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百六十二章 感激

十二月初八,大明軍隊基本已經完全控制了對馬島全境。島上倖存下來的倭寇和民眾僅僅過了一半,總計不過八千之數,還大部分都是女眷。

成年的倭寇和壯年,除了反水的近兩千人,還有不足兩千人活了下來。

這些人被朱瞻基授權莊敬進行了整編,暫時收繳了武器,軟禁在了對馬島上。

這不足四千人的力量雖然對大明來說不算什麼,但是他們兇狠殘忍,不論對朝鮮還是日本來說,都是一股不小的勢力。

如果給他們一些船隻,就是大明軍隊想要再清剿他們,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瞻基現在還沒有時間理他們,只能暫時放在對馬島上,待來年再把這股力量為自己所用。

今日已經是初八了,從京師已經來了兩批使者,都是朱棣派來催促他儘快回京的。

大明艦隊在濟州島圍剿倭寇,報訊的使者在朱瞻基的授意下,自報殺敵逾五千,俘虜近萬人。

此番大戰雖然不如朱棣上次北征的成績更大,但是對大明來說,仍然是一次大勝。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次大戰,朱瞻基正式確立了他在海軍中的地位,再也沒有人能因為他的年齡,再說三道四。

所以,朱棣對朱瞻基這次大勝,心裡還是很高興的。

這種權力的平穩過渡,是朱棣最希望看到的。

因為跟朱瞻基隔了一代,加上朱瞻基一直很小心地不去觸碰朱棣的權力結構,所以朱棣地這個孫子的滿意度遠遠超過了那個被一幫文臣忽悠瘸了的兒子。

目前的這種權力構架也是朱棣願意看到的,放一部分權力給孫子,遠比把權力交給朱高熾要更符合朱棣的權力分布意圖。

對朱瞻基來說,海軍初建,這次的軍事行動是三大艦隊的第一次聯合作戰,也是六分儀的首次大規模應用。

有了這個行船的利器,大明艦隊在大海中的行動,第一次不用再受到夜晚的影響,行船的精確度得到了質的飛躍。

通過這次的三軍聯合行動,大明水師也對整個東海海域,包括朝鮮海域的水文情況有了詳細的記錄。

這些水文記錄對於今後大明海軍的行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雖然他現在控制了整個海軍的人事和指揮大權,但他在海軍的威望,卻不能真正的深入人心。

這種海軍力量的質的飛躍,這種帶著整個海軍勝利的節奏,才是他真正確定自己威信的過程。

「殿下,楊千戶求見。」

朱瞻基看了看下首坐著的鄭和與京城來的特使馬琪,笑道:「宣……」

不背著鄭和接見楊章德,也是因為朱瞻基對鄭和現在是越來越信任了。

雖然這次出征,朱瞻基一直在各方面壓制著鄭和,這是因為鄭和的仁愛之心。

但是現在戰事結束了,屠殺之後需要安民,這個時候,鄭和的作用就非常明顯了。

朱瞻基要返回京城,但是現在已經攻打下來的濟州島和對馬島他當然不會放棄,所以就需要有一個德高望重之人坐鎮。

不論是安撫兩島的民眾,還是與朝鮮和日本兩國打嘴官司,鄭和都是最合適的人選。

常年四海縱橫,鄭和整個人有一種大氣的雍容,如今越發不屑在宮中的蠅營狗苟。

距離下一次出海還有大半年的時間,鄭和也願意留在對馬島這裡主持大局,所以他跟朱瞻基也算是一拍即合。

這讓特使馬琪格外羨慕,他跟朱瞻基暗示了好幾次,但是朱瞻基根本不願意留他在這裡主持大局。

對於馬琪,此人常年擔任鎮守特使到處跑,朱瞻基了解不多。

但是光憑他在交趾擔任採買期間,虐殺交趾平民,與朱瞻基心目中的好官黃福水火不容,朱瞻基就對他印象大減。

朱瞻基雖然不重視個人的人品,但是最重視個人的能力,只是依靠溜須拍馬就像身居高位,在朱瞻基的面前根本行不通。

楊章德龍行虎步地走了進來,先向朱瞻基抱拳行禮,他又跟鄭和,馬琪,還有朱瞻基身邊從不離身的一清子和玄真行禮。

以前他從來不重視這些禮節,但是現在他卻發現了,如果他想要一步步地向上爬,朱瞻基身邊的所有人,他都需要維護一下關係。

他也知道了鄭和可能將會作為主將留守對馬島,他也想留在對馬島建功立業,那就必須要巴結好這位主將。

「殿下,今日收到線報,有民眾在御岳山區發現了宗氏家族的一眾人等。如今大軍封鎖了對馬島水域,那些人插翅難飛。不過一日未抓住這些人,一日不會心安。所以臣想請令,前往御岳山剿匪。」

朱瞻基點了點頭笑問:「我過兩日便會返回京城,楊千戶此番出去,就不及趕回,此時可是想要留在此地?」

見朱瞻基主動挑明了這個話題,楊章德單膝跪地稟道:「臣雖想伺候殿下左右,但是也想要建功立業,才不枉大丈夫一生。」

他也知道了朱瞻基的秉性,知道這個殿下心思深沉,偏偏卻喜歡簡單一點的幹才。所以他絲毫不隱瞞自己的想法,想要爭取到這次的機會。

朱瞻基點頭說道:「錦衣衛在島上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勢力,協助海軍管理好島上的倭寇,並且安撫當地民眾。莊敬此人孤另有任用,所以也需要一個人來管理好這些倭寇,這個擔子你敢否接下?」

楊章德大喜過望,連忙應道:「臣一定不負殿下所託!」

朱瞻基這才笑著跟鄭和說道:「鄭總兵看此人可用否?」

鄭和笑道:「殿下的安排自然是極好的。楊千戶勇猛無敵,行事果斷,臣也自當重用。」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此番回京,我自會與皇祖父提議,將總兵剝離內臣之列。如今海軍都督一職只有劉江一人,右都督之職,我可是非常屬意總兵。若能得皇祖父之允,今後劉江都督主內,總兵主外,這才是我大明海軍崛起之契機。」

鄭和一下子被驚呆了,他驚訝地望著朱瞻基看了半晌,才突然反應過來,雙膝跪拜了下來,老淚縱橫道:「和若能得此僥天之幸,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身為閹人,其實是被世俗所不容的一批人。上愧對父母祖先,下午傳宗接代之能,就連死後,都不能埋進祖墳,只能隨便找個寺廟和荒山野嶺埋骨。

朱瞻基如果將鄭和剝離內臣之列,安排進武將的行列,那麼今後就不是內臣,而是真正的武將。

雖然他沒有傳宗接代之能力,但是卻能從名聲上刷洗自己身上的恥辱。然後他只需過繼家門之侄,就能重立香火。

但是此舉並不容易,因為內臣和武將不是一個系統,鄭和的名氣再大,也只是皇室的內臣,眾將聽他的命令,是看在皇上的份上。

而將閹人直接任命為大將,不知道會遭遇多少反對的意思,哪怕海軍是朱瞻基一手組建,大權在握,想要讓其他人認同鄭和的身份轉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馬琪也被驚呆了。內臣雖然可以領兵,可以當主將,但是他們自身是沒有任何權力的。

而要成為了武將,鄭和不僅可以授勛封爵,還能成為真正的國之柱石啊!

這一刻,他的心裡滿是嫉妒,不過他只能笑著恭喜道:「鄭太監,屬下恭喜了!」

鄭和老淚縱橫,完全失去了思維的能力,看著朱瞻基想要說什麼都覺得不合適。

他知道這位太孫深得皇上喜歡,又一手控制了海軍,這個計畫還真的很有可能成功。

可是他更怕這只是一場夢,所以根本不敢想像如果皇上不同意,或者眾將反對,那就空歡喜了一場。

朱瞻基也知道這件事很難,難的不是說服朱棣,而是他在跟整個世俗的認知作對。

不過他實在太喜歡鄭和這樣的一代帥才,他是這個時代少數能睜開眼看世界的人。

雖然他是一個閹人,但是朱瞻基更想讓他變得比原本的歷史中更成功。

他比馬漢早了五百年就提出了海權論,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現在,朱瞻基只想讓他變成一個真正的時代巨子,成為大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範。

朱瞻基親手扶起了鄭和說道:「總兵不必如此大禮,孤只是不想明珠蒙塵。孤前幾日也看了總兵撰寫的海權一說,孤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一番。若總兵成書,孤定當讓整個大明海軍士兵人手一本,讓總兵成為海軍不可替代的大都督。」

鄭和激動地站不直身體,深深鞠了一躬說道:「臣……領旨!」

雖然只是短短的兩個字,但是朱瞻基卻開心地笑了起來。因為這兩個字對朱瞻基說出來,也就是他已經真正地臣服於朱瞻基了。

楊章德這個時候也才從震撼中清醒了過來,他對殿下如此不按規矩出牌擔心不已。

這可不是簡單地給鄭和換一個職位,而是真正挑戰世俗認知啊。將一個閹人封為朝廷將軍,還是大都督,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