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七章 遷都

胡惟庸之後,朱元璋撤銷了丞相一職。相當於一個國家只有各部委,沒有總理了。

但是一個人的精力再大,也不可能忙的完所有事情。朱元璋什麼事都喜歡親力親為,朱棣卻沒有他那麼足的精神,所以現在又弄了一個內閣,也就是秘書處。

在皇帝霸道的時候,內閣初創,沒有實權,也還不具備後來的權勢。

解縉今年才三十四歲,他這個內閣首輔,不過也只是相當於一個大秘書。

整個內閣也才不到百人,除了七個內閣成員,辦事人員總共不到百人。

文淵閣面積雖然不算大,但是也足夠將他們容納進來了。

朱瞻基自靈魂變成周遊之後,不喜歡讓人抱,距離近的時候,也不願意坐轎子。

整天喜歡腰裡挎著鄭和送的小木刀,到處逛游,權當鍛煉身體了。

一路行來,所有人見到他哪怕不認識他,看到他的身後跟著兩個長隨,四個小太監,也都知道他是誰,紛紛俯身問好。

進了文淵閣,朱瞻基就看到了朱棣的御駕儀仗隊在院子駐守,登時知道了為何解縉沒有去宣布他放學。

拿著今天學習的課堂作業,朱瞻基才不管裡面在談什麼國家大事,就直接闖了進去。

幾個守衛想攔不敢攔,只能大聲行禮。「見過世子殿下。」

他年齡還小,有些事需要忌諱,卻不必太多計較。

朱棣如果沒有來,他還會讓人通傳一聲,單獨見一見解縉就好了。

但是現在朱棣來了,他這個當孫子的首先應該表現出來的是歡喜之情,而不是避諱。

小小年紀就因為避諱而疏遠朱棣,這不是好事,更會落一個心思深沉的評價。

他敢大搖大擺往裡面闖,幾個太監卻不敢跟進去,在外面干跺腳。

文淵閣大廳里,聽到侍衛通傳的聲音,一個聲音頓了一下繼續說道:「五則北平土地貧瘠,遷都至此,需要南方糧食源源不斷運往京師,增加民負。六則……」

這個時候,朱棣大聲喝道:「孫愛卿不必多言,陪都非國都,朕今時尚無遷都之意。」

「遷都,為何遷都?」

眾人都紛紛驚詫地看向了剛進來像個小大人一樣手扶刀柄,大搖大擺的朱瞻基。

皇帝講話之時,無人敢打斷他的話,這恐怕也是朱棣當皇帝後第一次說話被人打斷。

不過面對朱瞻基,他卻並沒有生氣,而是溫和笑道:「基兒為何不返內宮,你皇祖母怕是還要等你一同進餐。」

朱瞻基穿過了諸位大臣,向著朱棣走去,大太監王彥伸手來扶,被他輕輕擺手制止。來到朱棣面前,他長揖到底,直起身來才說道:「見過皇祖父,一餐不食尚得過,一法錯卻萬民不得過。」

朱棣笑問:「何言對錯?」

「有利萬民是對,民不聊生是錯。」

「那遷都到底是對是錯?」

朱瞻基面對眾人大聲說道:「立陪都是對,立國都是錯。」

朱棣臉上的笑容有些尷尬了,因為幾乎沒有人贊成遷都,所以他才採用迂迴戰術先立陪都。但是到了自己孫子這裡,竟然也說遷都是錯。

他輕咳了一聲,問道:「難道基兒捨不得應天府繁華?所以不贊成遷都?」

朱瞻基上了兩級台階,靠在了朱棣的大腿上,望著他說道:「孫兒生於北平燕王府,自小在那裡長大。來應天后也一直在宮中,不曾去過市井。所以哪裡繁華孫兒並不知。」

「那為何不贊成遷都?」

朱瞻基大聲說道:「孫兒前段日子學習三字經,看過我大明地圖。自古以來,中原大地朝代更迭,除蒙元入侵百年期間,立都北方,再沒有其他朝代將國都偏離中原。吾雖生於北平,那裡是吾故鄉,卻也知道,那裡不適合當國都。」

在這個時代,再也沒有誰能比他清楚定都北平的錯誤。

污染和人口爆炸帶來的壓力現在還不需要考慮,僅僅一個糧食問題,就給明清兩代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一個人口超過百萬人的消費型城市,彷彿是一個巨型吸血蟲,吸收著京城周邊的資源。

在北方糧食都不能自給自足的時代,一個北方都城,消耗的資源太大了。

而且,北平還缺水,人少的時候不覺得,人多的時候……

其次,定都北平雖然在歷史上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高評價,但是實際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弊大於利。

歷史贊成派對永樂遷都的意見認為,由於首都距離長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調動軍隊抵禦侵略。

朱棣本人就曾以北平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殘餘勢力,北平在軍事指揮上的優點是處於後方的南京無法比擬的。

同時,天子戍邊的氣勢以及皇宮和先帝陵寢俱在前線的事實,使朝廷上下在面對危機時更有抵抗的決心;例如土木堡之變、平軍覆滅之後,明朝堅決地組織了北平保衛戰,而不是像西晉、北宋一樣放棄北方。

而歷史反對派則認為,一方面遷都北平給明朝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北平地位陡然提升,令整個北方防線在向內收縮的同時也向北平集中,反而破壞了明太祖時北方邊防的均衡配置。

歷史上的朱瞻基放棄開平等三衛後,長城以外明軍再無據點,令北平暴露了兩翼,也失去了戰略縱深,使京師長期處於外敵的直接威脅下,同時也是明中期蒙古在大漠、明後期女真在遼東坐大的重要原因。

對於永樂遷都,如果不是今天恰逢其會,朱瞻基根本就不會想起這件事,所以完全沒有準備。

但是這件事關係太大,甚至影響了到了今後幾百年的歷史變遷,想要讓一心遷都的朱棣改變主意,朱瞻基必須要拿出合適的理由。

他如果是個大人,可以隨便夸夸其談,但是他現在只是一個六歲的孩子,想要說服朱棣,難度就倍增了。

朱棣笑著看著自己的孫子,想聽聽這個六歲的小傢伙有什麼正當的理由。

朱瞻基也感覺自己亞歷山大了,這件事不該是他應該摻和的。但是既然適逢其會了,自己如果不改變歷史,那算什麼穿越者呢!

所以他只是想了一下,就說道:「孫兒在北平冬天需要穿五層衣裳,到了應天,只需要四層。北平畝產不到三石,但是應天卻畝產四石以上,北平糧食不足。還有,修建新的皇宮需要耗費無數的人力和物力,讓百姓生活更苦。」

朱棣笑問:「沒有其他理由了嗎?」

如果自己是二十六歲,哪怕只有十六歲,也能有理有據地講道理擺事實,但是這個年齡,實在太尷尬了。

他只能搖了搖頭。

朱棣摸了摸他的腦袋笑道:「但是國都在北方,就能靠近草原,打敗蒙人啊!」

朱瞻基叫道:「那更不能了。誰打架會先把脖子伸出去讓別人抓住了再打啊!」

眾大臣開始沒有敢插話,但是聽到朱瞻基這麼說,就有大臣忍不住跪下說道:「世子殿下英明,此話雖然粗俗,卻也是正理,請陛下三思。」

朱棣是個戰爭狂,遷都為的就是能靠近草原,跟蒙人一決高下。

但是他也是一個戰略大家,聽了朱瞻基的話心裡也被觸動到了。

他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大臣,淡然說道:「蘇愛卿平身,遷都之議本就未決,現在只是考慮在北方建立陪都,方便我大明對草原用兵。此事……再議吧,眾愛卿請回……解愛卿請留步。」

眾大臣紛紛鞠躬長揖。「是!」

不應該是說喏?怎麼就說是。

朱瞻基有些納悶,自己也有些不明白這個時候大臣們應該怎麼說。

他卻不知道,自己在幾個主要大臣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已經在眾大臣的心中已經留下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印象。

年方六歲,就能跟皇帝侃侃而談,還說的有理有據。

當著幾十個人的面前,他也沒有絲毫畏懼,敢跟暴躁的朱棣講道理。

這個世子,在這一幫大臣面前絕對是稱職的啊!

大堂內,朱棣問起了朱瞻基的功課,看到今天的課堂作業,直接問道:「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這句話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朱瞻基用小孩子的語氣說道:「老師告訴我說梁唐晉漢周是唐朝滅亡以後,五個新的勢力,他們被稱作先五代,因為他們歷史不長,也不具備稱作朝的基礎,所以以五代相稱。」

朱棣嗯了一聲,收起了他寫的作業問解縉:「解侍讀,世子學習進度如何?」

「回陛下,世子聰慧,三字經已學三二。為了不讓他覺得枯燥,臣也同時在跟他講百家姓和千家詩,千字文。」

朱棣溫言說道:「世子年歲尚小,有些東西還不宜過早接觸,以後也不要讓不相干的人接近世子。」

「臣不敢,除了蒙學三百千千,不得陛下許可,臣不敢妄作主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