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征服世界島 第960章 良工不示人以朴

科技的進步就是打開一扇扇的大門,很多時候是只要走到了那一步,輕輕一推就能讓門張開,更多的時候則是門哪怕是有了縫隙也難以全部張開。

槍械是由一個由一個零件和部件組裝而成,有那麼一些零件不附合規格,哪怕是能夠進行射擊,可是性能必然存在缺陷,壽命也會遭到縮短。

與十二式步槍相比,還沒有命名的機槍構造要更加複雜。

「除了基座之外,它是由兩百四十三個零件組裝而成,大的部件就是槍械外殼以及槍管,裡面的零件最小只有四毫米。」張石儘管沒奢望試射能打完一條彈鏈,卻是沒想到連二十秒都沒能撐得過去:「退殼裝置和擊發裝置還在完善……」

劉彥剛才就看發射的時候槍身抖得厲害,很明顯發射時產生的後坐力有些驚人,要是槍械的零件咬合力不夠,一再抖動必然是會出現故障,那麼恐怕不單單是退殼裝置有問題,是整部機槍都存在問題。

有玩過拼裝的人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各種零件互相組裝起來,咬齒很難做到足夠的咬合,一定要有螺絲來進行近一步的加強,要是僅僅靠各個零件之間的咬合很難做到絕對緊密,稍微抖那麼幾下咬合之間就會鬆動,原本看著好看的拼裝物立刻變得鬆鬆垮垮。

對於一台機槍……機炮來說,已經有螺絲去對各個部位進行咬合加強,可是對設計依然會是一個天大的考驗,那是因為哪怕僅僅是簡簡單單零件咬合或加固也是科學的一部分。

劉彥沒有什麼怒火衝天,甚至都沒有任何責備,有的是溫言鼓勵。

研究步槍是歷經了將近十年才有成品,慢慢走到了研製出線膛槍的這一步,要是每出現一次失誤就要怒火中燒,腦殘地去殺掉研究人員,那麼就是親自動手致使研究的斷層,等於是每一次都要重新開始。

歷史上並不缺少因為獨裁者一怒殺害科研人員讓研究被迫重來的例子,獨裁者怒火發泄之後固然是爽了,儘管研究會留下資料,可是換上了不同的人員就等於差不多是從基礎做起。

機炮被檢查是什麼地方出現故障,修好之後再次做開火的準備。

這一次它的發射比上一次多支撐了十秒左右,一條全新的彈鏈被打了三分之一左右。

「一條彈鏈一千發子彈?」劉彥默算了一下,說道:「每分鐘射速三百發?」

馬子歡說了一再試驗的數據,要是熟悉的操作手進行發射,機槍每分鐘最高射速可以達到四百五十發左右。

劉彥有些出神地看著模樣怪異又猙獰的多管機槍,他著實是沒有想到它的出現會那麼快,儘管是有著種種的缺陷,但那是材料科學以及零件咬合的問題,一再研究下去肯定會研究出合格的產品。

沒有被改變的歷史,第一部手搖加特林是在十九世紀後半葉,由美國人理查德·喬丹·加特林發明,它初始階段每分鐘射速每分鐘僅是兩百發,經過一再對槍身的改進以及更改發射銅殼子彈做到每分鐘最高射速一千兩百發的記錄。

劉彥不知道加特林機槍的研究歷史,卻是能夠分辨能做到每分鐘最高射速四百五十發已經相當的了不起,更加知道一旦它能夠被量產並配置軍隊,一定會盡顯猙獰。

「步槍註定會淘汰刀、槍、劍、戟……等等的冷兵器戰法,它……」冉閔完全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表情了:「燧發槍的射速慢,優秀的步搶手兩分鐘一次射擊是極限,還有騎兵的活路。它發射子彈的樣子根本就是狂風驟雨,連騎兵的活路都沒了。」

排排站牆壁時代……或者說緊密步兵陣列戰法的結束就是機槍被運用於戰場,連帶比步兵移動速度要更快的騎兵也同樣消失在正面戰場,致使騎兵從陸戰王者變成了打雜的兵種角色。

「我們很幸運。」徐正滿滿都是感慨地說:「至少是我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當前也是獨一份。」

駐守在這一個營地的禁衛軍,他們就是世界上第一支全面列裝火器的部隊。

響亮的號角聲吹響了集合的命令,營地各處不斷出現成隊的士兵到校場進行集結。

他們之中士兵皆是列裝十二式改燧發槍,軍官則是手銃類型,一到校場就在軍官的約束下進行列隊。

士兵上身是一款灰綠色的作戰服,衣服為中開款式,由一個又一個金屬紐扣進行扣攏,有著肩章、領章、胸章,看去既是筆挺又合身;他們下身的褲子為鐵灰色,靴子則是被塗黑的牛皮筒裝靴。

他們的腰間同樣是牛皮製作而成的武裝帶,右側腰有一個長形的皮革盒子,左前腰則是懸著一柄長達二十厘米的刺刀,同時左側腰也懸著清理槍膛用的通條。

那個長形的皮革盒子長二十厘米寬十厘米,中間有一條阻隔層,一邊放著紙裝火藥,另一邊放著鉛彈丸,整體容量是三十發。

因為不是野外,也不是行軍狀態,少了被褥以及水壺、餐具、毯子等等一些東西。

身上有金屬的除了紐扣和武裝帶扣合裝置,就是頭上戴的那一頂介建宇二戰德軍M35型卻是又有尖頂矛的頭盔。

那頂頭盔被命名為十三型,是由一塊鐵板進行衝壓,邊緣是圓滑的弧線卷邊,內襯採用了柔軟的皮革,塗裝為野灰色。

以劉彥的角度來看,眼前的這一支軍隊已經達到了十八世紀中後葉的規格,甚至可以說軍服的設計要遠超十八世紀的水平,應該是到了十九世紀的水平。

其餘人看來,列隊等待檢閱的這一支軍隊服裝卻是那麼的怪異,沒有了冠帶蓄髮,衣襟也不再是右祍,一整套軍裝雖然看去十分英武,可就是覺得好像少了什麼。

「陛下……」冉閔就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人,直白地說:「瞅著是借鑒了大秦和波斯的服裝設計風格。大漢遠比他們強大,為什麼要借鑒他們的風格呢?」

「……」劉彥被問得一時間有些無言語對,沉默了一小會才對冉閔說:「永曾的意見很對。」

已知世界中,漢帝國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強國,應該是全世界跟著漢帝國的時尚走,絕不該是漢帝國去模仿他人。

劉彥也是思想上有些固定了,給予設計指導是按照後世的軍裝款式來,由於河蟹神獸當道的關係,無法按照天朝軍隊來,選擇了一戰和二戰德軍相結合的款式,可是真的沒有了華夏的風格。

「大將軍。」劉彥對著徐正招了招手,又讓幾名將軍靠過來,說道:「諸卿皆為軍中宿將,熟悉軍旅生活。永曾沒少往火器部隊跑,提出了正確的建議。諸卿後續可集思廣益,設計出華夏風的軍裝。」

本來看著那一套軍裝就覺得怪異的眾人卻是愣了愣神,他們還是知道那一套風格怪異的軍裝是劉彥指導下設計的產品,不知道冉閔剛才跟劉彥說了什麼,才讓劉彥去說那些話,一時間踟躇著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對於設計一套供應火器部隊新的軍裝,劉彥是認真的。他卻是不再打算參與進去,要不又會是固定了的思維進行干擾,做個最終的選定裁判比較合適。

設計新軍服是今天很突兀的話題,誰都沒有頭緒之下,聊了幾句也就轉移話題。

他們今天過來,看一下新式的線膛槍是一方面,參觀沒命名和定款的機槍是額外節目,真正的目的卻是要檢閱一下訓練了一年半的火器部隊。

這一次檢閱絕對不是看什麼走軍陣,是觀看實彈軍演。

在劉彥的命令下,合計為三千五百人的部隊分為幾個隊開出軍營。

火器部隊不再延續之前的編製,是含班長和副班長在內一個班十二人,三個班為一個排,三個排為一個連,三個連為一個營……以此類推的三三制。

除了作戰單位,也就是一個基礎班的十二人之外,到了排這一個軍事單位肯定不會全是作戰人員,其實還是會有一個輔助班,那麼一個排其實是差不多五十人。連、營、團、旅、師、軍,越是往上的輔助部隊就越越大。

像是這一支實驗性質的火器部隊,參加這一次實彈軍演的這一個旅,參加實彈軍演有三千五百人,但是除了這些戰兵之外,其實還有一千五百是輔助性質的後勤部隊,而後勤人員就只是干後勤工作,除非必要是不會踏上戰場的。

火器部隊的後勤人員雖然除非必要不用參戰,但他們依然算是正規編製,待遇方面與戰兵保持一致。會這樣是火器部隊與冷兵器軍隊不一樣,相對於冷兵器部隊而言,火器部隊的後勤人員可不是能運運東西或乾重活,還需要懂得對軍需進行歸類以及掌握各自崗位的維修技術,他們最為繁忙的是需要在前線為戰兵配置紙裝火藥。

部隊開拔出軍營,來到一處開闊地立刻進行分隊,以一個連為基礎單位,排列成為三個橫隊,一個團為一個大縱隊,形成一個長方形的陣列線。

「這一次僅是步槍兵的演示?」桓溫沒有看到布置火炮,指著前方擺布得密密麻麻的稻草人:「是展示火力?」

他們之中的不少人已經見識過火器部隊的排槍齊射,由一開始的縱隊齊射,到後面的四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