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章 初見少昊

到少昊去是我一直的願望,也是下一步發展的客觀需要。

但還是來得比我想的早。

我原想一步一步發展到少昊去的,而不是跳躍式的直接和少昊金天氏接觸——說白了,要想和少昊這樣的大族溝通,我至少得掙一個有份量的話語權吧。

不然如何保證以後的文明發展方向按大元既定的軌跡前進?

但「擇日不如撞日」,千挑萬選,不如將就吧。

只要今年的秋收糧食入庫,到少昊去的底氣就有了。

大元已經建成的三城,在這個時代應該是防禦能力超前的工事,加上這些糧食作儲備,大元不會怕任何大族的挑釁。少昊族也不例外。

由於和萊夷族的衝突,我對少昊族暗地裡還是有一些戒備心的。

一切等秋收後吧!

秋收是歡樂的,秋收是完美的,大元七年的秋收在大元是盛大的節日!

貿易城內,我讓廚房為每一位收割者備上了招待貴賓才做的美味,也為秋收之日釀好了上百壇美酒。

秋收的十二日內,每晚在大元宗廟前的廣場上,都會有數堆巨大的篝火,收割者們都可以圍在火邊暢飲「大元米酒」;也能在歡樂的開懷笑聲里,看到少男少女悄悄地消失在夜色中。

「人口新政」實行後,在木駝的主動出擊下,貿易城人口已經增加到近兩千七百人,參加收割的男女勞動者達到了一千六百人,即便如此,也花了十二天時間,才將所有粟穗全部收割完畢。

「春播一粒種,秋收萬顆籽。」

看到曬滿貿易城的黃燦燦的粟穗,積年老農般的歡暢湧上我的心頭。

一共收穫了近五百萬斤糧食,或者說兩千五百噸粟穗,將來脫粒後,也不會低於一千七百噸以上的粟米吧——我在心裡盤算。

就貿易城來說,這樣的收穫足夠支撐兩年半!再加上狩獵和畜牧所獲得的食物,能支撐的時間還會長得多。

那還有我們的陶器、海鹽貿易呢?

我對前途一下子開始看好起來。

但我也沒忘了皋陶族這個「股東」——偃師想用羊群換粟米的行為被我阻止了,按春耕時他們投入的人力,他們應該得到一成的收穫作為「紅利」。

這五十萬斤粟穗讓偃師、偃梁他們目瞪口呆,皋陶城內甚至沒有這麼多房子可以作為倉庫,我還得讓木工們緊急為皋陶人趕製木板斗倉。

呵呵!這也是我設計中的一個效果,年初我只是在口頭上簡單地跟偃師約定了分成比例,卻沒有給他們說明可能的預計收入,就是想讓他們對農業的效益能有一個超出意料之外的感性認識!

族中一半的勞動力不到一個月的勞動,得到的是族人大半年的食物!

這就是和終年辛苦的畜牧業相比,農業的優勢所在!

當然,很多後期管理的細節技術還沒有被皋陶族人所普遍掌握,現在就讓他們全面轉向農業還是有一定風險的。

前提是我們大元族沒有介入的情況下。

然後皋陶族堅決地用部分粟米換了一批陶器,這可是以前從來捨不得用來作祭禮送出去的啊!

現在咱皋陶族也大發了,誰怕誰啊!

偃師豪興大發,這次的年度祭祖神,皋陶族要下血本了。

為了不搶皋陶族的風頭,我派遣的代表團——當然也包括我本人——總人數為一百五十人,其中一百三十名是護送的騎兵,只有二十名「正式代表」。

按我的打算,一百二十名騎兵只是作為拉練用的,沒想讓他們進入少昊族人始祖神山所在的地盤,二十名大元族人代表應該看起來人畜無害吧!

希望不會讓少昊族人產生不好的印象。

皋陶族代表團有五十三人,包括偃師和偃豹,帶上了大量粟米和陶器,其中裝粟米的是大元最新出品的麻袋。

木駝作為騎兵首領和大元代表隊的「旗手」,護著墨龍旗,率七十七名騎兵們走在最前面,為代表團開道。有五十三名騎兵則一人馬上多駝了一名皋陶族人代表,和騎馬的大元族代表走在後面。開道的騎兵們馬背上也不只是駝著人,有的駝著兩袋米,有的駝著幾件陶器,有的駝著兩壇酒。

但為了表示和平的誠意,我沒有讓任何騎兵帶衝擊用的長矛,連弓箭都用鹿皮袋藏得嚴嚴實實。

看得出木駝對這個決定一點意見都沒有,從後面的幾個月看,他壓根就不重視讓騎兵衝擊,只關注騎射。所以聽到我的命令,一副歡呼雀躍的樣子,隨即悄悄將騎兵們的箭從三十支增加到了八十支,箭囊也從一個變成了兩個。

我只得由他,這小子隨時都在想著干仗。

但我知道,大元想要發展的更順利些,近期內最好不要跟少昊族相處得太火爆。

按偃師的經驗,從皋陶出發到少昊,走路至少要二十天左右,這也是我為什麼要讓大量騎兵隨行的原因,我不想在路上耽誤太多時間。

按騎兵們的預計,沒有帶這麼多人和物的話,三天半就足夠了,但在負重大為增加的情況下,我們足足走了六天,才遠遠看見少昊族的始祖神山。

偃師率族人在十五里開外就下馬跪地,先祭山。

我則讓騎兵們留在原地,除了我和木駝騎的馬背了一些東西隨行以外,其他的馬都留給騎兵們。

從現在開始,就是步行階段了。

偃豹舉著神鳥旗走在最前面,身後跟著扛上祭禮的戰士們。

我親自舉上墨龍旗,帶扛著禮物的大元族代表團走在後面。兩匹馬則由木駝牽著。

接近到約五里地的時候,少昊族的衛兵們顯然已經反應過來,向後面的大帳發出信號。

我也首次得以看到少昊族的概貌。

在一座近一百五十米高的山腳下,有一個洞口高達十米以上的大山洞,遠看上去深不可測。

洞口外有二十四塊大石排成兩排,延伸到約五百米遠處,形成一個直達洞口的通道。每塊石頭上隱約可以看到有一些淺雕刻,但距離太遠看不清。

每一塊石頭都差不多大,目測了一下,大約每塊得有十來噸重吧,當初移動時一定比較困難吧。

洞外的草地上,散布著數個較大的帳篷區,按我的經驗估算,大約有近兩千族人,這個規模和我所見到的皋陶族、莒族相差並不太遠,也讓我對盛名之下的少昊族感覺到有一點失望。

但神山洞口的石陣布置還是讓我感到一種「大氣」——我喜歡這種氣勢!

大族就是大族,文明積澱的程度就是不一樣。

從接下來的少昊族迎接儀式就可以看出來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