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征服世界島 第1006章 大茶壺計畫

漢帝國其實是已經有機械驅動裝置的,但說白了其實還是依靠人力去進行驅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機械驅動裝置。

海軍現在有十五艘炮艦,其中的「泉州號」就是安裝了齒輪模式的驅動裝置,但讓齒輪產生動力的是人力(畜力),同時齒輪結構只有少部分使用了金屬。

所謂的齒輪驅動模式,可以視作一種另類的「驢拉磨」超複雜版,用眾多大大小小的齒輪和承軸組成,形成大小齒輪的增力方式。

「泉州號」的那一套驅動裝置的試驗並不成功,一來是零件構成的材料撐不住磨損,再來就是哪怕齒輪的布置存在問題,造成使用壽命過短,同時故障率太高,等等的問題。

布置是部件關係,其實還存在布局位置的錯誤。

歷史上蒸汽機被研究並安裝在船隻上,划水裝置的布局採取船舷左右兩側並不是沒有道理,主要的原因就是馬力不足,有多少馬力就採取什麼樣的布局,能夠發揮出有限馬力之下的更大作用。

初代的船用推力裝置是那種彷彿圓形水車一般的槳葉,不是螺旋槳那樣的槳葉,可能也不是想像力不足夠,是動力不足為前提,圓形水車的漿葉面積租後大,然後增替的滾動模式能發揮更多的效能。

「陛下,推力裝置布置於船尾,舵的位置也改動……」

馬會講了很多的專業術語,包括一些船隻的部位和相關部件。

一些劉彥能聽得明白,更多則是聽不懂。

船舵是控制船隻航行方向的部件,它並不是布置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同時也不是每艘船的船舵大小一樣,還是需要考慮到船隻本身的噸位,再去考究應該怎麼進行布局,也是根據船隻的噸位設計船舵的大小。

「『泉州號』的船舵進行了十七次的更改,最後才確定布局在位置和多大才能使船隻轉向得到最大的靈活度。」馬會所說的「泉州號」目前是江南造船廠的主基地:「船舵進行重新設計,船體也在重新進行設計。」

劉彥想起來了,似乎是有那麼一封奏報,提到「泉州號」僅是使用不到兩年,原本可以使用十年的龍骨出現問題。而那是龍骨不斷進行維護的前提之下,還是出現了必須停止航行的大麻煩。

事實證明只要是涉及到科技相關,真就沒有一蹴而就那麼一回事,無不是不斷進行試驗,在發現問題中不斷地進行完善,可能完善度都達到百分之九十九了,卻是發現了無法扭轉的難題,最終又推翻了整體設計。

要是沒有對某個領域涉足到一定程度,不會去發現那個領域遠比自己所知道的還要複雜,甚至可以說對這個領域越是研究,會發現困惑的地方不是越變越少,相反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產生了更多的困惑。

不懂行的人看船隻,就是看一艘顯示長形的物體。

懂行的人去看船隻,只看船體就會琢磨那樣的設計對不對,水平面和以下的設計是不是已經達到最佳。

船隻是航行在水中,肯定要考慮該是什麼樣的線條,才能使水本身的阻力降到最低。經過重複的試驗之後,先發現原來三角尖銳線條,或是完美的拱形,會是最佳的設計方案。

再深入的研究下去,還會得出水平面之下應該是剃刀形狀,不但會使阻力降到最低,還能提供船隻最大的穩定性。

劉彥已經上了鐵船,看到甲板都是金屬,一問得到的答案是只包了一層鐵皮。

鐵船分為三層,甲板只有一層,船艙則是兩層。

旗艦室是被放在了中間靠後的位置,恰好是處於船尾船桅和船中船桅的中間。

「船桅是木材結構……」桑虞遠看的時候船桅也是漆黑色,近了一看再敲了敲,發現原來不是鐵的:「也對。船帆是火浣布,既然船帆燒不起來,船桅是不是鐵的真無所謂。」

沒錯,桑虞說的就是火浣布。

相傳漢武帝劉徹從西域獲得了一塊火浣布,發現無論怎麼燒都燒不毀,視為無價之寶。

所謂的火浣布就是一種石棉布,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它都是被當作無價之寶,要是誰能擁有都是需要藏起來絕不能讓人發現,要不然有的是想要干滅門搶奪的人。

諸夏大地上有石棉礦,以河西區域要多一些,南方只探勘到兩處。

最先發現石棉礦特質的並不是諸夏的人,是阿三那邊的人,然後傳到了西域。

要是翻閱史書,會發現拿火浣布當珍寶到諸夏之地賣的人,不是西域人就是所謂的天竺人。

漢帝國橫掃西域,有個家族就是想拿石棉的秘密換取活下去的價碼,秘密當然是被漢人撬嘴獲知,那個家族也沒有爭取到活下去的機會。

海軍早就想要獲得一種不怕火的帆,得知火浣布秘密的四個漢人接了海軍的懸賞,他們得到了自己應該得到的,海軍掌握了火浣布的秘密,等於是中樞也掌握了秘密。

當一件東西不再是秘密之後,那也就沒有什麼好稀奇的地方,尤其是動用國家力量去進行生產的時候,東西會少是尋找到的礦產不夠,絕對不是受於生產力的不足。

原本是珍寶的火浣布,只因為海軍掌握了生產技術,珍寶也就變成了尋常物。

「就是個鐵殼子?」劉彥在穿上巡視了一圈,船體內部是有金屬結構,但其實主體材料還是木材:「既然是木材結構,使用金屬防水艙門是個什麼考慮?」

馬會露出了尷尬的表情,答道:「有相關的概念,累積一下經驗。」

也對,這就是一艘試驗性質的船隻,保證不會下水就沉下去的前提,肯定是要將它的利用價值最大化,甭管是不是靠譜的玩意,能裝就裝,能建就建。

劉彥下了底艙,沒去查看水手休息室,是來到船尾的位置。

這裡被進行清空,看一些架構能發現好像是為了什麼特意空置,再看架構的款式會發現並不是胡亂地擺設,好像是在等待安裝什麼。

「臣以為鐵甲艦非風力驅動之物。」馬會不知道是因為什麼,臉上出現了狂熱的表情:「『泉州號』使用機械驅動最快能跑十六節。雖然只能維持五分鐘不到的效能,但是臣相信船隻就該是使用機械能量,不是單純依靠自然風力。」

馬會沒說的還是,那一次「泉州號」是跑了十六節,但代價是齒輪裝置轉著轉著給崩潰了,當時進行監督和維護的有二十四人,其中的十三人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泉州號』近千噸,能夠跑十六節。臣做過猜想……」馬會興奮地說:「要是能保證那一套裝置運行,驅動百噸以下的船隻,是不是能跑到三十五節?」

劉彥沒忍住,啞然失笑後看著從一臉興奮變成一臉便秘的馬會,提醒道:「體積。」

裝在千噸船隻上的裝置,想裝在百噸船隻上面,機械必然是要進行體積縮小化,需要考慮到一旦縮小還能不能發揮一樣的效能。

「……」馬會當然是有考慮到縮小化,要是別人他絕對是張嘴就噴,面對皇帝只能憋著,違心地恭維道:「陛下聖明。」

搞科研的人,他們或許在其他領域上是個青銅,面對自己熟知的領域則會是一個王者。

他們並不害怕在一個科研項目上重複失敗,因為所有的失敗都在是為成功累積經驗。

搞科研的人,他們最害怕的是官僚,那些官僚明明連屁都不懂一個,偏偏仗著官位就喜歡信口開河,美其名曰進行指導,搞得科研人員照做註定得不到成功,不做則連繼續失敗的機會都失去。

劉彥是提到了「點子」上面,至少是說對了。

馬會鬱悶之後又生出了更大的興奮之情。

漢帝國的很多科技產品都是出於天子的提點,不是搞科研人的會認為天子什麼都懂是理所當然,搞科研的人卻明白天子肯定有著科研的素質和知識。

「海軍搞得那一套畜力裝置……」劉彥摸著金屬支架,含笑說:「朕知道充其量就是一個過渡產品,還是讓他們做了。」

馬會停止呼吸,眼巴巴地看著劉彥的嘴巴,心臟是「噗通——噗通——」劇烈地跳動著。

「什麼都應該試一試,要不然怎麼會知道有沒有成果呢?」劉彥沒去注意馬會,走了幾步看向地面的一個咬合裝置:「畜力驅動自然是不行,註定失敗的產物,僅是讓齒輪應用得到足夠的累積,就是齒輪應用方面取得了成功。」

馬會繼續屏住呼吸,那種會有收穫的第六感越來越激烈。

「今天事了,你可以往長安一行。」劉彥蹲下去看著咬合裝置,猜測是用來固定什麼,一邊說:「少府正在搞『大茶壺』計畫,你或許能夠加入進去。」

馬會知道自己的收穫就是這個了,恢複呼吸的時候是大口大口地吸氣吐氣,也不知道是憋的還是什麼,臉上滿是潮紅。

所謂的「大茶壺」計畫當然是對蒸汽機的研究,相關的工作是從元朔十年就已經在進行,四年過去之後已經搞明白蒸汽是怎麼產生,由一開始單純試驗煮水觀察蒸汽,又試驗蒸汽的推力,各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