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性探索—關於狼圖騰的講座與對話(2)

因此,在最初階段,炎黃先民的狼性血液還沒有被部分和平安定的農耕生活所稀釋;兇猛桀驁的狼性性格和游牧精神,也不可能輕易被部分定居安逸的農耕環境所軟化。

炎黃部族開始半牧半農。這樣,他們既有兇猛的戰鬥性格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以保家衛國;又有相對安定的勞動生產條件,以生產供應充足的生活資料。因而這個新民族產生了巨大的能量。炎黃先民從此在中原大地崛起,人口快速增長,國土劇烈擴張,從黃河流域一直擴展到長江流域。大禹陵至今還矗立在江南。

然而,逐漸擴大的農耕生活,慢慢消蝕游牧民族遺留下來的狼性性格,並慢慢破壞已經逐漸縮小的中原牧地的狼性造血功能。到商末時期,西部的周族開始崛起,當時周族已開始農耕,但是,由於周國地處西部,國內居民大多是戎狄游牧民族。周古公曾費大力氣改革戎狄舊俗,建立新的封建生產關係。一般說來,游牧民族尚武善戰;農耕民族尚文重教化。周國內部存在的農耕與游牧雜居融合的民族現象,就使得周國在民族性格上具有農耕與游牧半羊半狼的雜交優勢。還有,周國經常遭到境外戎狄游牧民族的侵略,被迫與之交戰,從而也得到了性格和軍事上實戰鍛煉。因此,周民族在性格上就比較全面,狼羊結合,半野蠻半文明,文韜武略,智勇雙全,具有比中原農耕為主的民族更多的狼性血液,具有更強悍進取的狼性格,還具有較高的禮儀文明,敦厚待民愛民的向心力。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聯合八個西方戎狄國,親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戎車」和「虎賁」都標明了周國軍隊的游牧虎狼的特性。周武王在與商紂王七十萬大軍決戰之前指天「大誓」,號召全軍「如虎如羆如豺」勇猛殺敵。而「豺」就是狼。周國兇猛的虎狼之師,以少勝多,取得大勝,滅掉商朝,建立起對中華文明影響極大的西周王朝。

周國在與戎狄民族雜居交融的時候受到了游牧民族天崇拜和圖騰崇拜的深刻影響,後來周國又將這一影響帶進華夏,並繼續把天崇拜作為華夏民族的最高崇拜,周朝的最高君王也被稱為周天子。

周國和周朝的這種半羊半狼的雜交優勢,使周國和西周不僅接受了一次游牧民族狼性血液的輸血,而且實際上還對整個華夏民族,重新輸入一次草原狼性血液。使千年來被農耕羊血稍稍沖淡了的狼性血液,恢複到原有的濃度比例。這次輸血產生了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這些對華夏民族和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偉大人物。那時候華夏族的聖賢,都具有剛強的游牧精神:性格強悍,胸襟開闊,目光遠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就產生於這個時代,也是對當時民族性格的準確寫照。而這種民族精神中充滿了中華游牧精神。

農耕所必然產生的不思進取的安逸腐化,是商朝覆滅的內因,自強不息的周王朝取代商朝便順理成章。在西周的盛期,文武之道張弛有度,文治武功光輝燦爛,為華夏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陳陣背靠車輪,伸開腿,繼續說:中華民族以後的道路就是按照中國特色的路線發展下去的。農耕必定軟化農耕民族的性格,而草原游牧必定強化游牧民族的性格,古代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延續必須依靠游牧民族定期或不定期的不斷輸血。這就是幾千年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規律,而這個規律涉及到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本問題,即民族性格問題。

中國和世界的歷史證明,歷史絕對不是「一堆偶然事件的堆積」,而是有其內在的客觀發展規律的。可是中華文明興衰發展的特殊規律直到現在還隱藏在「偶然事件的堆積」里。如果不從「民族存在和民族性格」的研究角度及其方法來研究分析這些「堆積」,那麼中國人就永遠掌握不了中國特殊的文明興衰發展規律和中國的命運。

性格對於個人來說,是其能否成功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對於民族來說,民族性格則更是一個決定民族命運的生死攸關的國家大事。從世界各民族興亡盛衰的歷史看,民族性格屬於民族脊樑問題。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的性格強悍進取,這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機會就大就多;而一個民族的性格軟弱,這個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增大。從世界上實際存在的民族價值標準看,民族性格軟弱是一個民族最致命的缺陷。因為,軟弱的民族性格是萬惡之源,它將導致一系列最可恥、最不可饒恕的罪惡:不思進取,坐井觀天、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叛賣投降、俯首稱臣;人民被殺戮、被販賣、被奴役、被歧視;民族被改種、改文、改姓、改身份等等。世界上無數古老農耕民族就因其性格軟弱,而被殘酷的世界無情淘汰。世界發展到現在,人口激增,生存空間和資源日益短缺,民族性格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必須更加充分重視民族性格問題。為此,就必須從民族性格的視角重新審視中華文明的演變發展史。

我認為,中華游牧民族對中華民族和文明的偉大貢獻,最主要是在精神上性格上的貢獻。而剛強進取的民族性格則是創造和支撐中華文明的支柱。華夏農耕民族是創造古代中華文明的腦與手,而游牧精神和游牧性格則是整個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脊樑。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從西周以後,華夏民族一個主導性的盛衰規律也由此開始:一旦華夏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太強於狼性,華夏就被異族入侵,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一旦狼性太強於羊性,華夏中國就專制暴政,或軍閥混戰,民變蜂起,戰亂不休。只有華夏民族在性格上的狼性羊性大致平衡,狼性略大於羊性時,華夏中國才疆域擴大,國富民強,經濟文化繁榮昌盛。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中國的歷史是不是按此規律發展的,而且中國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是又印證了這一發展規律。

到西周末期,長期的農耕和平環境,使得君王荒淫無度,玩物喪志,烽火戲諸侯。君主性格軟化,無心富國強兵,結果周幽王被野蠻強悍的犬戎族攻殺,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象徵華夏最高權力和地位的「九鼎」寶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佔領。強盛約三百年的西周覆滅。此後,犬戎便成了華夏民族最可怕的敵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還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統稱之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間,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說:「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在唐德宗年間,大臣柳渾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這個「犬戎」的「犬」字帶有漢族特點的強烈的侮辱性,而且說戎狄是「豺狼」也準確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為秦國的強敵。後來犬戎的一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國的游牧民族、游牧精神和游牧民族的圖騰,也必須從古匈奴葷粥和犬戎開始。

根據文獻記載,犬戎族就是自稱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並以白犬為圖騰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屬於西羌族,是炎黃族先祖的近親。早在炎黃時期,犬戎族就是炎黃族的勁敵。《後漢書》就有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史料只記載了犬戎族的圖騰是白犬,但並沒有說明白犬是野犬還是家犬。但是,白犬到底是野犬還是家犬,關係重大,這涉及到民族性格問題、中華游牧民族和中華民族的圖騰起源等一系列關鍵性問題。

我認為,白犬可能就是白狼,據《後漢書》記載,至漢朝,在原來犬戎活動範圍內曾出現一個人口眾多的西戎白狼國。到東漢明帝時,「白狼……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自願歸屬東漢。白狼王還命人作詩三首,合稱《白狼歌》,獻給東漢皇帝。因此,我認為白狼國就是犬戎國的變種,白狼王則是犬戎的後人,而白狼族就是崇拜白狼,並以白狼為圖騰的部族。白狼國的存在,也可以證明犬戎所崇拜的白犬很可能就是白狼。

退一步說,即便白犬不是白狼,那麼白犬也一定是像藏獒那樣的比草原狼更高大更兇猛的野狗。據史料記載犬戎族極為野蠻兇悍,根據我對游牧民族的長期研究,歷史上最古老最野蠻的犬戎族,按其民族性格來說,他們絕不會崇拜性格溫順聽話的家狗,就像蒙古草原上從古到今所有馬背上的民族,無一例外都不會以馬為圖騰的那樣。因為馬是草原人所馴服的動物,性格兇猛強悍的所有中華草原民族,絕對不會崇拜被自己所馴服的動物,也更不會把家狗家畜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而且,圖騰是草原民族神聖的精神崇拜,而家畜卻是受牧人鞭打驅使的奴僕,絕無神聖可言。咱倆在草原上生活了十年還不知道嗎,牧民雖然很愛狗,但是在草原人的心目中,狗與狼地位極其懸殊,狗是草原人的戰友,而狼則是草原人的神靈。

因此,我的看法是:犬戎族崇拜的白犬,或者是白狼,或者就是野生白犬,一種與狼同科,與狼同形,比狼更兇猛的自由野狗。所以,當時犬戎族的「犬圖騰」就等於「狼圖騰」,古犬戎就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崇拜「狼圖騰」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