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東華門外唱名

范仲淹一說,明日的東華門放榜他們這些老傢伙都不去了,唐奕立時愣了一下,轉而就全懂了。

難怪趙禎一點兒都不著急,非要多等這一天,難道就是為了讓我趕上放榜?

哭笑不得地對老師道:「沒這個必要吧?」

「有!」

卻是杜師父閉著眼睛,似睡非睡地吐出一字。

……

東華門外唱名,代表著大宋文教的最巔峰盛況,更是文生秀士一朝得道、魚躍龍門的時刻。

每隔四年,當宮城的東華門緩緩洞開,傳臚大監把一個個光容無比的名字由深宮大內傳楔天下之時。

開封這座百萬人巨城,幾乎所有的人都將匯聚於華東門外,每一聲悠揚唱字背後,都是一位足可青史長存的風流人物。

這樣的曠古盛典,甚至蓋過任何一個年節的熱鬧程度。

那龍虎榜上登科及第者,也是這皇城之側、皇宋治下——

最最耀眼的存在!

此刻,東華門外,除了見證盛典的百姓、慕名而來的妖娘、翹首以盼的貢生,還多了另外一道風景。

靠北的一角,數千精甲騎士威嚴肅立,宛若雕像,與場中熱鬧嘈雜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

百姓無不側目,一時之間,更不知這一軍精騎是哪兒來的,又來幹嘛。

「這軍漢是幹嘛的?瞅著也不像是殿前司維持秩序的禁軍啊?」

「聽說朝廷遣使入遼,莫非這一隊人是準備入遼的?」

……

有懂行的則道:「多半是了。這一軍就是傳說中的閻王營,大宋第一強軍!若是官家真的志在燕雲,肯定是要派這一軍去打頭陣的。」

……

「確實不一樣啊,與東西兩廂的兵痞相比,著實強了不少!」

……

然而,閻王營再惹眼,今天也註定只是配角。因為,萬眾聚首看的不是大兵,而是最最中央那些意氣風發的進士公子。

「怎麼不見觀瀾書院的舉子?」

「切,人家那是大宋第一書院,范公治下的天之驕子,哪有心思和這幫俗生擠在一塊兒?」

「等著吧,肯定是踩著放榜的點來。」

……

果然。

眼見傳臚的時辰就要到了,東華門大開,一眾內侍大監、中樞大員魚灌而出。

隱約可見傳臚內侍從東華門外一直向皇城深處延伸,嘉佑二年龍虎榜馬上就要呼之欲出。

而此時,人潮外圈也適時的一陣嘈雜,卻是把百姓的目光盡數吸引而去。

觀瀾書院的人,到了……

遠處東華門大街的盡頭,依稀閃出一隊身著月白儒袍、胸前綉著「觀瀾」二字的儒生。

百姓們都不用看字就知道這是觀瀾書院的人,因為一個個都太黑了,好認。

有人不禁感嘆,「看看人家這氣勢,當真不一樣!」

卻是忘了,不久之前,還暗地裡罵觀瀾出來的都是土匪呢。

……

隨著觀瀾學生緩緩走來,擠得不行的百姓也是自動讓出通路,好讓這些儒生過去。

毫無疑問,今日盛典中,最最閃耀的就是這一幫!

但是,走在最前的人卻是讓眾人不禁皺眉。

唐子浩?

他不是罷考了嗎?還來這東華門外做甚?

「嘖嘖嘖,他還真有臉來……」

有些自視正統的儒生一直看不慣唐奕的行事作風,此時當然不能放過這個挖苦他的好機會。

「瘋子就是瘋子,到什麼時候也不知何為廉恥,何為禮教!」

邊上有人斜了他一眼,雖然不怎麼待見唐瘋子,但是,你這麼譏諷、挖苦,似乎也不是什麼君子所為吧?

而百姓們雖然沒有場中貢生想的多,但是,在他們看來,成王敗寇,只重結果。

唐子浩連中兩元,卻在最後一關臨陣脫逃,不管怎麼說,這個結果,註定他不是今天的主角。

……

而正好觀瀾儒生走到近前的時候,宮城深處隱約傳來唱鳴。

「來了!!」

所有人再沒心思關心什麼唐子浩,都豎起耳朵細聽。

場中登時鴉雀無聲,所有人無不幾乎靜止一般聽著那緩步而來的第一個名字到底是誰。

「一甲……」

「一甲,第一名……」

「一甲,第一名……開封、蘇軾!」

「一甲,第一名……開封、蘇軾!」

「一甲,第一……」

蘇子瞻的名子被連念了三遍。

「一甲,第二名,開封……章衡。」

當章衡的名字都已經念出來了,蘇小軾還是有點不敢相信,愣愣地指著自己,「我?……我第一?」

唐奕不無羨慕地笑罵道:「還等個屁?趕緊去啊!」

要是沒有遼朝的事情,這個最榮耀的一甲第一名,應該是開封唐奕,才對……

看著蘇軾又沒頭沒腦的來了一句:

「咱們,兩不相欠……」

蘇軾當然不知道唐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更不知道唐奕到底欠過他什麼。但是,這個時候他哪還有心思琢磨這個,頭名狀元啊,牛了個逼了啊!

興奮地就要往出躥。

可是,卻被曾鞏一腳給踹了回來。

蘇軾這才想起忘了什麼,老老實實又退了回來。

按照舊例,那邊內侍大監傳臚唱名,得中者立馬要隨禮部的官員步入宮城,於殿上得聖恩御賜進士袍、笏。

可是,這是舊例。

第一名是蘇軾,第二名章衡,第三名也是觀瀾的學生,竇卞。

前三甲都唱完了名,卻不一見一個得中三鼎甲的貢士出列,連禮部引官都不急著上前催促。

唱名大監也不有疑,繼續高唱:

「二甲……蘇轍……」

「二甲……曾鞏……」

一連念了十餘個名字,還是沒人出來。

這時候,有不名所以的百姓都有點急了,「什麼情況?光聽名,你也得出來讓咱看看是誰吧?」

而見過幾次傳臚的人則是一臉鄙夷,「你懂什麼?這十多人都是觀瀾儒生,照前兩科的舊禮,觀瀾儒生不管第幾,都要先行過謝師大禮之後,放可入宮聽賜。」

「哦,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啊!」

可是……

可是,今科有點不一樣啊?

前兩科觀瀾應舉的也就十多人,就算他們不上去,大有別人出來,沖淡了少人的尷尬。

可今科觀瀾有一百好幾十號人,而且皆是排在前列。他們不出去,這傳臚就好像獨角戲一般,光一群太監在那喊,一點意思也沒有。

……

別說百姓了,唱到六十多名,唱名的大監和禮部引官都急了,六十多名就出來兩個人,其餘的都在底下站著呢,好像根本沒他們事兒似的。

趁著兩名間歇的當口兒,最外頭唱最後一遍的大監汗都下來了,問向身邊的人,「這……這還唱不唱了?」

不想,一個蒼老威嚴的聲音在其身後響起,「唱你的名,餘事莫要理會!」

那大監一回頭,急忘恭敬回話,「小的聽老祖宗的……」

卻是內務省總管大監李秉臣出現在了東華門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