餘人,千總以上將領六十五人……」

大朝會上,一般不會討論具體事件,更多是闡述半個月以來各部門的工作匯總情況。

至於電視上面演的那些皇帝在朝會上審案子,這就好比後世全國人大會議上,處理一件民事案件,純粹是扯淡。

只有關係到社稷民生的案件或者事件,才會拿到大朝會上來討論一番,比如反叛,比如救災。

當然,大軍出征也在這個行列。

方賓匯一口氣報完了兵部的事件,又轉身面向朱棣,在大堂上靜立而定。

朱棣在上面一邊看著奏摺,一邊聽著方賓的彙報,在方賓彙報結束之前,就已經看完了奏摺。

這個時候,他才開口說道:「自我大明立國,首次派楊載出使,就遭日本南朝懷良王囚禁,並斬殺我五名使節。太祖念其懵懂,寬宥其行,但其不念舊恩,在洪武末年多次擾我邊境。」

「自足利義滿時期,在他的強力約束下,倭寇現象才得以遏制。但是足利義滿之後,其子足利義持對我大明虎視眈眈,屢次試探我大明,並與去歲派出大批人馬,掠奪了朝鮮語琉球等國,對我大明屬國造成重大損傷。」

「太孫瞻基於去冬率十萬大軍,肅清盤踞在對馬島及濟州島倭寇,擒獲萬餘人。除數千原南朝餘孽,近半竟都是日本各大名子弟。」

這個時候,他從龍椅上站了起來,起身走了兩步,來到了三層御駕台的前端,雙手扶著欄杆,俯身說道:「朕派金尚書前往日本問責,足利義持竟敢封鎖海域,拒我上使。還不讓其他大名與我特使接觸,我草他娘咧,竟不給老子留一點臉面,那就打他狗娘養的!」

即使朱瞻基已經熟知了這個爺爺的性格,在大朝會上遇到這樣的罵娘,仍然差點沒忍住笑起來。

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包括現在的自己,不能說是個大老粗吧,也只能算是粗通文墨。

他自己還稍微好一點,喜歡在制定的規則內行事,這也是他後世帶來的性格。

但是朱元璋和朱棣全是老天爺最大他老二的人,喜怒由心,一點規矩也不守。

就連頒發聖旨,有時候也跟兒戲一樣。

洪武二十八年,倭寇進犯遼東。朱元璋下了一道聖旨,就直接寫道:「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白話聖旨源於元朝,那個時候為了讓老百姓聽懂聖旨,基本都是用白話。

但是朱元璋這樣直接用傢伙這樣詞的聖旨,不要說在元朝時期少見,就連後世也沒有,可謂是空前絕後。

到了朱棣這裡,他的聖旨也大多半文半白。比如前兩年給戶部的聖旨裡面就這樣寫:「那軍家每年街市開張鋪面,做買賣,官府要些物件,他怎麼不肯買辦?你部里行文書,著應天府知道:今後若有買辦,但是開鋪面之家,不分軍民人家一體著他買辦。敢有違了的,拿來不饒。欽此。」

為了修建武當山道宮,他的聖旨就是一片大白話,最後還寫道:「恁官員官民人等,好生遵守著我的言語,勤謹用工,不許怠惰。早完成了,回家休息。欽此!」

不僅僅對國內用白話,給朝鮮的聖旨中,朱元璋和朱棣他們也經常是大白話。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給朝鮮的聖旨就直接說:「你那高麗的事,也有些不停當。不知你那裡古典如何,我這中國古典里看起來,件件都是他自取的……你後頭只管來纏,我便道,既要聽我的約束,比似俺中原地面,各有歲貢,因此教每年進一千馬,金銀布匹。卻便不如約了。中國豈少這些……」

「……我明日差人往遼陽為馬價的事去也。我的言語你記著,說到者……你回去疊疊的說與他,交至誠保守那一方之地,休要侮我,這中國有甚話說若不至誠,不愛百姓,生邊釁,這等所為呵,我卻難饒你!我若征你,不胡亂去,一程程築起城子來,慢慢的做也……有官的紗帽,百姓頭巾戴起來便是,何必只管我根前說?」

整個聖旨的意思就是蒙古人已經完蛋了,你們最好放聰明點,誠心誠意歸順我,不要在貢馬、駐軍、通商這些事情上耍小聰明。你們要是老實,我就不打你,但如果要打你,一定是會滅了你。至於穿什麼衣服,這種破事就別來煩我,自己該怎麼穿就怎麼穿,還用我教你嗎?

朱瞻基憋住笑,板著臉,看著台階下的百官面面相覷。顯然眾人已經習慣了他的經常罵娘,一個個面無表情。

冷不防身後高處的朱棣突然大聲說道:「太孫瞻基聽令!」

朱瞻基只是愣了一下,就連忙起身躬身抱拳道:「瞻基在此!」

「月前命你籌措軍務,可否完成?」

朱瞻基應道:「自獲聖命,瞻基不敢有一絲怠慢,十六萬大軍整裝待發,只等陛下旨意。」

朱棣大聲說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