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征服世界島 第980章 給個機會啊!

嚴冬過去,日曆翻開了新的頁面,到了元朔十四年的年份。

春天到來,南方只會有極少的地方會下雪,一到春天的時候,不用多久到處就是一片春暖花開的模樣。

北方的大多數地方,春天到來僅僅是冰雪開始融化的時候,恰恰是因為冰雪融化,許多的地方不但會臨時形成多條的溪水,地面也會變得異常的濕潤。

濕潤的地面若是一再經過踩踏,毫無疑問就是會變得一片泥濘,隨著氣候越來越溫暖,泥濘地會瘋狂地生長各種植物,尤其是雜草類的植物長得最快。

關中按照區域來算,或許是應該算位處西北?這個地方需要到春季中旬才會冰雪完全融化,要是季節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春季中旬也會面臨一場雨季,因此關中的春耕基本上是到下旬左右。

其實是越往北的地方,春耕的時間段就越晚,越是往南的地方春耕的時間就越早。

漢帝國的大地之上,此時此刻的南方已經進入到農戶最為忙碌的時刻,田野之中隨處可見勞作的身影,他們最先做的就是翻整田埂。

田埂是每一戶家庭用來劃分所屬田畝的界線,他們在整頓田埂的同時,也是對輸水渠道進行維護。

「現在牛價太便宜了。」

「可不嗎?」

「這個就是打下草原的好處啊!」

「有了耕牛,以往需要一個月才能做完的農活,現在三五天就能做完了。」

打下草原當然是有好處,直接的體現就是提供了大量的牲口,尤其是農耕民族相當重要的牛和馬。

當前的時代,南方基本上是用牛來耕田,北方有馬的時候不會選擇牛。

那個是兩個區域的土質和面貌所決定的事情,也是區域栽種農作物不同的需要。說白了就是南方的耕田大部分是水田,北方則是以旱田為主。

牛和馬的蹄並不一樣,再來就是拉力與耐力又有不同。一般來說泥濘地使用牛作為畜力最佳,馬要是用在旱田拉犁則是比牛更佳。

要是觀察世界農耕史,會發現使用馬來拉犁的地方,農耕速度絕對會遠遠超過使用牛。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民族,其實是使用馬拉犁遠比牛拉犁要多得多。

「便是著實買不起牛,也是可以向鄉社租賃的嘛!」

「這麼個年頭,該是多麼會揮霍,才不夠錢買牛?」

說一個最為直觀的數據,東晉小朝廷統治的時候,適用於農耕的牛價不會低於五萬錢;到了現如今的話,適用於農耕的牛價卻是只有五千錢。等於是牛的價格出現斷崖式的波動。

五千錢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一個大數目,但不要忘記漢帝國有農田的是些什麼人,除了原本就擁有土地的那些人之外,全是因功得爵獲賞。

必須了解提點,於兩晉時期而論,原先就擁有土地的那些人,再窮也不會窮到太誇張的地步。

而因功獲爵得到土地賞賜的同時,他們既然是能夠獲得爵位,至少是參加過一場戰爭,漢軍交戰便是士卒也能得到繳獲中的四成,全軍在戰後還有總體戰利品上面的分潤,一場戰爭下來怎麼也能分到不低於一千錢。

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在一場戰爭中就獲得爵位,大多數人其實是需要歷經十來場戰爭才能得到爵位,那麼只要肯攢錢的話,等待從軍隊退役,誰的包裹裡面會低於一萬錢?

一萬錢,五千花在買上一頭耕牛上面,土地是用軍功掙來,有爵位到地方落戶的話,地方官府也需要為他蓋上一所房子,那也就是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傢具和零散的碗、筷、瓢、盆等小東西之外,除非是又想買些非生活用品,不然其實是沒其它花費。

「一年之計在於春?現在沒那個說法咯!」

「春耕還是無比重要的。只是現在來錢的路子多罷了。」

看上去憨厚的漢子,卻可能是手上沾滿鮮血的勇士,他因為自己的勇猛獲立了軍功,有了數百畝的良田和不菲的現金之外,少不了是還要有一個以上的奴隸。

田野之中在忙碌的身影,十個裡面起碼有七個就是奴隸。

南方的奴隸大多來自中南半島,看上去皮膚黝黑的同時,身體骨骼也會偏向於瘦小。

要說奴隸也分質量的話,其實是原先的高句麗、百濟和新羅的奴隸在農耕勞動上最為優等,他們本身也都是農耕民族,熟悉農耕作業的同時也並不懶惰。

來自草原的奴隸想要讓他們進行農耕?基本上就是需要從頭教起。有那麼點能夠稱讚的地方,大概就在於來自草原的奴隸並不懶惰了。

近幾年還從西域弄回了不少奴隸,就是長江以南的奴隸很少來自半島三國、草原和西域,就算是有也是親自參戰的複員者帶來,要是到了地方再讓官府分配的話,基本上就是來自中南半島的奴隸。

中南半島要是以文明劃分也是屬於農耕民族區域,但實際上不管是現在還是後世,只要是當地土著的男性,他們就絕對算不上農耕好手。

「那些猴子平時爬樹和睡懶覺是行家,讓他們懂得好好在地里幹活,可沒少用鞭子教育。」

「是啊……」

「聽聞不久之後可以將南洋的猴子換成阿三?」

「還能換?」

「某也是聽來家裡做客的軍中袍澤說的。」

「怎麼個換法?」

不得不承認一點的就是,中南半島的男奴隸真心不堪用,就算是用鞭子去敦促,那些猴子能偷懶的時候也一點不會放過。

家中奴隸是來自中南半島的猴子,對誰都是一件糟心事,他們不斷地進行抱怨,鑒於是抱怨者並不是真正的泥腿子,是有爵位在身,官府可不敢無視那些抱怨。

官府向中樞進行反應,中樞也不能無視有功階層的怨氣,考慮到滅亡笈多帝國獲得了大量的奴隸,阿三某些程度上要比南洋猴子好上一些,就提出了以南洋猴子向官府更換阿三的政策。

「什麼時候的事?」

「聽袍澤說,最快也是今歲秋季?」

「恰好是秋收啊!」

「阿三奴隸咱們這片誰也沒有用過,不知道好不好用。」

「就是再差,還能差得過那些猴子?」

「說的也是!」

連片的田野,牛的「哞」叫聲彼此起伏,它們被套上了犁,拉著犁邁步在泥濘之間。

作為一個農耕民族,犁一直都是最重要的一件工具而沒有之一,上古先秦之前的犁是什麼款式,大多數人其實是說不上來,到了先漢時期犁有經過一次改革,逐漸統一使用直轅犁。

所謂的直轅犁,顧名思義就是一款呈現直線形態的犁,它一樣會有三角形的推進犁頭,另有握架以及相關的軀幹,使用起來迴轉十分困難,那麼耕地也就會顯得費力。

劉彥給這個時代帶來的科技並不多,幸運的是他並不是沒有干過農活的人,他小時候其實是需要參與幹活,接觸過水田勞作,就是當時沒那個心思過多的觀察,僅僅是有些模糊的印象。

作為中原王朝的天子,就算是再怎麼個荒唐法,天子也要有忍耐下來進行必要的作秀,那就是在特定的時間進行一次農耕作秀。

劉彥成了天子,實際上並不排斥親自農耕,只是相較起自己去農耕,更正確的做法是將精力放在作為一名「操作手」和「仲裁者」的定位之上。

參加農耕作秀時,劉彥看到了直轅犁,其實並不是第一時間有什麼發現,是他進行操作才覺得不對勁,發現了迴轉困難的特點。

劉彥留了心思開始觀察犁,回憶了半天才琢磨出不對勁,不過也僅是提出了一些意見,可沒幹設計家。

少府得到命令,天子要求他們研究出一款更加先進的犁出來,尤其是提到改善迴轉和結構,一再研究與改進,拿出成品的時候已經非常接近曲轅犁。

僅僅是接近曲轅犁的款式罷了,並不是真正的曲轅犁,要怪就怪劉彥的記憶力太差,不像穿越同行能記住所有詩詞歌賦,也能記得所有與農耕相關,誇張一點還掌握了所有的現代科技知識。

「男猴子肯定要換成阿三。阿三再差也絕對比男猴子好。某就是純粹好奇,咱們換了的猴子,他們會被送去哪?」

「這個我就不知道了。」

來自中南半島的奴隸,男的不管是從體格還是性格都不堪用,瘦小的身體幹不了重活,懶惰的性格幹不了細活,說是最差勁的奴隸沒有漢人會反對。

漢帝國的中樞其實也沒有想好「收回」了中南半島的男奴隸該做出什麼安排,也許是會被送往修路,更可能是被送往各處的礦場,總是有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就是因為這些猴子不堪用,大概是不會有什麼愛惜的想法,猴子被消耗的速度絕對會非常快。

「你們是在說阿三?」

「啊,是啊。」

「阿三我見過,與中南半島的猴子在外觀上區別不大。」

「不是吧!那換了與不換有什麼區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