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天花

聖誕節這段時間的紐約正是一年中天氣最寒冷的時候,晚上溫度最低常常會達到零下十度以下,這個時代還沒有21世紀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李牧居住在總督島雖然溫暖如春,城市裡的那些貧民就倒了霉,幾乎每天都會有十幾名流浪漢被凍死,給紐約市警察局增添了不少麻煩。

同樣是新年到來這段時間,位於東經128度,北緯26.5度的琉球則是溫暖如春。

得益於溫暖的太平洋暖濕氣流,琉球幾乎沒有冬天這個概念,雖然此時同樣正處於一年中溫度最低的時候,但日常氣溫也有十六、七度左右,而且晝夜溫差不大,真可謂是溫暖如春。

這樣的日子裡,最適合的應該是邀請三五好友帶上野餐籃來到海灘上進行野炊,如果運氣好的話還能看看鯨魚,就算是什麼都不做,躺在那裡晒晒太陽看看藍天白雲,都是莫大的享受。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人才對琉球垂涎已久,他們迫不及待的想將這一片美麗的島嶼收入囊中,至於原本在島嶼上生活的人們,日本人大概是不怎麼想接收的。

對待土生土長的琉球人尚且如此,對待生活在琉球的華人後裔,日本人更是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距離琉球首都首里12公里的莆添,就是在琉球華人後裔的聚集地。

普添的城市規模並不大,方圓大約四、五平方公里的樣子,這裡生活著大約6000多人,他們全部都是華裔,既有當初36姓的後人,也有這些年裡遷居到琉球的新移民。

雖然這些華人現在都已經是事實上的琉球國民,但實際上他們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華人傳統,說漢語,寫漢字,甚至因為沒有遭受清廷的荼毒,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還保留著華人的傳統髮飾和傳統服裝,只有那些新移民才會留一個不男不女的陰陽頭。

和海對面那片大陸上的無數個城市一樣,莆添周圍環繞著一圈石頭築成的城牆,城門上方築有箭樓,斗拱挑檐,左右對稱,一看就知道是傳統漢人風格。

城牆內的街道橫平豎直四通八達,街道兩側大多數都是石質結構,所有的門和窗都相當狹窄,如果把這些門和窗全部堵死,房子馬上就會變成堅固的堡壘。

整座城市都修建在一個海拔高度相對較高的山頂上,城市三面環海,另一面被松林環繞,只有一條不太寬敞的小路直通山下。

總而言之,這是一座具有鮮明軍事色彩的城鎮,這些孤懸海外的華裔就是用這種近乎保守的方式頑固的堅持著自己的傳統,任爾風雲變幻,我自巋然不動。

因為華人在琉球的特殊地位,琉球國王並沒有向莆添派駐民政官員,同樣也沒有派駐軍隊駐守,莆添在琉球就像是一個國中之國,潘廷珍是大家公認的族長,同時也是受琉球國王委任的莆添城主。

往日的莆添安靜祥和,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生活上能稱得上穩定幸福,不過這種幸福在日本人涉足琉球之後已經越來越遠,如果真按照日本人的要求,莆添也應該和求其他地方一樣,奉日本天皇為主,歸琉球藩管轄。

一向保守排外的莆添人自然不甘心接受這樣的結局,所以才有了潘廷珍的美國之行。

自從潘廷珍走後,莆添民團團長揚威每天都會到後山的懸崖上張望,期盼潘廷珍能早日帶回好消息。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希望已經越來越小,楊威雖然心中焦急,但從來不敢把焦慮寫在臉上。

潘廷珍不在,年方而立的楊威就是大夥的主心骨,這時候楊威萬萬急不得。

和往常一樣,吃過早飯,身著天青色長袍的楊威再次來到後山斷崖,一邊祈求老天爺保佑莆添,一邊期盼遠方海面上能有輪船到來。

其實這片斷崖另有玄機,整個斷崖猶如刀刻斧鑿一般近乎垂直,山崖下水深足有十餘米,可以停靠大型船隻,數百年以來,莆添人在斷崖下鑿出了一個小平台,平台下常年都挺有船隻,真要到了危急關頭,這裡就是莆添最後的退路。

早年的楊威並沒有把這條後路放在心上,認為一代莆添人會和他們的祖先一樣,永遠不會啟動這條後路,但自從日本人踏足琉球之後,楊威也不得不面對現實,不僅要確保這條後路無憂,同時還要儘可能增加運力。

崖頂距離水面高度大約50米左右,根本沒有道路供人攀爬,想要平安從崖頂抵達崖下的小平台只能依靠吊籃,但一個小小的吊籃又能提供多少運力,每次最多搭載三名成年人,考慮到莆田城內的6000人口,楊威確實是要想想辦法。

「繩網準備的怎麼樣了?」楊威瞟一眼水天一色的天際,沉聲問身邊的一名年輕人。

這名年輕人大約20出頭,身材相貌和楊威相仿,上身穿一件無袖短褂,腳上蹬一雙薄底快靴,看上去真的是精幹利落。

年輕人在答話之前同樣先向遠處的海面張望一下,然後這才躬身答道:「大哥,都已經準備好了。」

為了縮短撤離的速度,楊威命人準備了一張巨大的繩網,面積足夠覆蓋這面山崖,那時候青壯年可以沿著繩網攀援而下,而老弱病殘則乘坐吊籃上下,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運力,在更短的時間內儘可能撤走更多的人口。

「組織兄弟們多練習一下吧……」雖然內心期盼著永遠都不會有用到繩網的那一天,但楊威還是要未雨綢繆。

「放心吧哥,弟兄們行船操舟都是跑慣了的,爬個網什麼的不在話下。」楊邦信心滿滿,臉上寫滿了這個年紀應有的朝氣和跳脫。

「明天把網掛起來,盡量讓所有能爬的人都熟悉一下……包括女人在內。」楊威狠下心來,哪怕到了最後關頭,所有的爺們兒全都拼光,也要保證女人和孩子能逃出去。

「我回頭就去安排……」楊邦的聲音低下來,情緒終究免不了受到影響。

「精神點,沒準過幾天潘叔就帶著好消息回來了,咱們只是防患於未然。」楊威給楊邦打氣,雖然連他自己都有點底氣不足。

「威哥,威哥……」一名和楊邦同樣打扮的年輕人大呼小叫跑過來。

「什麼事?」楊威半轉身,一手背在身後攥住火槍,一手緊握腰間的刀柄。

「威哥,首里來人了,還帶著個日本人。」年輕人一臉憤恨,氣喘吁吁的同時不忘握緊手中的鳥銃。

和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清帝國不同,琉球民間不禁火器,所以莆添擁有大量的火銃,甚至連銅炮都有,這要感謝琉球幾代人辛苦的積累,讓他們在面對威脅時不至於手無反抗之力。

當然了,雖然官方是不禁火器,但莆添人也沒有太先進的武器,連一支真正的後裝步槍都沒有,大部分是威力不大的鳥銃,考慮到這裡的天氣狀況,實際上對於刀劍之類的冷兵器應用倒是更多一些。

「走,去看看。」楊威回頭看一眼空無一物的海面,轉身決絕而去。

該來的終究要來,遲早要去面對。

高聳的城門樓下,一名身著琉球文官制服的中年人帶著十幾名護衛環繞在一名身穿日本和服的中年矮胖子周圍。

城門樓上幾十名手持鳥銃的民團成員一字排開,兩門土炮都已經脫去炮衣打開火門,黑咚咚的炮口直指城樓下唯一的一條下山通道,火門邊的民團成員已經點燃了手中的線香。

琉球本地多松木,這種土炮就是選取一人環抱的松木,從中間劈開後挖掉一部分樹心,然後將之合攏,並在外圍箍上幾道鐵箍,一門簡陋的火炮就此製成。

這種火炮因為密封性差談不上射程和準確度,但在短距離內威力巨大,裝上鐵砂石子之後,幾十步內可謂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看著城牆上嚴陣以待的武裝民團成員,琉球官員表情尷尬,矮胖子則是一臉陰沉,在臨來之前,他們已經知道莆添這些華裔不好對付,但沒想到莆添人的態度竟是如此的決絕。

鐵皮包裹的厚重木門緩緩打開,楊威孤身一人滿臉堆笑拱手而出:「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潘大人身體有恙無法見客,讓諸位久等了。」

楊威說話的時候使用的既不是日語也不是琉球語,而是日本人和琉球人都不陌生的漢語。

漢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影響力無與倫比,日本雖然此時已經有自己的文字,但一直到明治初年,漢語一直是日本的官方文字用語,日本人說話雖然是說日本話,但只要形成文字,幾乎都是使用漢語的,在日本,只有身份高貴的上流社會人士才會學習漢語,這在日本完全是身份的象徵。

琉球就更不用說了,琉球語本身就受閩南語的影響極大,琉球的官方用語同樣是漢語,所以楊威不用擔心他們聽不懂漢語,這年頭的日本人和琉球人如果想做官,漢語就是他們的必修課,就像是21世紀的英語四級……

「哦,霍霍,原來是這樣,無妨無妨,既然潘大人身體有恙,我正好藉此機會前往探望,請……」矮胖子主動搭話,話說的雖然客氣,但頤指氣使的味道還是濃得很。

這矮胖子果然會漢語,而且會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