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文人的陰險

此時,兩封件擺在唐奕面前,一封是耶律洪基親筆給唐奕的回信,一封是宋狀元的。

先說耶律洪基,這貨就是個逗逼,對於大宋想聯遼的想法,是這麼回覆唐奕的:

「洪基不才,玩物喪志,理政無方,失祖宗基石於瞬傾,倒燕雲權柄於汝手,實罪也。」

「然,遼宋之怨,乃南北兩朝之宿命也。中原成敗,亦我炎黃子孫之內爭爾(契丹人以炎帝後人自居),非西夷蠻邦可親也,亦非苟且營謀可定也。」

「契丹鐵騎,正義之師,謀燕雲,必戰之,何需奇謀取巧乎?洪基自愧,知恥後勇,不屑與之。」

「先帝有靈,必知洪基之心也。」

……

「今請盟誓,結秦晉之好,歸炎黃一心共商西進。」

「然,洪基不敢允復。南北積怨,舊恨未除,新怨方興,何以言共乎?」

……

「但祝子浩,揚我炎黃血脈之威於萬里,平西蕩寇,戰無不勝於西夷。」

「東歸之日,願與君長醉古北關。」

「待醒……」

「戰之!」

「決燕雲之失得於兵寒,定遼宋大勢於宏關,方為男兒之快意也!」

「磊落……」

「浩然。」

「無愧祖先,無愧吾心!」

——兄:耶律洪基,敬上。

……

「……」

要不要這麼萌啊?要不要這麼直男啊?

這信看得唐奕是哭笑不得,我是應該誇他是純爺們兒,還是罵他是二百五?特么就沒見過這麼不著調的皇帝!

不過,回頭想想也是,這還真就是耶律洪基那個紈絝皇帝能幹出這種事兒來。身為皇帝,還非要堂堂正正的和大宋一決高下,不屑奇謀取巧……

好吧,這是在噁心唐奕呢,燕雲一役,唐奕不就是奇謀取巧了嗎?看來,這貨心裡不是沒有怨氣啊!

無語搖頭,「冤冤相報何時了,何必呢?」

邊上的楊文廣翻著白眼,一時無語。這麼不要臉的話,也就他說的出來。

「不過,耶律洪基這次確實有點讓人意外。很友善的向大宋告知東羅東的陰謀,結果又很不友善的拒絕了大宋的結盟。」

「這叫什麼事兒?」唐奕默然。

他明白耶律洪基心裡是怎麼想的,正如他原本說的那樣,耶律洪基更像一個俠士,而非一個皇帝……

……

……

放下耶律洪基的信,唐奕略有失望。

雖說大遼沒有與東羅馬混在一起,也沒有與大宋結盟,算是不好不壞。可是,如此一來,狄青就還得守在燕雲,不得施展,確實有點可惜。

看向第二封。

按理說,埃及到羅馬撐死一個月就打個來回,宋狀元的信早就應該回來了。而事實上,這也不是埃及與羅馬之間的第一封信了。

看著紙上的四個大字,唐奕不由得更加頭疼,苦笑道:「宋公序要不要這麼狠啊?這不是坑我嗎?」

楊文廣立時大笑,一副事不關已,喜聞樂見的高興樣子。

「那怪得了誰?你不把兒子還給他,他能給你好臉色才怪!」

「那怪我嗎!?」唐奕立著眼睛。「那貨自己不想去見親爹,關我鳥事!?」

……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唐奕遠赴萬里攻下羅馬,把宋楷給救了出來,結果這貨不想去埃及聽親爹訓話,非要留下來給祁雪峰修碑。於是,當唐奕第一封信送到開羅,宋狀元就怒了。

特么老子萬里迢迢跑到埃及來為什麼?不就是為了這個兒子嗎?

結果他還挺有脾氣,不來見親爹,還得親爹跑到羅馬去見他?

宋狀元哪受得了這個,立馬義正言辭的回覆唐奕:「庠乃官家欽定之埃及節度使,羅馬之政非庠所職也,癲王自理!」

言下之意,自己的事自己解決,別來找老夫!(找,也得是把兒子給我綁回來再找。)

唐奕也是日了狗了,你們父子掐架,關我屁事兒?

於是,唐奕又去了第二封信,言辭懇切至急,把羅馬之局詳盡描述,最後還認了個慫。

「羅馬之勢,非埃及可比。舊教故識深入民心,教庭餘孽尾大不掉!」

「強取,則民亂;寬待,則恐政令難通。」

「奕之所能不及伯父,非公不可為之。」

……

宋庠看了信,知道唐奕是真遇到難處了。

事實上,羅馬的形勢遠遠不是埃及可以比的。

埃及的問題是政(分割)教合一,且法蒂瑪王朝相對溫和,只要拿下貴族和皇室,立起新任哈里發,基本就可以做到平穩過渡。

但是,羅馬則不相同。他是教權大於皇權,連皇帝登基都需要教會承認才可以。且整個歐洲不但等級制度極其森嚴,對教權的認可也已經到了一個近乎瘋狂的地步。

主教是死了,神羅皇帝也掛了,但是民眾對皇室的尊敬,對教權的認可,絲毫沒有減弱。

如今,大宋對羅馬只能是武力統治,還遠遠做不到掌控,唐奕想像埃及那樣迅速同化,卻是沒那麼容易了。

……

但是,話說回來,特么那個混蛋兒子還是沒來見他啊?且話已經放出去了,現在讓他去羅馬,這老臉往哪兒放?

縱使知道唐奕那裡需要人,宋庠也是拉不下這個面子的,只是回信時隱晦地提典了一下唐奕。

「前人之智,今可復用。」

八個字,看的唐奕一頭霧水,怎麼就非得腐儒作態,這麼擰巴也?

去信:「哪個前人之智?公請明鑒。」

宋庠回信,「《太史公書》可查。」

……

你大爺的,老子在羅馬,你讓我上哪找《史記》去?再說,唐奕想破頭也沒想出來,司馬遷寫了哪一段是漢人同化蠻夷的,又適用於今的?

去信:「再繞彎子,老子弄個白番婆子給宋楷,讓你抱個黃毛孫子!」

宋庠無語,這無賴什麼損招都想的出來,怎麼就想不通呢?

於是回了四個大字:

「焚書……坑儒!」

「……」

……

看著這四個大字,唐奕有種衝動——殺回埃及,弄死宋庠算了!

「焚書坑儒?」這特么還真不是漢人治夷,這是始皇治漢。

宋狀元是把現在的羅馬比成了先秦剛剛統一的列國,把當時的儒家依附分封而存的局面看做是羅馬教權獨大的寫照。

不得不說,把儒家的災難拿出來用,宋公序是真特么夠陰的,這不就是明告訴讓唐奕要大開殺戒嗎?

可是,始皇焚書坑儒,下場可不太好啊……

……

唐奕心說,你別騙我,老子現在還沒開殺呢,就已經不太好控制了。這要是再激進一點,還不直接就炸了?

再去信,「別玩我,民心不可逆!」

結果,這回宋庠也來脾氣了。

「愚蠢!!」

「秦之焚書,還有下一步!」

「……」

看到這裡,唐奕終於通透了,對宋庠佩服的簡直五體投地。

壞!真他媽壞!壞的流膿!!

……

對秦朝來說,焚書坑儒確實有其負面影響,造成的社會動蕩從一個側面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可是,作為一個後來者,宋庠跳出當時的局限,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卻是給唐奕生動的上了一課。

那就是:

焚書滅儒之舉,確實對秦有害,但卻也粉碎了列國的分封制度,形成中央集權的局面,奠定了大一統的初步概念。

那個時候的華夏其實與歐洲很像,正統的封建制王朝、王侯公卿,等級森嚴。中原百姓像現在的歐洲一樣,嚴格遵守著這個制度,不敢越雷池半步。

而像宋庠所說,跳出來,從全局來看從分封到中央集權,焚書坑儒確實有下一步,那就是陳勝吳廣喊出的那句: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這句話可是太厲害了,說它是對華夏歷史影響最深遠的一句話,也不為過。

正因為這句話,窮苦百姓開始不屈服於命運,草莽可為將相,指點江山;無賴可以得國,把皇帝拉下馬,把貴族出身的霸王滅殺在烏江邊。

再然後,華夏的命運除了外族入侵導致的朝代更迭,絕大多數時間是由百姓的肚子決定的,而不是信仰和貴族……

你讓我吃不飽肚子,我就敢反你!!這已經是千古定律。

皇漢死於內亂,天唐亡於一幫鹽販子,大明更是讓一個下崗驛卒拉下了馬。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個種子一旦在人民心中發了芽……

唐奕還真不信,歐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