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征服世界島 第972章 不能齊頭並進嗎?

元朔十三年,時間又走到了一年的最後一個季節,冬季。

北疆離長安很遠,陸陸續續有戰報被送回,只是並沒有引起什麼影響。

長安在入冬的時候,下了連續半個月左右的細雨,天氣的溫度驟然間下降,僅是放晴五天卻是下起了雪。

連續半個月的雨季不止在長安下,關中平原以及關東洛陽一帶同時陷入雨季。

關中開始下雪的時候,關東的中原一帶則是沒有。

不過,北疆和遼東卻是早於關中開始下雪。

發生在元朔九年到元朔十一年的旱災可謂是讓漢人印象極度深刻,秋季有連綿雨季,入冬在下雪前又來了一場連續半個月的細雨濛濛,局部地帶是出現了水澇,萬民卻是寧願忍受水澇也不願意再經歷一次乾旱。

將近三年的乾旱因為官方應對有效,沒有出現遍地餓殍,不過對原有的人口聚集卻是出現了重大的改變。

根據官方的記錄,原本人口為一百三十萬餘的西北,到元朔十二年之後只有不到百萬,有三十餘萬是往西域而去後選擇定居下來。元朔十二年的西北百萬人口卻不全是原本的西北人,有將近二十萬是原先各地的百姓遷居而來。

傳統的中原地區,戶籍遷往西北有二十餘萬,又有將近十餘萬定居西域,超過十五萬則是移遷草原,以遷居前往遼東的一百四十萬數量最多。

長江以南的人口變更幅度要小一些,那是因為長江以南並沒有受到乾旱太大的影響。

原本人口最為密集的揚州,元朔七年的時候強制遷徙了百萬之眾,大多是被強制遷至原先的寧州和廣州,少部分是遷往交趾。

到元朔十年,包括建康、建昌、吳興等人口匯聚地再次被強制進行遷徙。這一次是在中樞要建設荊楚產糧區的國策下,人口被遷往原先的荊州。

「陛下,臣以為還是應當出台限制流動的國策。」謝艾現在是三個侍中之一,他剛才彙報國家當前的人口分布概況,已經一再談到人口流動的壞處:「如中樞遷徙人口前往荊楚之地,卻有百姓陸陸續續向東迴流。若是不加制止,建康很快又將成為一座超過兩百萬人聚居的城市。」

荊楚之地是一個廣泛的稱呼,大約是後世天朝的湖北以及湖南。

那一邊是元朔八年規劃大開發,一開始僅是投入屯田兵團,效率太低才有了強制遷徙人口的行動。

以舊有行政區劃分,原來的荊州其實是還好,但所謂的還好僅限於長沙郡以北和以東區域,以南和以西壓根就還是一個十足十的蠻荒之地。

開發荊楚之地是先在先輩建設的基礎上進行,也就是圍繞著洞庭湖區域先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統,再開墾荒地變為良田。

屯田兵團花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對洞庭湖周邊灌溉系統的建設,到元朔十一年為國家開墾了三十萬頃的良田,那些良田當然是歸於國家所有,卻也使當地的百姓得到受益。

要使荊楚之地變為一個優良的產糧區,難度最大的是在開發其餘區域,如零陵、泉陵、營陽、武岡等地。

上述那些地區並不全是適合作為產糧區的所在,如零陵以及營陽屬於多山地形,怎麼都不適合作為產糧地。

牽扯到零陵以及營陽,在建設其它地區的前提是從湘水和營水進行引水,形成與資水和浣水互相連接的灌溉區域網路。

洞庭湖產糧區僅是建設計畫之一,按照計畫是用十年的時間來完成。

整個荊楚產糧區大建設方案還有鄱陽湖產糧區和長江三角(漢江平原)產糧區,只有這樣才附合中樞想要的規模,但中樞也沒有天真地認為十年之內就能全部建設完畢,是本著足夠的耐心,打算分批至少三十五年來做。

不管是在什麼年頭,想要干成一件事情就缺少不了人,中樞有屯田兵團這麼一支建設力量,可是真的無法缺少百姓的參與。

「朕有些沒有明白。」劉彥是真的感到困惑:「遷徙是建立在土地置換的根本之上。進行置換的時候,不是多給了土地嗎?」

謝艾知道劉彥儘管停頓下來卻還沒有說完,安靜地等待後續。

「給了土地又給政策。」劉彥繼續無比困惑地說:「當地的環境真的惡劣到無法生存?他們願意放棄土地回歸故里,還是地方官府在他們回去後交還了土地?」

「中樞沒有政策,地方官便是有再大的膽子也不敢那麼做。」蔡優平靜地給出答案:「沒有名下的土地,或許成了官府的佃戶,也可能進入工坊之類的討活,總是有繼續活下去的辦法。」

謝艾就不得不感激地看向蔡優。他剛才就想說到那些,無比肯定說了會讓劉彥覺得尷尬,略一猶豫蔡優先搶先說了。

漢帝國現在的國策存在一定的混亂,想要極力地恢複農業生產,卻又出台政策鼓勵工業的發展。兩頭兼顧的矛盾點就在於一個,百姓不一定需要守著土地才能生存,他們同樣也能依靠打工賺取工錢獲得生活的資金。

建康一再被遷徙人口,可是往往又能吸引人口定居,就是因為那裡是手工業的聚集地,能夠提供充足的工作崗位。

哪裡有需要,商賈便會看到商機運輸貨物,建康就是一座依靠商賈供應糧食的城市,絕大多數人的口糧就是從各種商店購買,並不是自己栽種而來。

「朕還真忽視了這個……」劉彥不是在承認錯誤,哪怕是世界錯了也不會是他錯。他更沒有半點尷尬的情緒,問道:「明達提議限制人口流動,是為了防止更多的百姓迴流故土,還是擔憂更多的百姓棄農為工?」

「陛下,臣絕無阻礙百姓成為工人的想法。」謝艾就是真的有那樣的念頭也不敢承認:「臣以為,工坊何處皆有,務農或兼顧為工人,兩者並不衝突。所憂者,乃是大漢人口分布的布置。」

劉彥回想了一下,還真的忘記是從王朝開始限制人口流動,卻知道一切限制人口流動的出發點與農耕真脫不開關係。

歷史上第一個限制人口流動的王朝就是戰國時期的秦國,秦一統天下之後將這一政策延續了下來。

秦國限制人口流動做得很嚴密,恰恰是因為這個政策的存在,秦國才有高效的動員體系,要不然人口流動太大的話,別說是進行兵源動員,能不能保證糧食供應都是一個難題。

劉彥沒有想到是秦帝國的鍋,他按照自己記憶中一些模糊的片段,將鍋給戴到了蒙元頭頂上,下意識就很是反感。

當然了,劉彥早就不是那個劉彥,除非必要否則不會因為內心的反感而去蠻橫地否定。

屁股坐在什麼樣的位置,思考方式就會因為座位的不同而進行改變,劉彥早就知道國策有矛盾的地方,一直沒有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無奈是選擇了無視。

謝艾說兩者不衝突有些牽強,但不失能解釋得過來基礎。

務農一年四季也就春季和秋季最為重要。

春季耕種下去之後只有極少人會天天去農田繼續照顧,更多是偶爾去除除草和整一整田埂什麼的,春季栽種完畢到秋季之前的更多時間是處在無所事事的空閑階段。

秋季收糧之後,農人在冬季是需要為來年春耕做準備,比如育苗或修整農田,可是真心不用花三個月或更多的時間,至多兩個月內也就辦妥了。

在農閑的階段,婦女因為家庭角色的關係,她們需要忙碌的事情遠比男人多得多。男人通常是無所事事地待在家裡,要麼男人就會出去攆狗打雞,少不了還有一些將精力耗在吃喝嫖賭的男人。

那麼不需要忙碌於農耕的時候,的的確確是能到工坊做工,謝艾的說法就不是在胡說八道,問題是想做工的人需要能夠找到工作。

「由建康到長安的國道,四年之中從大半荒無人煙,到如今處處可見村落與城鎮。」蔡優比謝艾更敢講實話:「雖在意料之中,卻……於國有隱憂。」

漢帝國絕對不願意看到人口過度密集的現象,尤其是現在的人口也就那麼多,要是出現人口過度密集就等於更容易出現荒無人煙的地區。

劉彥略略明白過來了,蔡優同樣認為應該出台限制人口流動的政策。

在後世有一個說法,限制人口的流動也就將進入工業發展的萌芽消滅在無形之中。

會有那樣的說法,是因為沒有足夠工人就很難讓工業形成規模。而除非是某個地方人口本身足夠,又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產生了原始的手工業聚集,不然就不會出現初始工業的雛形。

很早的時期,諸夏第一個手工業聚集地是在臨淄,春秋時期的齊國之所以能夠躋身霸主地位,依靠的就是臨淄聚集手工業而產生的工業經濟利潤。

當前的漢帝國有工業基地雛形的地方是在建康,不是劉彥去規劃才有這樣的跡象,是東晉小朝廷時期已經創造了基礎。

劉彥知道工業才是民族的未來,同時也明白沒有足夠的糧食就沒有什麼未來,恰恰是這樣才認識到國策存在矛盾又沒有完全傾向於保證農耕或去大力扶持工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